海城市(Haicheng City),
辽宁省辖县级市,由
鞍山市代管,位于辽宁省中南部、鞍山市中部,地处
辽河下游左岸、
辽东半岛北端,处于暖温带
季风气候区,地处辽河下游左岸、
辽东半岛北端,境内地貌复杂,总面积2732平方千米。截至2025年1月,海城市辖5个街道、21个镇。截至2023年末,海城市户籍人口1028185人。方言为辽宁省地方话。
名称衍变
海城境内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因地质结构变迁,底壳上升,渐成陆地,设治之时,取名为海城。
历史沿革
先秦至金朝时期
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
汉朝时期,境内置新昌(今甘泉镇向阳寨)、辽队(今西四镇三岔河东岸)、安市(今八里镇营城子)三县。
西晋时期,境内新昌、辽队(隧)、安市三县皆废。
后燕光始四年(404年),开始被高句丽割据长达二百六十多年。
唐
总章元年(668年),统一版图,置安市州,属安东都护府。
辽朝时期,于境内置海州、铜州、耀州,同设临溟、仙乡、析木、岩渊4县,并在海州置南海州,兼置临溟县为州治,隶属辽东道。海城之名源于海州至此始。
金朝时期,改海州为澄州,辖临溟、析木二县,受东京路管辖。
元末明初时期
元元贞三年(1297年),境内州县俱废,“置巡检司镇”,受辽阳路管辖。
明洪武八年(1375年),州废。
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海州卫,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
清朝时期
清
顺治十年(1653年),改海州为海城,隶属辽阳府管辖。
清顺治十四年(1657),辽阳撤府,改属奉天府(今沈阳)。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海城县隶属辽宁省为一等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伪满政府改辽宁为奉天省,海城县遂改属奉天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政府撤销营口县,以辽河为界,其东划归海城县,西部划归盘山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海城县民主政府,隶属于辽宁省辽南行政公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国民党政府改东北为九省,海城县仍隶属辽宁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海城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在县境地内另置牛庄县,县政府设在今牛庄镇;年底,牛庄县撤销。同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后,海城县划属辽东省管辖(省会在今丹东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海城县归辽宁省辽阳专署领导。
1959年,改属鞍山市。
1966年,“文革”期间,海城县人民委员会(即县政府)被撤销。
1967年3月,成立海城县革命委员会,隶属于
营口市。
1973年,隶属于鞍山市。
1980年7月,海城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海城县人民政府。
1985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城县,成立海城市(县级市),隶属于鞍山市。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海城市位于辽宁省中南部、鞍山市中部,介于北纬40°29′—41°11′、东经122°18′—123°08′之间,毗邻9个区、县(市),东接
千山区,南邻
岫岩满族自治县、营口市
站前区、
大石桥市,西依盘锦市
大洼区、
盘山县,北靠
铁西区、
台安县、辽阳市
辽阳县,南北最长距离约44千米,东西最长距离约80千米。全市总面积为2732平方千米。
地质
海城市沿鞍山、海城,营口县,盖县和长大铁路以东的辽东山地为干山山脉,山脉呈北东向连续绵延,海拔从他山147米到极震区李房身243米,范家峪363米,地形幅差很小,为低山构造剥蚀地形。
地形地貌
海城市地处辽河下游左岸、
辽东半岛北端,境内地貌复杂,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其中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向南向西北倾斜。东部山区及丘陵地带绝大部分海拔高度在60—500米之间,西部平原从海拔60米呈缓坡逐渐下倾至浑河、太子河平原。西部平原由海城河、五道河冲积而成,中部山麓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多系丘陵漫岗。
气候
海城市处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0.4°C,年平均降雨量721.3毫米。
水文
海城市境内有
太子河、
浑河、
大辽河纵横南北;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杨柳河、八里河横贯东西。全市各类水源供水能力达到4.74亿立方米,地表水为1.84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8.8%,地下水为2.90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61.2%。
土壤
海城市境内土壤类型为棕壤、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类土壤,有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草甸土、盐化草甸土、淹育型水稻土、草甸沼泽土等七个亚类,麻石土棕壤性土、板石土棕壤性土、砂石土棕壤性土、灰石土棕壤性土、黑石土棕壤性土、棕黄土棕壤、棕红土棕壤、棕砂土棕壤、棕壤土棕壤、红黄土棕壤、等二十五个土属。
自然灾害
