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江水道,在江苏省西部
淮河中游行洪、蓄洪湖泊——
洪泽湖下游河道。该水道形成于清代,原由三河闸处开挖仁、义、礼三条引河,洪水遂经新三河入宝应湖。出湖后汊流多而曲折,北达白马湖,南入高邮湖和邵伯湖,经江都六闸入里运河,再出金湾河、凤凰河、太平河等五河,由芒稻河、廖家沟南下,至三江营入长江。汛期常溃堤东侵,为害严重。
干流概况
淮河入江水道,上起
洪泽湖三河闸,1969年整治以前,原由三河东流入
白马湖、
宝应湖迂回南下,经
高邮湖、
邵伯湖至扬州市附近,由归江河道江,下至长江边的
三江营入长江。1957年筑白马湖隔堤,实施洪涝分开。1969年兴办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在金湖县新辟金沟改道段,直接由三河南下入高邮湖,水道缩短为158公里(一说156公里)。沿途经盱胎、洪泽、金湖、高邮、江都等县市。
入江水道分为三段:上段从三河闸至施尖入高邮湖,长55公里,由三河与金沟改道段组成。中段从高邮湖施尖到邵伯湖六闸,长55公里(一说60公里),为湖区行洪。下段从六闸至三江营,长48公里(一说41公里),由运盐河及金湾河汇入芒稻河;太平、凤凰、壁虎、新河汇入廖家沟;芒稻河与廖家沟汇于夹江,至三江营入长江。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洪水出路的主要通道,并兼有排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功能,是保障淮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水利设施。
水文特征
入江水道,设计排泄淮河洪水12000立方米每秒。沿线区间汇水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其中江苏境内5476平方公里),除白马湖、宝应湖地区外,有汪木排河、利农河、杨寿涧、方巷河、槐泗河及安徽省境内的铜龙河、白塔河、秦栏河、天菱河等支流汇入。水道沿线湖泊众多。白马湖底一般高程5.5米,在水位6.5米时,水面积110平方公里,湖容积0.95亿立方米。宝应湖面积原有192平方公里,与淮河入江水道分离后,湖区围垦,湖面积减为42.8平方公里。高邮湖底一般高程4.5米,在水位6米时,水面积700平方公里,湖容积10.8亿立方米;在水位9米时,水面积780平方公里,湖容积34亿立方米。邵伯湖底一般高程3.5米,在水位4.5米时,水面积120平方公里,湖容积1.7亿立方米;在水位8.5米时,水面积220平方公里,湖容积9亿立方米。
洪水安排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2007年5月17日批准的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制订的《淮河防御洪水方案》,淮河入江水道承担的淮河洪水防御任务是:
(一)设计标准及以下洪水。当洪泽湖水位达到13.5米时,充分利用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及废黄河泄洪;淮、沂洪水不遭遇时,利用淮沭河分洪。
洪泽湖水位达到13.5~14.0米,启用入海水道泄洪。
预报洪泽湖水位将达到14.5米时,三河闸全开敞泄,入海水道充分泄洪,在淮、沂洪水不遭遇时淮沭河充分分洪。
洪泽湖水位达到14.5米且继续上涨时,滨湖圩区破圩滞洪。
洪泽湖水位超过15.0米时,三河闸控泄12000立方米/秒。如高邮水位达9.5米,三河闸可适当减少下泄流量,确保洪泽湖大堤、里运河大堤安全
当预报淮河上中游发生较大洪水时,经批准洪泽湖应提前预泄,尽可能降低湖水位。
(二)设计标准以上洪水。
1、在采取上述措施后,临淮岗坝前水位仍超过28.51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按正阳关水位不超过27.5米控泄,加强正阳关以下堤防防守,适当利用堤防超高强迫行洪,临淮岗库区内的其他圩区适时进洪;当正阳关水位超过27.5米时,视水情和工程情况,弃守正南淮堤、黄苏段和颍右圈堤,控制水势,以保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的安全。
入江水道、入海水道、淮沭河、苏北灌溉总渠等适当利用堤防超高强迫行洪,加强防守,控制洪泽湖蒋坝水位不超过17.0米。
2、在运用上述措施后,正阳关水位仍达到28.0米,视水情和工程情况,弃守淮北大堤颍左淝右圈堤,以保证西淝河左堤及其以下淮北大堤和淮南、蚌埠城市圈堤的安全。
当洪泽湖蒋坝水位达到17.0米,且仍有上涨趋势时,利用入海水道北侧、废黄河南侧的夹道地区泄洪入海,以确保洪泽湖大堤的安全。
河道形成
淮河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居民总数上亿。古代的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齐名,被称为“四渎”。古淮河干流在洪泽湖以西大致与现代淮河相似。当时没有洪泽湖,淮河干流到达盱眙后折向东北,经淮阴向东在
云梯关(江苏省响水县黄圩镇云梯村境内)入海,自成水系,排水通畅。
