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是指现在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涨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
海涂)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
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海世界海岸线全长44×104km,它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水-减水作用,海岸线是变动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
定义
海岸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包括陆域与近岸海域,对于其范围,至今尚无统一的界定。联合国2001年6月《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将海岸带定义为“海洋与陆地的界面,向海洋延伸至大陆架的中间,在大陆方向包括所有受海洋因素影响的区域;具体边界为位于平均海深50m与潮流线以上50m之间的区域,或者自海岸向大陆延伸100km范围内的低地,包括珊瑚礁、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河口、滨海水产作业区,以及水草群落”。在实际管理中,海岸带范围可根据管理目的和研究需要而定。
性质
海岸带是海洋系统与陆地系统相连接,复合与交叉的地理单元,既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自然区域,也是资源与环境条件最为优越的区域,是海岸动力与沿岸陆地相互作用、具有海陆过渡特点的独立环境体系,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海岸带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重、渔业资源退化等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
意义
海岸带作为第一海洋经济区,其生态系具有复合性、边缘性和活跃性的特征。
陆海两类经济荟萃,生产力内外双向辐射,因此成为社会经济地域中的“黄金地带”。海岸带是
临海国家宝贵的国土资源,亦是海洋开发、经济发展的基地,以及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地位十分重要。
基本组成
海岸带中的滨海带被称为“海洋第一经济带”。由3个
基本单元组成:
①海岸。平均
高潮线以上的沿岸陆地部分,通常称
潮上带③
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线。
古海岸带则是已脱离波浪活动影响的沿岸陆地部分。此外,海岸带还包括河口和港湾。
区域划分
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
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及其邻近的陆地,以及海水对于
潮下带岸坡剖面
冲淤变化所影响的范围。中国在进行海岸带调查时,规定调查范围为:由海岸线向陆方向延伸10公里左右,向海至水深10~15米
等深线处;在河口地区,向陆延伸至
潮区界,向海方向延至浑水线或
淡水舌。
面临压力
1.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4. 渔业资源退化
基本特征
1.海岸带是资源最丰富的地带
2.海岸带是区位优势最明显的地带
3.海岸带是生态脆弱、灾害较多的地带
海岸分类
1.根据海岸动态可分为堆积海岸和侵蚀性海岸;
2.根据地质构造划分为
上升海岸、下降海岸和中性海岸(没有变动的海岸);
3.根据板块运动理论可以分为板块前缘碰撞海岸、板块后缘拖曳海岸和陆缘海海岸;
4.根据近代作用于海岸的地质过程可以分为原生海岸和次生海岸(海洋营力和海洋生物塑造的);
5.根据海岸组成物质的性质,可把海岸分为
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
平原海岸、
红树林海岸和
珊瑚礁海岸。
综合利用
政府通过制定计划和法规,综合管理和安排海岸带各种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的布局、比重和次序,从而既能保护资源和环境,又能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海岸带指陆地与海洋的交接地带。沿海岸滩与平均海平面的交线称为海岸线。海岸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形区域,其宽度的界限尚无统一标准,随
海岸地貌形态和研究领域不同而异。中国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规定:海岸带的宽度为离岸线向陆侧延伸10公里,向海到15米水深线。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造港口,发展海运事业。今天世界各国共有2300多个海港,国际贸易货运量99%通过这些港口,其中年吞吐量在100万吨以上的约有200个。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海港数量和吞吐量迅速增加。
海岸带往往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海涂。利用海涂发展
水产养殖业为沿海各国所重视。今天世界海洋养殖业年产鱼类约50万吨,海藻栽培年产130万吨。一些海岸带由于河流挟带泥沙入海,每年
海涂都有自然增长。如中国的大河每年入海泥沙达20余亿吨,大部分沉积在河口海岸,一些岸段的岸线每年向外延伸数十至数百米。许多海洋国家还围海造地,扩充海岸带土地资源。荷兰从13世纪开始围垦海涂,至今总面积达7100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中国从唐代(618~907)已开始较大规模的围垦,1949年以来共围垦了800余万亩(见
围海工程)。
海岸河口水域饵料丰富,是大量鱼类生长和孵化的场所,海岸带的渔业生产在
海洋捕捞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海洋渔业生产有70%是在海岸带进行的。
在海岸带开辟
盐场提取
海盐,是人类食盐的主要来源。海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此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从海水中提取碘、钠、镁、溴等重要元素和铀、锶等
稀有元素,发展工业生产(见
海洋资源化学)。
开发利用海岸带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当下世界上正在发展的重要产业。海岸带还蕴藏有大量可供开采的煤、铁、钨、锡、砂砾矿以及稀有元素矿物
金红石、金、
金刚石等(见
海底矿产资源)。
海岸带蕴藏有
潮汐能、
盐差能、
波浪能等可再生
海洋能。据初步计算,全世界海洋潮汐能约10亿千瓦,主要集中在浅海区。中国沿海潮汐能蕴藏量约 1亿千瓦(见
海洋能利用)。海岸带在水利建设和国防建设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是建立海滨和海上旅游、疗养区的场所。
由于海岸带具有各方面开发利用的价值,而不同的开发利用目的之间往往相互牵制甚至发生矛盾。长期以来大多是由各地区、各经济部门进行单目标开发利用,以致某些资源遭到破坏或污染环境。例如,
海岸工程建成后,海岸动力因素发生变化,可能引起新的工程技术问题;水流、滩涂的演变也会对
鱼类洄游和贝类生长发育条件产生影响;采油和排污工程有污染环境的危险,并对稀有动植物、珍贵文物、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产生影响,等等。各国在这方面均有不少经验教训。如
埃及阿斯旺水坝的修建使入海口海岸迅速蚀退,沙丘体阻塞溯河性鱼虾
洄游通道,仅
