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消费者信贷,就是消费者凭信用先取得商品使用权,然后按期归还货款以购买商品。消费者信贷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解放前有些商店平时赊销,逢时过节
收账,这也是消费者信贷。战后以来,由于生产迅速发展,许多商品供过于求,西方各国盛行消费者信贷。以美国为例,1980年消费者信贷达到14000亿美元,平均每人为6298美元。
种类
(1)短期赊销。
例如,消费者在某家
零售商店购买商品,这家商店规定无需立即付清货款,有一定的赊销期限,如果顾客在期限内付清货款,不付利息;如果超过期限,要计利息。
消费者购买住宅时,仅需支付一部分房款,但须以所购买的住宅作为
抵押,向银行借款购买;以后按照借款合同规定在若干年内分期偿还
银行贷款和利息(每月还款数额和每月租别人的房屋的租金数额差不多)。买主用这种方式购买的房屋,有装修、改造和出售权,而且房屋的价值不受
货币贬值的影响。分期付款购买住宅,实质上是一种长期
储蓄。
(3)购买昂贵的消费品。
分期付款。消费者在某商店购买电冰箱、昂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时,通常签订一个
分期付款合同,先支付一部分货款,其余货款按计划逐月加利息分期偿还。如果顾客连续几个月不按合同付款,商店有权将原售货物收回。
(4)信用卡信贷。
美国是信用卡的发源地。美国信用卡有两大类:
一类是由大百货公司、超级市场发给顾客的,顾客可凭卡在公司所属商店赊账购买商品;
另一类是由
金融机构印发的信用卡,在全世界都可使用。
优点
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
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选择,所以有效刺激消费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尤其重要的是,当前我国
经济运行呈现供给相对过剩和
通货紧缩的特征,消费品市场从卖方市场格局向买方市场格局转化;而另一方面,居民储蓄率日趋高升,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此情况下,国家近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张
投资需求的
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但从
消费领域看,消费市场依然偏淡,扩张投资需求刺激消费作用有限,进一步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还有赖于发展
消费信贷进而扩张
有效需求。我们知道,投资和消费是
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要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态势得以持续,
消费需求必须及时跟上,发展
信用消费正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从全社会看,由于消费与生产不可能完全同步,消费总是滞后于生产,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滞差,
消费信贷的实施有助于增加
即期消费,保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在当前
经济形势下,
消费信贷尤其具有以下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信贷是调节当前
宏观经济的有效措施。
消费需求不足可以说是当前我国
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积极开展
消费信贷,通过
消费信用支持需求扩张,可以达到启动消费品市场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通过
消费信用引导消费者的支出投向,有意识地加速或延缓某类消费的社会实现,还可以有效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
经济结构的优化,使经济增长步入良性循环。
消费的增长始终是
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以消费为导向也正是市场经济发展伪真谛。
居民消费的增长与
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正是
经济规模扩展与经济向更高层次进化的根本推动力。据测算,
居民消费对
国民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韩国为64.8%,日本为66.4%,美国为68%,而我国该项
指标约为50%。在
发达国家,
信用消费占其整个消费的比重达30%。按此计算,在我国可增加消费1300亿元左右,将带动消费增长约4.5个百分点,若消费对
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0%,则最终可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目前我们的
消费水平在达到小康之后,面临
消费升级,一次性大额支付是其中一个重要特征,也会是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
消费信贷,使部分急需改善生活条件并有一定
经济实力的居民提前实现对住房、汽车等高价值消费品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质量,促进社会
消费升级的顺利实现。事实上,