1194年黄河夺淮后,淮河洪水出路受阻。每遇大水,洪泽湖大堤开坝减水或决口,洪水东泄冲破里运河堤,经里下河地区漫流入海。明万历三年(1575年),黄淮并涨,淮决高家堰,又决宝应、黄浦、八浅等湖堤15处;高邮湖决清水潭、丁志等,“高、宝、兴、盐汇为巨浸”,经开扬州城东之沙河坝及芒稻河坝,水势才减。万历五年,给事中汤聘尹提出“导淮人江以避黄”。万历十年,河道尚书凌云翼主张“惟上流使入江,泄下流使入海”。但皆未实施。万历二十四年,总河尚书杨一魁实施“分黄导淮”方略,于高家堰建闸,开毛塘港、金家湾,建金湾及芒稻减水闸,始有少量淮水入江,是为入江水道雏形。
清初,里运河堤仍屡屡决口。从康熙元年至十二年(1662~1673年),有九年大水,八决运堤。在保漕运的同时,开始重视分淮入江。康熙元年,开入江河道的人字河(即运盐河)。康熙十年,开石羊沟(即太平河),建东湾、西湾滚水坝等。到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又拓宽凤凰河、壁虎河等归江河道,扩大入江泄量,并将里运河东堤上的“归海坝”改在高邮南改建和新建为昭关坝、车逻坝、五里中坝、南关新坝和南关坝等5座归海坝,又称“下五坝”,与洪泽湖大堤上的仁、义、礼、智、信5座减水坝相适应,当淮河大洪水,入江洪水过大、里运河水位太高时,即开“归海坝”,使洪水从里下河地区分泄入海。到道光年间,入江水道门有6条河,即运盐河、金湾河、太平河、凤凰河、新河、淮扬运河(即里运河)。咸丰元年(1851年),淮河洪水冲开礼坝,经三河改道入江,从此以后就听任淮河洪水从决口经三河下泄入江,三河以下入江道成为淮河新的主要排洪水道。
咸丰五年黄河北徙后,朝野人士对淮河洪水入江、入海也提出过各种方案。苏北士绅丁显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首倡“浚复淮水故道”。裴荫森提出“减害之法不外分淮流以入故道”。左宗棠于光绪九年(1883年)奏请“开掘旧黄河中乱,引淮河水入海”,“循独行入海之旧”。南通张謇主张淮水“三分入海,七分入江”等等。这些方案,终因各种原因,均未实施。
下游分支
淮河入江水道下游段自邵伯湖六闸以下,分别注入运盐河、金湾河、太平河、凤凰河、新河、壁虎河诸河,南行穿横河,合并为芒稻河、董家沟、石羊沟、廖家沟4河。董家沟于朱桥河口东接芒稻河,石羊沟于管陈滩南端西接廖家沟。芒稻河、廖家沟分别于八江口、羊尾汇流于夹江,并东流至三江营注入长江。诸河总长84.31公里,其中主干流长35.34公里(由凤凰河口经廖家沟至夹江三江营)。最大行洪量为1.04万立方米/秒(1991年7月11日),接近规划行洪能力1.2万立方米/秒。这些河道是淮河入江必经之路,形成江淮交汇。
运盐河,原名金家湾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由河道总督杨一魁开成,并建金湾、芒稻泄水闸,泄淮水由芒稻河入江,是为导淮入江之始,距今400多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河道总督朱之锡开人字河。康熙二十三年,河道总督靳辅复浚人字河。1953年,在人字河东侧打坝并建仙女船闸与老通扬运河沟通。1965年建成芒稻闸,1966年建成运盐闸。运盐闸上段仍称运盐河,运盐闸以下至芒稻闸以上改称高水河,是南水北调的送水河,也是淮水入江诸河中唯一全程通航的河道(上达京杭运河,下通长江),汛期仍服从淮河行洪。运盐河由邵伯湖口至横河长9.37公里,宽90米~175米,河底高程-1米~0米。
金湾河,始开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南穿横河,下接董家沟,于芒稻闸下0.99公里处并入芒稻河。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建董家沟滚水坝。乾隆二十一年,两江总督尹继善疏浚董家沟。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建董家沟桥(又名头道桥),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1973年建金湾闸,1988年在太安集镇东侧建成金湾桥1座。金湾河由邵伯湖口至横河,长8.38公里,宽90米~160米,河底高程-2米~0米;下段董家沟,长3.94公里,宽105米~400米,河底高程-8米~0米。
太平河,在扬州市区东北。北起邵伯湖大闸,经秦庄至太平闸入廖家沟,是淮河入江水道。古名东、西湾坝引河、太平引河,南端又名石洋沟。清乾隆十年(1745年)开,原长8.78公里。横河以南称石羊沟,于万福闸下2公里处西接廖家沟。乾隆八年,钦差大学士陈士倌等奏开石羊沟,原长11.22公里(长度与实际不符,可能包括上段太平河)。乾隆十三年,建石羊沟滚水坝,二十一年两江总督尹继善疏浚,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增建石羊沟桥(二道桥)。1971年拓浚凤凰河工程时,对太平河口裁弯浚深,拓浚西湾河,堵闭东湾河。太平河总长11公里。由湖口至横河长6.83公里,宽100米~180米,河底高程-2米~0米;石羊沟长3.09公里,宽190米~355米,河底高程-5米~-2米。