2012年8月3—4日,受第台风“达维”影响,海城地区遭遇大范围强降雨,多地受灾。本次降雨从8月3日0时开始到8月5日8时结束,历时56小时,最大降雨量为95毫米,最大3小时降雨量为200毫米。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崩塌、滑坡点多达400余处,泥石流百余处,其中,接文镇、孤山镇、析木镇受灾情况较为严重。由于大范围次生灾害隐患点的出现,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13年海城市政府为了查明海城市东部山区地质灾害隐患,以便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划拨资金并委托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开展调查工作。项目范围涉及1个镇级行政区,总面积约为1557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海城市境内地热水热田面积3平方千米,储量1亿立方米以上,最高日自流量1200立方米以上。共有9座小型水库。其中小(1)型2座,总库容929.4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547公顷,小(2)型7座,总库容228.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853公顷。
土地资源
海城市现状耕地面积112496公顷,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园地面积28278公顷,主要分布在市域中部山地向平原过度的丘陵地带;林地面积65006公顷,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山区;草地面积2043公顷,零散分布于全市域,中部地区偏多。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海城市资源丰富,群山雄姿百态,千峰竟秀,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查明,有铁、硫化铁、铅锌、钼、铀、煤、石油、天然气、滑石、菱镁等40余种宝藏。其中蕴藏量最大的菱镁矿占全球储量的1/3,滑石储量居世界之首。地热温泉和优质矿泉水资源驰名中外,而万顷山坡,披绿挂红,林果郁香,作为海城特产南果梨素有“梨中之王”美称。平原地区旷野坦荡,百里丰疆,盛产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多种农产品。
动物资源
海城市野生动物56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30种,省级保护动物85种,如狐狸、蛇类、麝鼠、野兔、野鸭、大雁、天鹅、白鹭、白鹳、丹顶鹤以及鱼虾蟹贝水生动物。
自然保护区
海城市自然保护地体系由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两大类构成,共计4个,总面积为15462.43公顷。整合优化从现有自然保护地范围内调出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矿业权、人工商品林、城镇村、开发区、重大项目及其他各类空间矛盾冲突共计6631.99公顷,将1102.4公顷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空间调入自然保护地范围。
矿产资源
海城市境内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达40余种。其中,
菱镁矿储量达26亿吨;滑石探明储量为5700万吨。
行政区划
截至2025年1月,海城市辖5个街道、21个镇。市人民政府驻黄河路86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海城市常住人口为1067905人。
截至2023年末,海城市户籍人口1028185人,比上年末减少11707人。其中,城镇人口296791人,乡村人口731394人;男性519197人,女性508988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50.5%和49.5%。全年出生人口4107人,其中,男性2047人,女性2060人,人口出生率为4.00‰;死亡人口12987人,人口死亡率为12.63‰;人口自然增长率-8.63‰。
民族构成
海城市拥有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以汉族为主。
地方语言
海城方言是辽宁省地方话,是北京官话方言次方言东北官话的地方变体,属于汉藏语系—汉语—
东北官话—
吉沈片—通溪小片。东北官话里,古入声的清音声母字今分归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且并无明显规律,这点与北京官话类似。但东北官话里的古清音入声字今转为上声的比北京多得多。东北官话四声调值和北京官话相近,但阴平的调值音比北京低。
经济
综述
2023年,海城市地区生产总值64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3亿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228.6亿元,同比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亿元,同比增长7.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7%。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401元,同比增长15.1%。
2023年,海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05个。其中建设项目342个,房地产项目63个。按项目规模划分,5000万元以下项目265个,5000万至1亿元项目39个,亿元以上项目95个,十亿元以上项目6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建设项目投资比上年增加18.6%。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0.8%;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5.7%;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增加3.2%。