消费信贷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有没有信心的标志——敢不敢于花未来挣的钱,因此,通过发展消费信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制约消费的政策和观念,把消费和劳动生产有机起来,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提高
劳动生产率,最终提高人民消费生活水平。
最后,发展
消费信贷可以优化社会信用结构,使债权和债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信用内在约束机制和全社会的信用水平。
在目前我国
畸形的社会
信用结构中,居民高债权,政府和企业高债务,银行高风险。风险和收益是绝对分离的。发展消费信贷可以优化居民的
资产结构,使居民的收益和风险通过
信用消费的方式相结合。
消费信贷和储蓄对于
货币流通的作用恰恰是相反的,前者是未来的收入现在使用,而后者是现在的收入未来再用。发展
消费信贷也是构建市场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的重要措施。此外,发展
消费信贷可以延伸贷币政策和
信贷政策的作用范围,是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有力工具之一。到目前为止,
货币、
信贷政策都是在
短缺经济中发挥促进生产作用的,而通过
消费信贷可以使货币、信贷政策延伸到消费领域,建立消费主导型的
经济增长方式。更进一步,通过政策作用范围的延呻,可以帮助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银行效率和效益。
中国现状
现状分析
何谓信贷?金融学认为,信贷是体现一定
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广义的信贷即
银行信用,是债权人贷出
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
利息的信用活动,它包括商业银行存、放款、
结算等各项资产负债业务。狭义的信贷仅指
银行贷款。这一定义显然过于狭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则认为,信贷是一方(债权人或放贷人)向另一方提供商品、
货币、服务和
有价证券,另一方(债务人或借款人)依约定偿还的
交易行为。这一定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信贷消费”之“信贷”。因此,信贷消费是
经营者一方向消费者提供为生活目的之需的
货币、商品、服务或
有价证券,消费者依约定时间、方式迟延偿还货币的消费
交易行为。因此其既包括
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放发的
消费信贷,也包括其他
经营者的赊销。从时间上来看,包括不定期付款和
分期付款。就信贷消费的法律关系而言,主体一方是
经营者,包括商业银行、
零售商、
服务提供者、其他
商业性金融机构等,另一方是消费者;其客体是
货币。信贷消费具有信贷性、债性、
信用性、国家干预性、宏观调控性等特性。
存在问题
信贷消费作为启动消费,拉动
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至今并未产生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我国信贷消费存在诸多问题,消费者不敢、不能或没有机会信贷消费,因此,加强信贷消费立法,从法律上消除信贷消费的障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贷消费在我国刚刚产生,无论是
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信贷消费都知之甚少,几乎毫无经验,因而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的问题是:
1、消费者对信贷消费缺乏安全感
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面临着多种风险,如生理风险、金融风险、功能风险、心理风险。消费者自然想让风险最小化。但是,因为信贷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
交易行为,大多数消费者对此毫无经验可言,因而,进行这种购买带有更大的风。其次,提供信贷消费的
经营者比较复杂,除对诸如
国有商业银行外,消费者对其他经营者(如
零售商等)的资信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而,对经营者存在不信任感;再次,随着
经济转型,改革的深入,人们原有的一些福利在调整,而且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多种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改革未来发展形势不明朗,预期消费中不可知因素太多。加之职业的不稳定性加剧,一量收入减少,发生支付不能,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如生存权能否得到保护?多大程度的保护?诸如此类的问题没有明确。最后,信贷消费合同一般是由在
经济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
经营者事先拟定的格式合同,其可能将预定的合同条款强加于消费者,从而排除双方就合同条款进行协商的可能性。经营者完全可能利用格式合同处心积虑地保护自己的权利,而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诸多因素使消费者对信贷消费产生不安全感,感到风险太高,毕竟消费安全是消费者关心的首要问题,“如果感到风险很高,消费者自然不会购买。”