凤凰河,明代中期已有此河,河道南行至横河入廖家沟,明末时口宽仅4.2米,清末时口宽77米,1931年宽147米。1955年春及1955年冬至1956年春,分两期疏浚。两期工程共完成土方1093.81万立方米,拓浚长度4.6公里,河底宽230米,河底高程-0.68米~1.23米。两岸边坡坡比1:3,青坎宽10米,堆土高程15米左右。凤凰河自河口至万福闸,长4.35公里,宽300米~360米,原行洪流量748立方米/秒,开挖后增至2965立方米/秒,净增2217立方米/秒,为原来的近4倍,在淮水归江6条河道中泄洪量最大。
新河,清道光八年(1828年)农历正月由河道总督张井奏开,计长4.47公里,河口宽67米至103米不等,深2.3米~10米,于3月竣工。新河在横河南与凤凰河、壁虎河会合后入廖家沟。新河长3.96公里,河宽130米~200米,河底高程-0.5米~1米。
廖家沟,明代以前已有此河。该沟北起横河,南迄羊尾,与夹江会合后流入长江。清乾隆年间开始行洪,乾隆十三年(1748年),该沟建有三合土滚水坝,金门(又称口门)宽仅53米,乾隆二十一年,两江总督尹继善疏浚廖家沟,乾隆二十六年,落低坝底并展宽金门至147米,泄洪不重;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建万福桥(木制),廖家沟冲宽至467米;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万福桥,桥长507米。前后120年,廖家沟冲宽近10倍,可见自清代中叶以后泄洪之重。1931年,大水冲毁桥身,1936年重建钢筋混凝土大桥1座。1960年1月建万福闸时,因桥身有碍行洪拆除。廖家沟先后汇入壁虎河、新河、凤凰河、太平河4河之水,1921年测得行洪流量5802立方米/秒,现规划行洪流量9730立方米/秒,是淮河入江水道主干流,承担淮河入江泄量81.1%。河道北自万福闸,南迄霍桥镇羊尾,长11.16公里,宽500米~900米,河底高程-20米~-5米。
壁虎河,明末已有此河。上接古运河,下通廖家沟,原为运盐河(一名茱萸沟,汉代亦名邗沟)一分支,自道光以后泄水渐重。壁虎河原是泄洪量最大的一条(1921年9月19日测得流量1766立方米/秒,占该年入江总泄量8406立方米/秒的21%),1956年凤凰河拓浚后位居第二。壁虎河从河口至新河下,长1.72公里,宽150米~450米,河底高程-1米~0米。
芒稻河,古名蟒导河,相传为明宣德六年(1431年)平江伯陈蠧所开。该河上承运盐河,下注夹江,是明末清初淮水入江的主要河道。清康熙年间,多次整治,泄水渐畅。1963年,横河至芒稻闸一段长1.69公里,改为高水河,宽105米~175米,河底高程-2米~-1米。芒稻河自芒稻闸至八港口,原长14.42公里,但河道曲折,经1955年、1972年两次裁弯浚深,河道长度降至9.99公里,泄洪、引水、排涝和航运条件大为改善。
夹江,原为长江故道,后因北岸沙洲堆积,逐渐形成夹江。夹江原西起沙头河口,东迄三江营,长34.8里,是县境内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1962年春,夹江蒋桥筑坝后,夹江不再承担长江分流。为缩短夹江堤防防线,1970年、1971年续筑华家氵穴目坝、小虹桥坝。两坝之间夹江段长12.62公里,成为圩内水域,辟为县鱼种场。河道西自霍桥镇羊尾,东至三江营,是淮河归江主河道,长17.68公里,宽500米~980米,河底高程-20米~-14米。
太平河,在扬州市区东北。北起邵伯湖大闸,经秦庄至太平闸入廖家沟。古名东、西湾坝引河、太平引河,南端又名石洋沟。清乾隆十年(1745)开,北端建滚水坝;乾隆十一年建石洋沟滚水坝;道光中在坝上建桥,并增建草坝。1972年废桥坝建太平闸。河长11公里,宽160~210米,是淮河入江水道。
金湾河,原名金湾坝引河,南端又名董家沟。在扬州市区东北部。北起邵伯湖六闸,经太安、金湾闸入芒稻河。清康熙四十年(1701)沟口建滚水闸;乾隆二十六年(1761)凿金湾坝引河,并在北端增筑金湾新滚水坝;道光中在董家沟水坝建桥,并在上游设草坝蓄水。1973年废坝建金湾闸。河长11.5公里,河宽200米。设计泄洪量600立方米/秒,是淮河入江水道。
主要湖泊
贯流湖泊
高邮湖,地处东经119º06’-119º25’,北纬32º42’-33º41’之间,江苏省中部、安徽省天长市东北部。地跨江苏省高邮市、宝应县、金湖县和安徽省天长市。湖泊长48公里,最大宽度28公里。湖底一般高程4.5米。在水位6米时,水面积700平方公里;水位5.70米时,面积650平方公里;水位9米时,水面积780平方公里。高邮市水利部门记为总面积760.67平方公里。天长境内水域约为70平方公里,高邮市境内431.5平方公里,占55.3%。
邵伯湖,古为武广湖,湖周分属邗江、高邮和江都三县。上承高邮湖来水,分别由运盐河、金湾河、太平河、凤凰河及里运河注入长江。湖泊长17公里,最大宽度6公里,湖水面积98平方公里(相应于水位4.36米),平均水深1.1米,湖水蓄量1.1亿立方米。湖水pH值8.5,矿化度为215.07毫克/升,属重碳酸盐类钙组Ⅰ型水。在湖的东南里运河西堤上建有邵伯闸,以调节湖泊水量。湖泊具有调洪、灌溉和养殖之利。
支旁湖泊
白马湖、