2023年,海城市地区财政收入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地方财政收入5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2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基金预算收入8.2亿元,比上年下降25.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3亿元,增长8.0%;公共安全支出3.0亿元,增长21.5%;教育支出9.3亿元,增长1.3%;科学技术支出0.2亿元,增长696.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5亿元,增长11.6%;卫生健康支出4.7亿元,下降7.7%;城乡社区支出15.1亿元,增长7.6%;节能环保支出1.3亿元,增长344.4%;农林水支出8.3亿元,增长7.1%。
2024年,海城市地区生产总值72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第一产业增加值48.3亿元,比上年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26.0亿元,比上年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52.3亿元,比上年增长4.9%。
第一产业
2023年,海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总产值40.8亿元,比上年增长6.2%;林业总产值0.1亿元,比上年下降64.1%;牧业总产值39.9亿元,比上年增长4.1%;渔业总产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4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
2023年,海城市农作物播种面积95636公顷,比上年增长1.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923公顷,比上年增长0.9%;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713公顷,比上年增长2.6%。在粮食作物中,稻谷播种面积17070公顷,比上年下降0.4%;玉米播种面积60006公顷,比上年增长0.9%;豆类播种面积3401公顷,比上年增长5.4%。在非粮食作物中,蔬菜面积10244公顷,比上年增长4.1%;瓜果类面积660公顷,比上年增长9.6%;油料作物面积282公顷,比上年增长8.5%。
2023年,海城市粮食总产量54.6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稻谷产量12.0万吨,比上年下降0.06%;玉米产量41.7万吨,比上年增长3.3%;大豆产量0.6万吨,比上年增长5.7%。蔬菜总产量78.6万吨,比上年增长6.2%。油料作物产量1213吨,比上年增长19.4%。水果产量32.8万吨,比上年增长12.5%。
截至2023年末,海城市猪饲养量72.9万头,比上年下降10.8%;牛饲养量7.2万头,比上年增长0.9%;羊饲养量13.6万只,比上年下降2.3%;家禽饲养量8116.3万只,比上年增长11.6%。
2023年,海城市猪出栏52.4万头,比上年增长4.4%;牛出栏1.8万头,比上年增长4.5%;羊出栏3.7万只,比上年增长1.1%;家禽出栏5680.3万只,比上年增长15.6%。
2023年,海城市肉类总产量14.8万吨,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猪肉产量4.4万吨,增长12%;牛羊肉产量0.3万吨,增长3.9%。奶类产量0.3万吨,比上年下降13.2%。禽蛋产量29.9万吨,同比增长6.6%。
2024年,海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48.3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19万亩,粮食产量63万吨,蔬菜产量82.6万吨,水果产量35.3万吨。
第二产业
2023年,海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0.2%。按重点产业划分,钢铁及深加工产业总产值下降3.5%;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0.4%;菱镁产业总产值下降3.0%;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增长16.6%;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下降0.4%;滑石产业总产值增长8.9%;精细化工产业总产值下降5.7%。
2023年,海城市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产品产量中,化学试剂10142吨,比上年增长78.3%;饲料174.4万吨,比上年增长20.7%;布5347万米,比上年增长10.6%;服装137万件,比上年下降43.1%;耐火材料制品1171万吨,比上年增长5.8%;生铁131.5万吨,比上年下降0.5%;粗钢129.4万吨,比上年下降3%;钢材155.7万吨,比上年下降5.9%;泵64.9万台,比上年增长54.5%;矿山专用设备1.4万吨,比上年增长12.6%;化学纤维1.5万吨,比上年下降40.4%;塑料制品2.8万吨,比上年下降1.2%;水泥21.4万吨,比上年下降28.3%;。
截至2023年末,海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务收入591.6亿元,比上年下降1.5%。实现利润14.2亿元,比上年下降5.1%。