2、信贷消费条件太苛刻
对于消费者来说,我国目前信贷消费条件太苛刻,一是信贷消费付款期限较短,小汽车一般为一年,
住房按揭一般是10~20年,最长的也仅30年。这要求消费者必须有高收入,以北京市为例,目前能够享受信贷消费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公司或行业内的高薪者,其家庭月收入多在5000元以上,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每月近2000元的还贷费让他们有心无力?。以成都市为例,目前一般家庭的月收入1200~1500元,要支付上千元甚至数千元的信
贷款是不可能的。仅此条件就将绝大多数消费者排除在信贷消费之外,无怪乎信贷消费难形成规模,从而拉动
经济发展,另外还有诸如职业、年龄,甚至户籍等条件限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
(1) 我国至今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和监控制度,
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信用存在担心;
(2)
经营者惧怕提供周期更长的信贷,总希望能尽快地收回债权。以
住房按揭为例,我国目前最长的也仅30年,而发达国家在十五年前就推出了长达140年之久的住房按揭。有人认为是因为我国消费者收入太低,实质上,收入高低只是相对于信贷付款而言,如果周期更长,相应的定期支付的还贷款也就越少。
3、信贷消费机会不均等
信贷消费机会均等是指消费者在同一信贷消费条件下,享有同等的获得信贷消费的机会。这是法律平等、
公平价值在信贷消费问题上的体现。其中的信贷消费条件根据信贷消费的特征,只能以
消费者信用、偿债能力为依据。而目前我国信贷消费存在的机会不均等,主要是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信用监控制度未建立起来,对不同户籍、职业、年龄等的消费者的信用难以长期持续监控,
经营者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常常还将职业、年龄、户籍等作为信贷消费条件,从而造成不同职业、年龄、户籍的消费者享有的信贷消费机会不同,如成都市一些银行规定,教师可以不需担保而贷款2万元;1999年末,成都市一些银行暂停对外地人的
住房按揭。此外,
信用评价不科学,信贷消费条件不公开等因素,也使消费者可能受到歧视,且无申辩机会。
法律对策
加强信贷消费立法是消除我国目前信贷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的基本对策,这是由法的功能所决定的。通过立法,应当建立健全下列一些主要的法律制度。
1、信贷消费之债权让与制度
债权让与,即债权人让与,是指不改变债的内容,债权人将其债权移转于第三人享有[5]。近代各国民法均承认,债权原则上得为让与。我国《民法通则》191条也规定债权人可转让债权,但该条要求经债务人同意。《合同法》第79条则规定,债权人可以自由地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我们认为,信贷消费之债权转让,应当与一般之债权转让有所不同,其一是受让人资格应作限制。因为信贷消费之债的关系乃建立在双方当事人的
信用的基础上,因而应当保护债务人不因债权人将债权转让于他人蒙受交易便利或
交易安全之损害,否则,会增加交易成本,必然会降低消费者对信贷消费的安全感。因此,受让人应当是
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金融公司等),因为金融机构布局、
交易规则、资信等都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保证
交易安全,可以消除消费者对信贷消费的不安全感。但是如果债权人、受让人的债权得不到保护,那么,其就不愿转让债权,因此还必须对转让方式予以限制,一种是
金融机构间债权的转让与继受,双方根据持有债权的时间合理公平分享利益和风险;第二种是贴现,即提供信贷消费的零售商等非金融机构,将信贷消费票据(这里指广义的票据)或合同予以转让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低于票据或合同标的额的一定比例将
货币兑付给转让方。这个比例即为
贴现率。这两种转让方式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从而使债权人乐意转让债权,而不至于对消费者强行索债;同时由于债权人可随时将债权转让而收回资金,因此,也愿意提供更长期的信贷,有利于降低信贷消费条件和成本。
2、个人破产制度
个人破产指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按照破产程序,在保留他和他所供养人的生活必需费用和必要的生活用品情况下,将其财产拍卖,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债权人的一项法律制度。破产制度的社会意义在于维护民事流转与商事交易的安全;对债务人而言,可以保护债务人,保障债务人及其所供养人的基本生活,同时,可以使诚实而遭遇不幸的债务人从债务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去创造一个新的生活。因而日本法把破产法称之为“更生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正因为如此,个人破产制度可以鼓励消费者信贷消费。但是,如果