宝应湖位于淮阴市境东南边缘,苏北灌溉总渠以南,里运河以西,分属淮安、金湖及宝应等县。白马湖流域面积994平方公里,流域内入湖河流有温山河、新河、永济河、往良河、浔河、草泽河等6条,一般湖底高程5.5米,蓄水面积105平方公里,蓄水水位6.5米,灌溉库容9490万立方米,防洪水位8.0米,防洪库容2.54亿立方米,死水位5.7米,库容2370万立方米。宝应湖流域面积1348平方公里(其中宝应174平方公里),一般湖底高程5米,流域内入湖河流有老三河、洪金排水河、东西中心河等。蓄水面积140平方公里,蓄水位5.7米,灌溉库容0.56亿立方米,防洪水位7.5米,防洪库容3.08亿立方米,死水位5.3米,库容0.42亿立方米。两湖平均水深不足两米,个别地方只有1米,湖底浅平,属浅水湖泊。
白马湖、宝应湖在古代是一片低洼湖泊,有许多小湖荡。古邗沟,即是在这些小湖之间开挖水道,连通而成。黄河夺淮以后,淮水被顶托倒灌,潴积洼地,使原有的小湖荡逐渐连成白马湖、宝应湖等。
解放前,由于洪水泛滥,当地群众圈圩筑堤,堆筑了许多救命墩,但防洪标准很低,经常泛滥成灾。1956年修筑成白马湖大堤,从金湖县孙庄至宝应县王家庄,长23公里,堤顶高程11~11.5米,顶宽3米,缩小了淮水入江的行洪范围。金沟改道,大汕子格堤建成后,淮水直接由高邮湖入江,宝应湖不再行洪,白马湖、宝应湖地区摆股洪水的威胁。在排涝、灌溉方面,兴建了一系列控制建筑物,有南、北运西闸、白马湖地涵、阮桥闸、淮安抽水站、大汕子闸、涂沟闸、宝应地龙等,从而使白马湖、宝应湖达到内湖排涝三年一遇的标准。
主要支流
汪木排河,位于江苏省盱眙县,上起燕窝水库,下至入江水道(衡西),全长21.8公里,主要用于行洪、排涝、灌溉。
宝射河,西起宝应船闸与里运河相通,向东经望直港、牌楼庄、王家大桥、高夏至建湖县大黄土沟汇入黄沙港,是宝应县排水骨干河道和里下河腹部地区主要航道。全长38.36公里,河底宽15~30米,河底高程-1.5~--3.0米,流域面积284平方公里,排水流量40立方米/秒,达六级航道标准,可通行300~500吨船队。
利农河,曾名农抗河、黎龙河,1945-9146年开挖,1960年8月在河道建黎龙闸。在下游通高邮湖入口处,增建了三孔挡洪闸一座,还将上游节制闸改建成套闸。位于江苏省金湖县境内,北接三河,南达高邮湖,全长21公里,流域面积156平方公里。主要用于排泄金湖县西部洪水入高邮湖。
新、老白塔河,主干发源于西部来安县长山,经半塔、汊涧、石梁、护城桥等地注入高邮湖。老白塔河南北朝时称石梁溪、石梁涧,唐代称下阿溪,明、清称石梁河,民国初称南山河,后称白塔河。建国以后,由石梁开新河道,穿黄家湖、东壬湖、钱家涧等3湖,越何庄、刘北、黑塘埂3岗入高邮湖。新河开通后,石梁以下老白塔河道成为沂湖内河。据1983年统计,新、老白塔河县内长度为82公里。新白塔河流域面积970平方公里,河床宽92米;老白塔河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河床宽12米。
铜龙河,原名铜城河,民国初称北山河。发源于江苏省盱眙县境内,经大通、安乐两水库于铜城镇西三里桥处汇合,经龙冈流入百家荡,与高邮湖通联。全长52.5公里。流域面积426平方公里,河床宽60米。
杨村河,发源于天长县张铺乡,经跃进水库流入沂湖,通白塔河,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河床宽22米。
川桥河,明代为白扬河,即旧志所载禹王河。发源于江苏六合县马集,流经川桥、高峰两水库后汇入七里桥,流入黄家湖,通白塔河,全长28.4公里,流域面积279平方公里,河床宽30米。
秦栏河,发源于江苏省仪征县和天长县横山,经官桥、焦涧两水库汇于秦栏,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299平方公里,河床宽15米。
王桥河,源出天长县横山北麓,经岗陈、汴桥、王桥、宝林寺汇戊桥河入洋湖,再入高邮湖。全长18.5公里,流域面积146平方公里。
沂龙河,是建国后新开人工河,由于铜龙河入高邮湖段河底淤高,水位低时不能从高邮湖引水灌溉,且淤泥太深,难于疏浚。从老白塔河至沂龙闸穿沂湖经龙岗开挖一道人工河通铜龙河,称为沂龙河,长约7千米。
百荡湖,旧称白马湖,在天长县东北部,与高邮湖通联,承接铜龙河及金湖黎龙河一带来水,汇水面积426平方公里,湖面14.5平方公里。
黄家湖,又名黄雀湖,旧称万寿湖(万岁湖),在县城之西,是白塔、川桥两河下游之行洪区。由于湖中地面高程在6米以上,春冬不积水,盛长荭草,故又称荭草湖。湖面6.4平方公里,汇水面积842.6平方公里。
沂湖,原称泥湖,明代改称沂湖,在县城北偏东10公里处,属白塔、杨村河水系,湖面19平方公里,汇水面积230平方公里,盛产鱼虾及菱角、芡实。
洋湖,在县城东15公里处,承王桥、戊桥河来水汇入高邮湖,面积11平方公里,鱼、虾及菱、藕等水产品丰富。
沙湖,在县境东部,为秦栏河入高邮湖之入口处。汇水面积30平方公里。
赤岸引水河,河道呈倒“V”形,由赤岸乡宰湾麻风病院处向东北至桥头套闸,长6.15公里;再由桥头套闸向南至土良,长4.64公里,此段为湖中河。河全长10.79公里,河底高程2米,河底平均宽4米,河坡坡比1:2。
公道引水河,河道呈倒“L”形,由公道镇朱桥涧口向东至土良,长8公里;再由土良向南至酒甸镇西兴圩下坝,长约9.68公里,此段为湖中河。河全长17.68公里。河底高程1米,河底宽20.5米,河坡坡比1:2。
朱桥涧,东至朱家大荒成庄,西迄公道引水河口,长4.6公里,为杨寿镇与公道镇以及仪征市大仪镇的界河。河底宽7米,河底高程1米,河坡坡比1:2。