截至2023年末,海城市具有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85个,全年签订工程合同额3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5%;竣工面积6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5%。全年建筑业总产值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3.6亿元,增长16.3%。建筑业竣工产值11.3亿元,下降20.4%。
2024年,海城市第二产业增加值226.0亿元,比上年增长6.1%。
第三产业
2023年,海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4亿元,比上年增长42.3%。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按城乡划分,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51.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8.2%。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按消费类型划分,批发业零售额9.7亿元,比上年增长85.7%;零售业零售额52.5亿元,比上年增长36.0%;住宿业零售额0.5亿元,比上年增长480.8%;餐饮业零售额2.6亿元,比上年增长41.4%。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5.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比上年增长53.0%,化妆品类比上年下降6.8%,日用品类比上年增长68.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比上年下降84.8%,中西药品类比上年增长21.7%,文化办公用品类比上年下降34.7%,汽车类比上年增长7.7%。
截至2023年末,海城市超亿元市场3个,年成交额899.3亿元,比上年增长66.7%。其中,西柳服装市场成交额803.3亿元,比上年增长77.1%;南台箱包市场成交额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海城建材市场成交额5.0亿元,比上年增长2.0%。
截至2023年末,海城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426.5亿元,比年初增加107.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个人存款余额为1265.42亿元,比年初增加1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424.6亿元,比年初增加113.0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为1264.6亿元,比年初增加123.6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550.8亿元,比年初增加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各项短期贷款余额为260.1亿元,比年初增加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550.8亿元,比年初增加14.8亿元。其中,各项短期贷款余额为260.1亿元,比年初增加38.1亿元。
2024年,海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452.3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全市市场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电商交易额突破280亿元。
经济功能区
辽宁海城经济开发区位于辽东半岛腹地,成立于1992年,2002年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全区区划总面积158平方千米,常驻人口10万。园区区位交通独特,产业基础雄厚,要素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越。2020年,辽宁海城经济开发区与牌楼镇实行“区镇合一”“一区多园”运行管理模式,园区两大主导产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菱镁新材料产业。主要打造中国北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世界级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实现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目标。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海城市共有各类学校141所,在校学生86013人,教职工8455人。其中,中学46所,在校学生36098人,教职工4041人;小学91所,在校学生48735人,教职工4109人;其它各类学校4所,在校学生1180人,教职305人。
科学技术
2023年,海城市高新技术企业117家,有25家企业在2023年被重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文化事业
2023年,海城市文化馆1所,镇(街道)文化站26个。电影放映单位9个、图书馆1个,图书馆藏书38.7万册。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全市有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海城市共有卫生机构75个,其中,医院40个、卫生院32个,采血站、妇幼保健站、专科防治和疾病预防中心共3个。医疗机构实有床位6593张,医疗技术人员8722人,其中执业医生2732人。
体育事业