沙丁鱼减产每年即损失几百万美元。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明确提出了海岸带的综合利用问题。许多沿海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对海岸带实行综合管理和开发,已取得成果。例如,荷兰于1953年开始进行的“
三角洲计划(The Delta Project)”,完成后能防止高潮洪水灾害,改善鹿特丹港和
安特卫普港的航运条件,并使莱茵河下游两侧河网完善,形成的
淡水湖能确保工业和生活用水,还可以开辟新的游览区。
海岸带综合利用的工作主要包括:
①开展海岸带调查,全面掌握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如中国50年代开始对全国大部分海区的海岸带进行了普查;70年代以来,又开展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②通过对海岸带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制定旨在保护环境并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综合开发利用的规划,进行多目标开发,尽可能创造资源保存和再生的条件。
③加强
海岸带管理。制定管理法规,建立专门机构,协调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进行环境监测和保护,监督综合开发利用方案的实施。各国对此都很重视,美国1972年通过了《联邦海岸带管理条例》,从联邦到各州都建立了海岸带管理机构。中国也设立了全国和沿海省、市、自治区海岸带开发和管理的机构,拟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带管理法》,并于1984年底成立了中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委员会。
管理现状
分级管理的行政体制。起初 ,我国
海洋管理是以行业管理为主。1964年,
国家海洋局成立,最初的职责是统一管理
海洋资源调查和海洋公益事业服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分级管理海洋的
行政体制形成,地方海洋行政管理机构相继建立。当下地方管理机构形成了三种模式:一是海洋与渔业结合;二是海洋与土地、地矿结合;三是专职海洋行政管理机构,地方与国家合并。可以说,我国海洋管理机构具有半集中的特点,除了海洋行政管理部门以外,其他涉海行业部门也具有管理本行业开发利用海洋活动的职能,如渔业、交通、旅游、石油、矿产、盐业等。
初步的海洋管理法规体系框架。我国已制定了维护
海洋权益的法律、
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法律等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有了初具规模的海洋执法队伍。我国海洋执法主要有中国海监、中国海事、中国渔政、海关、海军、边防、环保7支管理队伍,分别履行职责。海洋监察执法已经形成了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执法体系。此外,
海洋管理的测量、勘探、评价、论证等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海洋天气和灾害性预报等公益服务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管理内容
当下,我国海岸带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运用法律对我国海岸带实行有效管理,防止海域被侵占、损害和破坏以保障我国海岸带权益。
(2)通过海岸带功能区划分和开发规划,指导、约束海岸带和
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3)全面监视近岸海域,基本控制我国管辖海域内的各类活动及突发事件。通过组织海岸带科技重大项目,加强海岸带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
(4)环境管理。以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为目标,划定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控制陆源、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工程建设项目、
海洋倾废等污染源对海岸带的污染损害,以及开发利用活动对
海洋环境的有害影响,防止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受人为过度损害。
(5)海岸带保护区管理和公益服务管理。海洋公共基础设施和海上活动的公共服务系统,是认识海洋、减灾防灾、保障海上安全的必备条件。
管理目的
(1)保护
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海岸带生态系统存在于恶劣的环境——强风、高盐和气温、水温的巨大变化。同时,河流供给的
营养盐和浅水区充足的阳光支撑着沿海的高生产。海岸带管理必须密切关注沿海生态系统的生态细微变化;
(2)保护因自然灾害(如强风、地震、海啸和沿海侵蚀等)造成的过度的物质损失和生物损失;
(3)帮助人类对海岸带进行恰当利用。利用包括对鱼类、贝壳类动物和海藻的捕获,港口建设,产业设施的建设,住宅的建筑和旅游用地的预留。全面综合所有的各自努力来实现以上三个目标,创造一个充满魅力的、安全的和活力的沿海,一个生态健康和令人鼓舞的黄金海岸带景观。
我国的海岸带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海涂资源、港口资源、盐业资源、渔业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旅游资源和砂矿资源等。
另外还蕴藏有
潮汐能、
盐差能、
波浪能等可再生的
海洋能资源。海岸带具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因此,海岸带的科学化、
信息化管理与科学开发、利用
海岸带资源,对做到既能保护资源与环境,又能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管理手段
海岸带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可以通过建立海岸带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它是在国家信息化统一规划和组织下,逐步建立起由海岸带信息源、信息传输与服务网络、信息技术、信息标准与政策、信息管理机制、信息人才等构成的信息化体系;利用日趋成熟的
信息采集技术、管理技术、处理分析技术、产品制作和服务技术等,建立以海岸带信息应用为驱动的信息流通体系和更新体系,使海岸带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业务走向一条健康、顺畅、正规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国家海岸带信息资源的科学化管理与应用。
海岸带信息化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海岸带信息的数字化,将不同信息源的、不同属性的各类海岸带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以基础地理、环境、资源、经济、管理等为主题的、统一的、标准的、易于理解和使用的海岸带基础数据库[2]。二是信息的网络化,建设海洋实时信息采集与传输网络、统计信息网络和海洋行政管理信息网络。三是海岸带基础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开发海岸带基础性、公益性信息资源,促进海岸带信息产业化进程,实现社会共享。
海岸带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信息获取、信息处理、
信息存储与更新和信息应用四大部分组成。该系统是实现“
数字海洋”的关键。对促进人类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于合理、有效,保证海洋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