杨寿涧,东起黄泥洼,经杨寿镇至陶庄入公道引水河,长7.51公里,河底宽8米~13米,河底高程1米,河坡坡比1:2,青坎宽5米~10米。
王冲涧,自胡家冲经方家集至复兴圩,出白马港与公道引水河相通,长5.0公里,河底宽6米,河底高程1米,河坡坡比1:2。
中港引水河,自黄珏、方巷镇界东坝至中港套闸,长3.94公里,河底宽11米~15米,河底高程1.88米~2.0米,河坡坡比1:2~1:3,青坎宽5米~10米。
方巷引水河,南起方巷镇,经三里撇洪河自梁庄出湖,接公道引水河,长10.85公里,底宽6米~10米,河底高程1米~2米,河坡坡比1:2。
邗江港,原称北涧,西至北涧水库大坝,东至陈家沟,长5.1公里,河底宽4米,河底高程2米,河坡坡比1:2,青坎宽3米。
槐泗河,为县境与扬州市郊区的界河,西起大官桥漫水涧,东至瓦窑铺以北接邵伯湖,长10.69公里,河底宽6米~15米,河底高程1米~1.5米,河坡坡比1:2,青坎宽4米。
新民滩,位于高邮湖、邵伯湖之间,是淮河入江水道的行洪走廊,东西长7.55公里,南北长10多公里,滩面高程为5.0~6.0米,总面积约6.3万亩。
里运河,在里下河地区西侧,京杭运河江苏河段的中段。古称邗沟、漕渠、中渎水,也名淮扬运河,俗名里河。北端自淮阴水利枢纽起,经淮安、宝应、高邮、扬州等地,由邗江县六圩入长江。长168公里。北与苏北灌溉总渠在淮安交汇,南在扬州市北穿过淮河入江水道,自古为苏北重要航道。
河道治理
淮河向南形成淮河入江水道以后,明清时期,为了排洪及蓄水济运,在入江水道下游各河道上建有归江草坝10座。
中华民国期间,导淮委员会提出的“导淮工程计划”,认为淮水“全部入江,江难安全胜任,全部入海则工费浩大,财力有所不济”,决定采取江海分流、入江为主的方案。并在大水之后,对里运河堤防进行堵口、复堤,历年还进行一些岁修工程,兴建了邵伯、淮阴、刘老涧船闸,杨庄活动坝。在三河曾开工兴建三河活动坝,不久即停工。但入江水道没有大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党中央和政务院及时作出治理淮河决策,入江水道先后兴建了一系列工程。入江水道原经三河泄洪入宝应湖,而后多叉分流,北达白马湖,南入高邮湖、邵伯湖,迁回、曲折汇入长江。1950年大水后,按照政务院决定的淮河洪水“仍暂以入江水道为泄水尾间”的要求,对入江水道的三河堤、里运河堤及沿湖抒堤进行全面复堤加固,疏通水道,清除行洪障碍。1953年7月建成三河闸,控制了入江水道的口门。1954年淮河发生特大洪水后,至1987年,先后三次大规模治理入江水道。
1978年以前治理
第一次治理:1954年大水后,按照水利部12月2日提出的“尽量扩大入江水道的意见”,于1955年4月开始,连续两年扬州专区组织近10万人,拓宽凤凰河,六闸附近切滩,芒稻河裁弯,廖家沟整治等。1955年11月,又编报《淮河入江水道第一期工程计划任务书》,按照泄洪流量1100立方米每秒进行设计。1956年冬因水利部通知入江水道推迟施工,沿线洪泽、高邮、宝应、江都、邢江等县组织民工,仍按照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对入江水道堤防进行全面整修复堤,对宝应湖、高邮湖、白马湖、邵伯湖沿湖坪堤进行加固。1957年春兴建了长达23公里的白马湖格堤,使白马湖地区卯4平方公里实行洪涝分治。1969年建成阮桥闸。此外,按照国家批准的《里运河(西干渠)整治工程设计》和大运河整治计划,从1956年冬至1961年,由扬州专区先后分三期,动员7个县(市)约73万多人次,对里运河按照防洪、灌溉、航运要求实行拓建、改建,使东、西堤防洪能力普遍提高,临湖筑有30~50米宽的防浪林台。1958年冬,为了缩短防洪战线,动员2.1万人,对入江水道18公里长的金沟改道段东西大堤进行施工,共挖土方1多万立方米,后因劳力不足,中途下马,但已初具雏形。
第二次治理:从1969年11月开始,按照淮河流域规划行洪12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相应超高2.5米的要求,对入江水道全面治理。省成立江苏省革委会入江水道工程指挥部,组织淮阴、扬州、六合3个专区24.7万人次,用两个冬春时间,全面加高加宽三河南北大堤,兴建堵断入宝应湖的口门长4公里多的三河拦河坝,完成金沟改道段东西大堤,在金湖县城东横跨入江水道处兴建漫水公路,并在东、西偏乱上各建一座漫水闸和西偏泓漫水套闸,新建大汕子格堤12.1公里和宝应湖大汕子退水闸,使淮河洪水由过去弯曲迂回经宝应湖再入高邮湖的状况,改由金沟直接入高邮湖,缩短洪水入江线路20多公里,并使宝应湖地区不再行洪,实现了洪涝分治。同时,加固了淮南圩大堤和里运河西堤,增做块石护坡,湖西好堤加固,整治新民滩,清除行洪障碍,修建由新、老王港闸等6座漫水闸联结起来的高邮湖控制线。在六闸以下拓浚了金湾河,实施凤凰河切滩和下游芒稻河、廖家沟治坍工程,新建太平、金湾等大型水闸,连同1960年建成的万福闸和1965年建成的芒稻闸等,使入江口门全面得到控制,过去经常堵拆归江坝的历史结束。以上各项工程经过4个、冬春的努力,于1974年全部完成,累计完成上土方8152万立方米、石方87.57万立方米、混凝土7.06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06亿元。