2023年,海城市有体育场1处,游泳馆8个,体育训练馆1个,业余体校1所,有教练员26人,在校学生450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海城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78.0万人,工伤保险人数为9.6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72.5万人。
截至2023年末,海城市共有敬老院23个,床位2318张;老年公寓19个,床位1924张。
交通运输
综述
海城市境内有
沈大高速、
哈大高铁、中长铁路、黑大公路、沈西工业走廊出海大道等纵贯南北,京丹高速、盘海高铁、沟海铁路、海岫铁路、大盘公路等横亘东西,哈大高铁海城西站是辽南进京的门户,境内拥有9个高速公路出口;距沈阳桃仙机场100千米,距营口港、鲅鱼圈港仅1小时车程。
2023年,海城市全社会公路旅客运输总量2901.6万人。公路货运量10769万吨,比上年增长76.7%。
公路
2023年,海城市共有各级公路2440.5千米,其中:国家级公路38.4千米,省级公路266.9千米,县级公路207.9千米,乡级公路680.5千米,村级公路1246.7千米。共有桥梁1001座30292.0延米,其中:大桥42座12484.7延米,中桥129座6655.8延米,小桥830座11151.5延米。
铁路
历史人文
习俗
海城庙会
海城庙会成熟于唐宋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清代后期海城的各个庙宇发展为辽宁地区重要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场所,参与庙会的人不仅有商贾和地方名人,还包括普通民众。
艺术
海城剪纸
海城皮影戏
海城皮影戏俗称驴皮影。它是用驴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灯光照射以表现故事情节的戏剧。皮影艺人边演唱边操纵,并伴以音乐伴奏。在过去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深受海城老百姓喜爱。海城皮影戏属于河北滦州影调,具体于清嘉庆年间传入海城牛庄,道光年间吴老秀等皮影艺人的演出活动十分活跃,其弟子等活跃于大石桥、盖县、复县一带形成了辽南影调戏。民国初年,山西的吴志甸来到海城南台烟台村后,教柳元邦、苏乐天等六人唱皮影戏,号称“六大将”。
海城喇叭戏
海城喇叭戏,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当地语言声韵,民歌格调为基础,吸收柳腔耍孩儿,义腔等外来腔和民歌、秧歌等融汇发展形成的民间喇叭戏声腔,属于柳子声腔体系。
民间鼓乐
海城民间鼓乐。明清时期,海城民间鼓乐已广泛流传,其主要演奏乐器唢呐、笙、管堂鼓、锣等。其曲调主要来源于南北曲曲牌、地方戏曲曲戏牌、民间器乐曲和民间歌曲。海城民间鼓乐有着独特的曲调结构和演奏特点,可分为汉吹、大牌子曲、小牌子曲和水曲四类。
非遗
海城市有海城高跷、喇叭戏和民间鼓乐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代三学寺、清代山西会馆等各类文化遗址500余处。
高跷(海城高跷)
高跷(海城高跷),辽宁省海城市传统舞蹈。海城高跷以“扭、逗、浪、相”为主要表现手段。“扭”为舞蹈基本形态,“逗”来传情达意,“浪”为审美标准,“叫鼓亮相”展现其风格特点。2006年5月20日,高跷(海城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医正骨疗法(海城苏氏正骨)
中医正骨疗法(海城苏氏正骨),是通过拔伸、复位、对正等手法,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方式,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2014年11月11日,中医正骨疗法(海城苏氏正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物古迹
海城市拥有析木石棚、孤山仙人洞、金塔、银塔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人洞遗址
海城仙人洞遗址位于辽宁省海城市孤山镇孤山村东青云山脚,为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40000年至20000年。海城仙人洞遗址是一石灰岩洞穴。已发现石制品近20000件,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与废片。石器主要是石英加工的各类中、小型的刮削器、尖状器、钻具及雕刻器等。装饰品类有穿孔兽牙与贝壳等。还有晚期智人的牙齿化石发现于下文化层。已发现的动物化石有27种哺乳动物,以及鱼、鸟类及蚌类等。地层内厚层灰烬及大量烧土与烧骨是早期人类长期居住的结果。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保存完好的洞穴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为复原当时人类生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也是认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东北地区发展历史的重要材料。
析木城石棚
析木城石棚位于海城市析木镇姑嫂石村,属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约3500—4000年之间,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城析木城石棚的建筑规模、造型、布局皆在石棚文化中首屈一指。
传统村落
析木镇缸窑岭村、孤山镇松坨子村、析木镇姑嫂石村、接文镇三家堡村、八里镇小新村、析木镇下林村被列为第一批列入鞍山市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八里镇小新村
海城市八里镇小新村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村。明末时大新屯与小新屯系为一屯,旧时称之为前屯和后屯,前屯即今小新村。村屯于何时设置已无从考究,但明时已有小新屯存在已成定论,明万历三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出生于此便是佐证。其后第三十二子尚之珆在此居住,因其号文安,故称为文安堡,村东南山称为文安山。尚氏一族始终在这里繁衍生息。
