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用亦称“零售信贷”。银行或
企业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在
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是“
分期付款”和“
消费贷款”。分期付款是资本家推销商品的一种技巧,其业务内容是消费者在购买高档商品时,不付款或付一部分款就可取货,以后再
分期偿还所欠货款。如果消费者不能按时偿还所欠款,其所购商品将被收回,并不再退回已付款项。消费贷款是由银行通过
信用放款或
抵押放款以及信用卡、支票保证卡等向消费者提供的贷款。消费贷款一般是向现实支付能力不足者提供的,住宅和汽车
购买者是
资本主义国家消费贷款的主要对象,个人将所购的
房屋、
汽车等作为
担保品取得
抵押贷款。
定义
信用是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
偿付承诺信任的基础上的能力,不用
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所谓
信用消费,亦称信贷消费,是指
消费者为了达到某种消费目的,在个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凭借
个人信用,不立即付款即获取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
交易方式。
信用消费,如果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角度而言,则信用消费通常称之为
消费信贷,即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
耐用消费品或支付
其他费用的
贷款方式,它以刺激消费、扩大
商品销售和加速
资金周转为目的。也有许多人将其俗称“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目前,消费信贷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美国的消费信贷始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长期的发展,消费信贷体系已比较健全、立法也逐渐完善。截至2001年底,全美
消费贷款(住房及其它消费贷款)额占到了全部
银行贷款总量的67%。近年来,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迅速,消费信贷从有
统计数据的1997年的172亿元发展到2002年的10669亿元,平均每年以160%的速度增长。2003年,
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为15732.6亿元,同比增加5063.4亿元,增长47%。
文件通知
2022年9月30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发布《市场监管总局认研中心关于开展人员能力验证工作(第二批)的通知》,面向社会正式开展人员能力验证工作。其中包含
信用管理师能力验证。
适用对象
(1)企业经营者、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
会计师事务所、
律师事务所等相关人员;
(2)从事信用风险管理和征信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各类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担保、评级、商账追收从业人员;
(3)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行业社团中从事信用管理工作的人员;
(4)有志于从事信用管理领域的各类人员等。
验证流程
参加
信用管理师人员能力验证需向指定的单位提交相关材料,进行培养培训,经过培养培训学时达标者,可获得由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颁发的《学时证明》,凭借《学时证明》可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人员能力验证综合服务平台参加相应专业的人员能力验证。
证书颁发
主办单位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是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直属正司级事业单位,是我国国家层面从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研究的科研机构和智库型机构,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政策理论、学术研究、监管辅助、标准研究、从业人员能力提升为主要职责。
存在原因
随着
消费水平的提高,
消费结构中满足生存需要的消费者所占比重降低,满足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消费所占比重提高,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提高。高档耐用消费品通常价值较高,使用年限较长,完全依靠家庭和个人的资金来满足对这类消费品的需求,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客观上要求通过
消费信贷来提前满足其
消费需要。
例如,在美国,
贷款购车的比例高达80%。2000年,美国每十辆售出的新
家用车中就有九辆是通过各类贷款实现的。仅新车贷款产生的
利息收入即高达200亿美元。有关研究指出,如果没有汽车贷款,美国年新车销售量至少要减少50%,约800万辆。
解决家庭收支在时间上不匹配的需要
家庭的
生命周期可分为若干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收入和消费特征。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通常追求其一生(非某一时的)
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消费者会通过年轻时的提前消费和中年时的推迟消费(储蓄)来实现一生中消费的大体平衡。由于人们的收入曲线大致是用图8-1 所示的形态,即收入随着技能的提高、经验的增长和资历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在中年达到顶峰后随知识的老化、体能的下降而降低,直至退休时工薪收入接近于零。因此,为实现一生的平衡消费,年轻时和年老后均存在收支不匹配的问题。年老后的消费通过提取储蓄来实现,年轻时的消费则是通过
消费信贷将未来收入提前使用来实现。
从经济学上分析,这种方式,使消费者一生的效用得以实现最大化。
儒家文化节俭,鼓励储蓄,而年轻的一代越来越接受西方“及时享乐”的消费观念,“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快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同时,
国家政策的鼓励,取消
福利分房制度,也对改变居民消费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居民融资需求的增长,推动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及金融机构