第三次治理:由于第二次治理时,有些工段是在淤土上上筑堤,水中倒土,时间紧,加之后来气候干旱,大堤普遍发生裂缝,仅金湖县境就发生纵向裂缝累计长20多公里,横向裂缝3多条,缝宽最大45厘米,一般20~30厘米,可见深度2米多。因此,从974年冬开始对大堤裂缝重点进行翻筑,特别对三河堤、三河拦河坝、大汕子格堤、淮南场等重点堤防,全面进行整修,普遍加做戗台,险要工段做块石护坡。对沿线建筑物逐座进行检查、加固。这次治理,一直延续到1980年,共做加固土方1006万立方米,石方24.8万立方米,混凝土1.25万立方米,投资1774万元。
经过30多年的治理,入江水道已成为上起洪泽湖三河闸、下至三江营,全长158公里,分上、中、下三段的淮河最大的泄洪道。主要堤防已由行洪8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能对付12000立方米每秒,湖西主要圩堤能对付8000立方米每秒。白马湖、宝应湖地区百余万亩农田洪涝分治,部分湖田放垦,特别是对保障下游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建成三河闸控制、金湖控制、高邮湖控制和归江控制等四级控制、五级水位的以排洪为主,结合发展灌溉、排涝、航运等综合开发利用工程。
2010年代治理
2011年12月,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开工,该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治淮38项中第4个通过竣工验收的项目。工程上起洪泽湖三河闸,下至江都三江营,全长157.2公里,概算总投资33.95亿元。淮委会同安徽省水利厅于2017年6月组织完成安徽段工程竣工验收。江苏段于2018年12月竣工验收。
工程通过实施堤防加固、涵闸隐患处理和河道疏浚、切滩等工程,使入江水道全线恢复12000立方米/秒的设计泄洪能力,可将淮河中游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长江,与淮河入海水道、分淮入沂、苏北灌溉总渠、废黄河等工程联合运用,使洪泽湖大堤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为洪泽湖地区的防洪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也可承泄京杭运河西部宝应湖、高邮湖及里下河地区的涝水,改善区域排涝状况,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控制工程
入江水道上段自三河闸到高邮湖长55公里,包括三河闸和金湖两级控制。这段堤防有:三河南、北堤,三河拦河坝,金沟改道东、西堤,淮南牙大堤和大汕子格堤等,共长147.7公里。堤顶高程,按照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超高3米施工,堤顶宽6~8米,并有二级平台,宽7~10米。盱胎县汪木排圩,金湖县衡阳圩、墩塘圩等圩堤,按照行洪8000立方米每秒,超高1.5~2.5米施工。
三河闸控制
三河闸控制,包括三河闸和1970年1月在蒋坝镇附近建成的5吨级蒋坝船闸1座,1975年1月在蒋坝船闸(三河船闸)下引河建成1座简易的蒋坝抽水站,装机260台套,可抽水130立方米每秒入洪泽湖。这三项工程形成入江水道的第一级控制。
三河闸,位于洪泽湖东南洪泽县蒋坝镇附近,为淮河排洪入江的口门,是洪泽湖控制工程中的最大建筑物。现在的闸址即为“礼坝”的旧址。清咸丰元年(1851年)淮河洪水冲开礼坝后,洪泽湖洪水没有控制,一遇淮河大水,下游即遭受严重灾害。民国24年(1935年),导淮委员会曾在这里动工兴建三河活动坝,后抗战兴起只完成了部分基桩而中辍。1952年淮委编制的《一九五二年工程计划纲要》指出:“为保证里下河区不受洪水灾害,必须减少洪水来量,除上、中游水库蓄洪外,建筑三河闸一座,以发挥洪泽湖蓄水、防洪和灌溉的效能,并控制入江流量”。三河闸工程,根据淮委和水利部审定的淮河洪水总量800亿立方米、洪泽湖最高水位15.32米时三河闸最大泄量不超过8000立方米每秒进行设计。经水利部批准,于1952年10月1日开工,至1953年7月25日全部竣工。
金湖控制工程
金湖控制工程,包括入江水道东、西偏私两座漫水闸、西偏私漫水套闸、三河拦河坝和石港船闸、石港抽水站等,主要为发展金湖县交通、航运、排涝和蓄水灌溉。兴建入江水道金沟改道段时,在金湖县城东建成横跨入江水道的漫水公路,东西偏泓上各建1座漫水闸,汛期排洪,汛后蓄水灌溉。入江水道北侧于1971年建成石港船闸,通过新辟的金(金湖)宝(宝应)航道,再经南运西船闸,沟通京杭运河,打开金湖水运出路。1974年7月又建成简易的石港抽水站,装机240台套,可抽水130立方米每秒。配合蒋坝抽水站,可将江都抽水站北送的部分江水向洪泽湖输送100立方米每秒,还可抽排宝应湖地区的涝水。
三河拦河坝,是截断三河,洪水不再迁回宝应湖而由金沟改道段直接入高邮湖的关键工程。坝长4.4公里,在三河河床里。1969年建成。
高邮湖控制工程