经营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那么经营者将不愿提供信贷消费或提高信贷消费条件以阻碍信贷消费,因此,个人破产制度还必须保护债权利益。实际上从债权人角度来说,个人破产制度“可以使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人不得不倾其家产、尽其所能,切实承担起偿债责任,克服那种拍拍胸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不要拉倒,一笔勾销’的社会现象,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最大可能地得以实现。”但从我国目前来看,由于
个人信用监控制度不完善,
市场经济不成熟,个人对自己信用的轻视,对恶意信贷消费、破产欺诈立法和执法的不完善,为了使
经营者提供信贷消费的积极性不受到遏制,平衡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应当强化立法和执法,加强对恶意信贷消费、破产欺诈的查处,并且将恶意信贷消费、破产欺诈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追诉时效延长至4~10年。
3、格式合同的监管制度
为防止
经营者利用格式合同损害消费者利益,各国法律建立了对格式合同的监管制度。主要有三种体制,一是对格式合同条款的审查制度,此方式旨在事前预防;二是对格式合同的监督制度,这种方式强化对整个交易过程的监督;三是由专门机关统一制定一些普遍适用的格式合同条款,这种方式也旨在事先预防。这些监管方式“有利于克服狭隘的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局限,保证一般契约条款的公正性。”我国合同法对格式合同作出一般规定,但未规定监管制度;而一些特别法,如《保险法》则规定采第三种监管体制。实际上,单纯的事前预防是不够的,应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结合起来。因此,将第三种体制与第二种体制结合起来,作到对重要的格式合同条款由专门机关统一制定,对所有格式合同由相应的机构进行日常监督。同时,在相应的机构中,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消费者代表,才能保证所有格式合同的公正性,及时纠正对消费者不公正、不合理的条款,确保信贷消费安全。
消费者的
信用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得分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要公平地评价和长期持续监控消费者的
信用,首先应当建立科学的
信用评价系统。评价系统应包括下列因素:消费者的职业状况、收入状况、银行帐户的大致数额和地点、赊帐或其他债务、付帐习惯、婚姻状况、诉讼、
交易记录及品质、习惯、道德等因素。还应当确定这些因素彼此间关系,在评价系统中的权重等。其次,建立专门机构评价监控和
经营者自己评价监控体制。专门机构是独立于特定
经营者的信贷消费服务机构,它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经营者与客户(或用户)的关系,它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
信用报告而获得酬金。
经营者自己评价与监控则由经营者根据自己的评价系统和方式来评价和监控。再次,建立合理的信息收集程序制度,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专门机构信息收集一是自行调查,如采访邻居、朋友、同事以及调查过去
交易记录等;二是与客户形成互动关系,客户将消费者的有关交易信息提供给专门机构,专门机构将对消费者的评估结论和监控情况提供给客户,客户再把有关信息提供给专门机构,如此循环。
经营者的自行评价与监控一般都根据过去经验的统计,或作主观评估。在合理程序中必须建立对消费者的不利信息通知制度,也就是在消费者的
信用报告中,如果某些信息(包括过时信息)对消费者不利,可能会对
信用评价结论产生不利影响,则应将这些信息通知消费者,消费者有权对其作出解释或予以纠正。专门机构的评价与监控是通过大量客户与机构长期持续互动,从而占有大量的动态信息,对任何消费者的评价系统标准相同,因而评价结论更公正,保证不出现歧视。
经营者的自行评价与监控的信息来自自己与消费者的
交易记录,信息占有量较少,且可能不持续,因而评价的科学性很值得怀疑。因此,应当建立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专门机构作为
消费者信用评价与监控的重要制度。通过科学的评价与监控制度,可以对消费者的
信用作出公正评价,从而消除
经营者对消费者信贷经营的担心和确保消费者信贷消费机会均等。?
5、信贷消费机会均等制度
为保证信贷消费机会均等,应当建立公平的信贷消费条件,提供信贷消费的
经营者关心的是消费者信贷能否顺利得到偿还,而保障消费者清偿债务的是
信用和
清偿能力。因此,信贷消费条件主要以消费者的
信用和
清偿能力为条件,而不得以性别、学历、种族、宗教、民族、肤色、年龄、婚姻状况、户籍等作出歧视性规定。美国的《信贷机会均等法》、《B条例》对此作的明文规定,可资我国借鉴。其次,信贷消费条件应公开。“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公开信贷消费条件,可以监督信贷消费条件是否有歧视性条款,同时建立消费者的申诉制度,如果消费者认为自己受到歧视,有权向有关组织或机构提出申诉,直至诉讼。
通过立法,建立信贷消费之债权让与制度、个人破产制度、格式合同监管制度,消除消费者对信贷消费的不安全感。建立对破产欺诈和恶意信贷消费
民事诉讼时效延长制度,信贷消费之债权让与制度,科学的
信用评价和监控制度,使
经营者愿意提供更长期限的
消费信贷,降低信贷消费条件和交易成本。建立科学的
信用评价制度和监控制度,信贷机会均等制度,消除信贷消费机会不均的障碍。从而使大多数的普通的消费者敢于并且有机会、有可能获得信贷消费,信贷消费才可以逐渐成为规模,真正拉动
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