析木镇下林村
析木街道下林村是合并村,9个村民小组,2200口人,分管下林、大同峪自然屯。全村紧紧抓住海城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创建文明城市村镇的有利时机,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全力抓好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狠抓文明建设,耐心细致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树立新风尚,开展最美下林人评选和争当文明村、文明户、比修养竞赛活动,使其获得鞍山、海城宜居乡村建设示范村、省级卫生村荣誉。
风景名胜
海城白云山风景区
海城白云山风景区,位于海城市孤山满族镇松坨子村、蟒沟村、秦家堡村和孤山村山林交界处,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距海城市内约45千米,景区总面积25平方千米,有大小山峰400余座。海城境内最高山—唐帽山(海拔876米)坐落在景区东部。
海城大悲寺
海城大悲寺,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毛祁镇一山坳中,四面环山,山门前有放生水库,已建成山门、天王殿、七佛殿、大悲殿、药师殿、藏经楼、法堂、禅堂、念佛堂、客堂、斋堂、云水堂、僧寮等。建筑主体是以灰色调为主,青砖灰瓦,没有绚丽的色彩。
三岔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三岔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城市区西30千米处,范围在辽浑、太子河下游的高坨镇、温香镇、望台镇、西四镇、牛庄镇、腾鳌镇和相邻的台安、大洼、盘山县区域内,总面积18568公顷。
名优特产
海城馅饼
海城馅饼的制作工艺考究,选料精细。制作时,先将馅料调制得恰到好处,再包裹在薄如纸的面皮中,经过精心煎制而成。温水和面是海城馅饼的特色之一,面醒而不发,使得煎烤后的外皮薄而嫩香。馅料的选择同样丰富多样,猪肉、牛肉、羊肉以及各类蔬菜,都能成为海城馅饼的美味馅料。经过精心煎制,馅饼成品形圆色黄,皮面脆韧,馅心嫩爽,鲜香四溢。
海城南果梨
海城将南果梨产业着力打造成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从种植、加工,到储运、研发形成产业链。目前,海城市南果梨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预计2023年南果梨综合产值可达16亿元左右。
耿庄大蒜,辽宁省海城市特产,于2010年登记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耿庄大蒜具有蒜头肥大、蒜瓣均匀、蒜味辛辣浓烈、蒜汁粘稠的特点。
海城大米
海城大米属于北方优质粳米,是用北方粳型非糯性稻米碾制而成。米粒一般呈椭圆形或圆形,丰满肥厚,横断面近于圆形,长与宽之比小于二,颜色蜡白,外观整齐白亮:呈透明或半透明。大米质地硬而有韧性,煮后粘性、油性均大,柔软可口。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2017年6月12日,海城市入选“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名单”。
2018年6月5日,海城市入选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名单。
2019年1月9日,海城市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
2019年3月26日,海城市入选“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10月29日,海城市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0年7月,海城市入选“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
2021年1月,海城市入选“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
2021年6月21日,海城市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名单”。
2021年7月30日,海城市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2021年)”。
2021年11月19日,海城市入选“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名单(第一批)”。
2021年12月7日,海城市入选“2021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2年11月,入选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县(2022),排名第97。
2022年12月27日,海城市入选“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2年12月29日,海城市入选“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3年11月7日,入选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县(2023),排名第93。
2024年7月,入选2024赛迪百强县,排名第92。
对外交流
8月,西柳市场采购商协会会长边丽杰带领运营团队已进驻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利用该市欧华商厦5000平方米场地,建设运营二连·西柳服装小商品分市场项目。目前商场装修正在紧张进行,接下来就是招聘营销人员、组货铺货、对外宣传等工作,前期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商场定于9月16日正式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