高邮湖控制工程,位于高邮湖至邵伯湖穿过8.8公里长、6.7公里宽的新民滩。滩面高程4.7~6.2米。有王港、毛塘港、新港等大小17条港汉将高邮湖与邵伯湖串通。1962年开始并港建闸。169年兴建入江水道时,对新民滩进行了整治,以解决淮河排洪和蓄水灌溉、航运等问题。先后兴建和改建了老王港、新王港、新港、毛塘港、杨庄河、庄台河等漫水闸6座,漫水套闸1座,并将漫水闸和东西向堤埂联接成一道高程6.5米的控制线,统称高邮湖控制。1971年在小汕子河以东、距运河西堤1.3公里,顺水流方向结合开挖庄台河,新建一条南北长8850米、东西宽18米的庄台。庄台高程11~11.5米,高出设计最高洪水位1.5~2米,将分散居住在滩面上的5301人,全部迁至新庄台定居。
大汕子格堤,是1969年冬兴建入江水道金沟改道工程时,兴建的隔断宝应湖和高邮湖的主要工程。格堤长12.1公里,其中金湖县7.4公里,宝应4.7公里,从金湖县德兴好的张鼓墩到宝应县运河西堤的南运西闸,堤上建有宝应湖退水闸1座。
归江控制
入江水道下段自邵伯湖六闸以下到三江营长48公里。这一段由归江河道分流入江,并建有归江控制。运盐河、金湾河汇入芒稻河;太平河、壁虎河、凤凰河、新河汇入廖家沟。再由芒稻河、廖家沟汇入夹江至三江营入长江。1987年这段堤防的现状:江都段堤顶高程7.5~8米,堤顶宽2.7~3米,万福闸下和芒稻河堤顶高程为8.5~7.5米,顶宽2.5~3米。并有部分块石护坡。
归江控制,位于入江水道在六闸以南的归江河道上,历史上就建有很多坝、桥、闸。这些归江河道和坝、桥、闸,是随着淮水入江而兴,随着归江控制建成而废。由于“归江十坝”的废坝建闸,形成淮河入江水道最后的一级归江控制。明末,归江河道已有金湾河、凤凰河、壁虎河、芒稻河,并建有桥、闸。到了清代,多次挑挖归江河道,修建坝、桥、闸等。康熙元年(1662年)开人字河(即今运盐河)。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石羊沟、廖家沟三合土滚水坝各1座。嘉庆十一年(18年),扬州盐商挑沙河,重修沙河坝石闸。道光八年(18年),“新辟新河”。咸丰年间,内外交困,经济衰败,闸坝失修。咸丰四年(1828年)“废扬州、运河、壁虎三桥,改为草坝”(即柴土坝)。咸丰十一年“,因归江河道上的闸、坝、桥年久失修,又无力修复,遂废闸、坝、桥,全部改用芦柴筑柴土坝,计有沙河坝、老坝、壁虎坝、新河坝、凤凰坝、拦江坝、褚山坝、金湾坝、西湾坝、东湾坝等10o座,史称“归江十坝”。这些柴土坝每年汛期根据淮河洪水水情,决定拆坝规模,汛后堵闭蓄水。
建国后,随着治淮工程的开展,对归江各河道进行了多次拓浚和治理。并实行废坝建闸,灵活控制。1959年10月,首先开工兴建淮河入江的最大归江口门万福闸,以代替壁虎坝、新河坝、凤凰坝。1964年5月建成邵仙闸洞,之后又建了褚山洞,以代替褚山坝。1965年7月建成芒稻闸,1966年5月建成运盐闸,代替拦江坝。1972年8月建成太平闸,取代东湾坝、西湾坝;1973年6月建成金湾闸,代替金湾坝。而老坝、沙河坝早已废除。至此,“归江十坝”由万福闸、芒稻闸、太平闸、金湾闸、运盐闸、邵仙闸洞、褚山洞等取而代之,形成了排洪、挡潮、引水、蓄水、补给航运用水,控制灵活的淮河下游归江河道梯级控制,结束了历史上归江坝拆拆堵堵的历史。
万福闸,位于扬州市东郊的淮河入江水道的廖家沟上,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第一大闸,也是江苏省仅次于三河闸的第二大闸。1959年10月动工,1962年12月竣工,工程总造价1700万元,完成土方160万立方米、石方7.3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5万立方米。耗用钢筋1200吨、闸门钢材650吨、木材7500立方米。闸长466.8米,宽141米,65孔。交通桥净宽12米,工作桥净宽4米,工作便桥净宽1.58米。设计流量7400秒立米,实际流量5740秒立米。闸门上扇为钢架钢筋混凝土面板直升门,下扇为钢筋混凝土直升门,电动启闭。护坡长度:上游东岸400米,西岸550米;下游东岸277米,西岸223米。该闸主要担负淮河入江泄洪量的65%解决仪征、邗江、扬州10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调节京杭大运河(苏北段)通航水位;保证扬州市城乡工业和生活用水。
太平闸,位于邗江县二桥乡,在万福闸以东500米左右的淮河入江水道的太平河上。1971年11月动工,1973年3月竣工,工程造价255万元。完成土方30万立方米、石方1.15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1.01万立方米。耗用钢筋314吨、木材420立方米。闸长167米,宽113米,24孔。交通桥净宽10米,工作桥净宽4.6米,工作便桥净宽1.2米。当淮河入江泄洪量12000秒立米时,太平闸泄洪量1950秒立米,当淮河入江泄洪量15000秒立米时,太平闸泄洪量为2470秒立米。闸门上扇为钢筋混凝土波浪板平面直升门,下扇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扁壳平板直升门,油压启闭。护坡长度:上游东岸189米,西岸131米;下游东岸278米,西岸2000米。