资产结构的高速。
类型
从各国
信用消费的构成来看,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和信用卡消费所占比例在90%以上, 是信用消费的主体部分。
住房信贷
通常称之为居民住宅
抵押贷款,是
消费信贷的一个主要品种,在促进
住宅消费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些
发达国家,房地产贷款占银行全部
贷款余额的30-50%,对个人发放的
住宅贷款占
房地产贷款的60%左右。
在我国,居民住宅抵押贷款通常称之为按揭贷款。所谓按揭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为解决开发商售房难和用户购房难的问题。通过开发商向借款人提供购房资金的一种
融资方式,这种贷款实质是要求开发商为
购房者(借款人)作担保,或以借款人所(将要或已经)购置的
住房产权为抵押的担保抵押贷款。住宅
贷款期限较长,通常在10-30年,以住房本身作抵押,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
传统的
住房抵押贷款的特点是固定复试、均额等付(即贷款期内,每月的还款额相等)。20世纪70年代,在
利率波动加剧的背景下,
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推出了新的住宅
抵押贷款品种:一是可高速利率抵押贷款,即在整个贷款期间根据
基准利率的变化
定期调整贷款利率,而
基准利率通常由一定期限的
政府债券利率或全国住宅
抵押贷款利率来充当。二是
累进付款抵押贷款,即根据事先安排的
日程表按月增加还款数额,从而在整个贷款期间使借款人的实际负担大体均衡。
汽车信贷
汽车消费信贷,即对申请购买轿车借款人发放的
人民币担保贷款;是银行与汽车销售商向购车者一次性支付车款所需的资金提供担保贷款,并联合保险、
公证机构为购车者提供保险和公证。
汽车消费信贷在商业银行的
消费信贷业务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汽车
消费信贷市场的竞争,商业银行在汽车消费
信贷市场上的份额日趋下降。在主要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
竞争者主要有三类: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专做
汽车贷款的
财务公司以及汽车制造商。
国外商业银行提供的汽车贷款主要有两种形式:直接贷款和
间接贷款。前者是指银行直接受理购车人的贷款申请,并对符合资格的贷款人直接提供贷款。借款人的申请不一定与特定的车款和车型挂钩,对借款人在何处购车也没有限制。
间接借款是指银行通过
汽车经销商经办购车人的借款申请,借款人一般都是先在一家汽车经销店内选好准备购买的汽车,然后由汽车经销商每做成一笔间接借款,银行都要从借款收入中按不一定比例给汽车经销商提取分成,这就相应了银行的业务收入。不过由于间接借款使汽车的选购、筹款、付款、过户等所有的手续都能在一地一次完成,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方便,从而使间接借款成为
汽车贷款的主流。
汽车制造商有条件将汽车的贷款业务、销售业务以及
市场开发等活动结合起来,为了吸引市场的
购买力,有时可以对某些促销的车型和车种提供十分优惠的
贷款条件,因而在
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由于汽车属于高
折旧率的
耐用品,汽车贷款的期限必须条例汽车
加速折旧的要求,所以汽车贷款属于中
短期贷款,一般最长不超过5年,比较常见的是3-5年期的贷款。
信用卡
通过信用卡获得的贷款是当今最流行的
消费信贷方式之一。当前,全世界消费的信用卡的数量已超过10万亿张。信用卡由银行或非银行信用卡公司发行,持卡人因各自资信状况不同而获得不同
资信级别的
授信额度。在此授信额度内,持卡人可以通过信用卡所代表的帐户在任何接受此卡的零售商处购买商品或劳务及进行转帐支付等。接受信用卡的零售商定期与发卡机构进行结算。
如果持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一次付清
帐单,就可以免费获得融资服务;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一次性付清帐单,就要为所借款项支付高额利息(通常信用卡的贷款
年利率高达12-18%)。因此,信用卡的分期付款用户能为
发卡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带来高额利润。
信用卡属于
无担保贷款,贷款额度的确定主要根据持卡人已往的
信用记录,因而面临较高的
信用风险,由信用卡引发的犯罪也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其他类型
消费信贷还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按照资金的用途来分类,除了包括上面提到的住房消费信贷、
汽车消费信贷之外,还包括
教育贷款、
旅游贷款、家用电器贷款、
房屋修缮贷款、
小额消费贷款等。
按照贷款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按贷款的偿还方式可分为:到期一次性还款和分期付款,前者多为
短期贷款,后者多为
长期贷款。
制约因素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
生活消费的信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消费信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并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据统计,若不采用分期付款这一消费信用的典型
支付方式,西方汽车的销售数量将会减少 1/3 。此外,企业通过以赊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等方式,这一
信用形式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若
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消费信用则会加剧市场供求
紧张状态,促使
物价上涨,促成
虚假繁荣等消极影响。因此,
消费信贷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一般来说,消费信用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
总供给的能力与水平,总供给的水平越高,消费信用的规模一般越大;
(2)居民的
实际收入和
生活水平。若居民的实际收入较低,
偿还能力不高,一味地发展消费信用则会导致风险加大;
(3)资金
供求关系。它与消费信用的规模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若资金供求紧张,消费信用的规模就越大;
(4)
消费观念和文化程度,它制约着消费信用这种
信用方式的普及程度和消费总量。如在我国,受
传统文化的影响,
消费信贷起步较晚,规模也较小,但近年来发展很快,主要体现在
住房贷款、
汽车贷款的增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