金湾闸,位于江都县与邗江县交界的金湾河上,东距江都镇3公里。1972年10月27日兴建,1976年16月24日竣工,工程造价420万元。完成土方54.5万立方米、石方1.93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1.24万立方米。耗用钢筋290.5吨、闸门钢材90.07吨、木材544.26立方米。闸长160米,宽132米,22孔。交通桥净宽7米,工作桥净宽3.6米,工作便桥净宽3米。设计流量3200秒立米。闸门上扇为双曲扁壳钢丝网水泥结构,下扇为钢筋混凝土平板,两扇为连成一体的直升门,油压式两节柱塞顶升启闭。护坡长度:上游东、西各68米,下游东、西各159米。该闸主要控制正常水位,及时引进江水,排除洪涝。
芒稻闸,位于江都镇西南郊1公里处的芒稻河上。1964年4月18日动工,1965年6月10日竣工,工程造价为428.89万元。完成土石方1.44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1.67万立方米。耗用钢筋1292.36万吨、闸门钢材137吨、木材3213.7立方米。闸总长157米,宽81.25米,7孔,每孔净宽10米。交通桥净宽7米,工作桥净宽4.6米,工作便桥净宽2.1米。设计水位:上游正向8.5米,反向4.5米;下游正向1.7米,反向7.25米;闸底高程一1米,闸顶高程10.5米。设计流量830秒立米,实际流量1180秒立米。闸门为弧形钢闸门,手摇、电动启闭,启动能力315吨。护坡长度:上游东接引江桥,西接芒稻船闸I下游块石护坡40米,草皮护坡100米。该闸主要排淮河洪水入江,按300年一遇排洪流量830秒立米、千年一遇排洪流量900秒立米设计。在江都抽水机站排里下河涝水入江时,排洪流量达473秒立米。
航道航运
淮河入江水道,主要用于行洪和输水,不适于航运,但有几段是比较重要的航道,一是三河船闸至金湖、宝应金宝航道一段;二是邵伯湖尾端是连接湖东运河与大运河杨州市区施桥段的部分(从湖东折向湖西)。水道下游分支芒稻河全线可以通航。
主要航道设施有:
芒稻船闸,位于芒稻闸西50米处,1964年10月兴建,1966年5月竣工,工程造价395万元。完成土方63.53万立方米。耗用水泥3981.6吨、黄砂1.71万立方米、块石1.36万吨、钢筋580.8吨、钢材149.5吨、木材1.2万立方米。闸室长135米,宽12米。交通桥净宽7米,两边各有1.5米的人行道。设计流量300秒立米。
洪泽县蒋坝三河船闸,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蒋坝镇南端,是洪泽湖大堤的穿堤建筑物,是三河闸水利枢纽的组成部分。上闸首切洪泽湖大堤入洪泽湖,下游经入江水道三河段、石港船闸、金宝航道和南运西船闸连通大运河。其主要功能是通航,兼顾防洪和抗旱输水。1969年开工建设,建成于1970年3月,2001年经安全鉴定为三类闸。2006年12月~2007年7月进行除险加固。
金湖县石港船闸,位于入江水道左堤36.8公里处,其沿线所在的金宝航道是淮安航道网中的重要航线之一,来往运输的船舶从洪泽湖蒋坝船闸经金湖石港船闸往宝应地龙船闸后进入京杭运河。该闸建于1971年入江水产整治期间。
工程效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发挥了多种效益。
防洪。新中国成立以前,每逢淮河洪水暴涨,运东、运西一片泽国,灾害极其惨重。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淮河及洪泽湖治理。1969年元月27日,国务院批准兴建入江水道工程,经过近30年的不断治理,使入江水道设计防洪能力不断提高;里运河堤防洪线缩短68公里;高邮湖以北的白马湖、宝应湖圩堤防洪长度由原来400公里缩短至130公里。白马湖地区的金湖、洪泽、淮安、宝应四县(市)14个乡镇,32万人口,5.53万公顷土地免遭洪水威胁。另外,宝应湖地区金湖县5个乡镇、110.4平方公里、83448人,5563.2公顷耕地避免了洪水侵袭。
调水和灌溉。入江水道还是江苏省江水北调、中国国家
南水北调东线线路之一,干旱时,洪泽湖缺水,
江都水利枢纽翻水入里运河,经金宝航道至石港翻水站,由石港翻水站再向入江水道翻水,由金湖段入江水道南北偏泓漫水闸节制不得下流,再经蒋坝翻水站翻水入洪泽湖,供洪泽湖周边和淮北地区抗旱用水。漫水闸以上沿入江水道两侧灌溉用水也同时解决。
排涝。淮河入江水道兴建以前,沿岸洪、涝交错发生,1953至1968年这16年中,每两年发生一次内涝,涝灾严重。自入江水道完成后,实现洪、涝分治、内外水分开,沿入江水道两岸地区可以利用沿岸涵闸,抢在洪水未到之前投机向入江水道自排,如洪涝遭遇也可以靠机电排灌站抽排,当白马湖和宝应湖地区需要排水,里运河及高邮湖水位尚未抬高时,则可通过南、北运西闸及大汕子、涂沟两退水闸排出。如果无法自排,则可通过石港翻水站排水入入江水道和淮安翻水站排水入
苏北灌溉总渠。从而改善了排涝条件,为这一地区农业增产提供了保证。
增加耕地,发展水产养殖。白马湖和宝应湖,在入江水道建成后都变成了内湖,通过水利措施,使湖区较高地面改造成耕地,浅水区改造成精养水产养殖基地,深水区可以蓄水和发展水产养殖。为湖区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优越条件。
航运效益。入江水道北侧于1971年建成石港船闸,通过新辟的金(金湖)宝(宝应)航道,再经南运西船闸,沟通京杭运河,打开金湖水运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