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客家山歌包括
石岩客家山歌、
大鹏山歌、
盐田山歌和
龙岗皆歌、
龙华山歌、
观澜客家山歌等省、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因深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而独具特色。
基本简介
客家山歌是客家的民间歌谣,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称之为“天籁之音”。
客家山歌,是
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流传着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间歌谣。“山歌是有音韵的
语言”,由于客家人较本地人迁徙晚,多数“客居”山区地带,“
开门见山”,衣食住行无不与山有关;他们在山间的劳动和生活岁月中,从胸臆中呼出劳动号子,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流出情感丰富乐曲,长年累月创造出璀璨的口头文学,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中较为情浓、放达的一种歌谣。
深圳山歌和
赣南、
湘南、
闽西、
粤东的山歌相比较,从源流上来说,同宗共脉;但是,由于深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有三种地方山歌特点:一如
大鹏、
南澳等沿海山歌,靠近广府、
香港,吸收了粤曲、咸水歌、渔歌等音乐元素,用带有粤语、
客家话、北方话混合成独特的“
大鹏话”唱,形成了大鹏山歌。二是
盐田、
沙头角、
葵涌、
坪山、
石岩、
龙华、观澜、
布吉和
香港九龙的山歌,由于面向海洋,因此山歌的音域多一、两度,唱腔上没那么高腔嘹亮,唱得平实婉转;曲调形式除了掌牛歌、情歌、仪式歌、劳动歌、
生活歌外,还有哭嫁歌、哭丧(叫哀)歌和叙事性“仙歌”。三是龙岗皆歌,主要流行于
龙岗镇和周边
坪山、
坪地、
横岗和
惠阳永湖等
客家地区,特色在于七言二句或七言四句歌词后面,有一定式的衬词和曲调,衬词如快板节奏,整个音乐跳跃欢快,可对唱、独唱、齐唱和群众一起帮腔衬唱,非常适合节庆、大型歌咏活动,气氛热闹,场面喜庆。
大鹏山歌、龙岗皆歌、石岩山歌,2007年1月入选深圳市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6月,其中石岩山歌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鹏山歌
大鹏山歌主要流传在大鹏、南澳等地,大鹏山歌是该地区用“大鹏话”(大鹏当地人称“大鹏军语”)口头传唱的民歌。原因是明、清时期这里是“大鹏千户所城”,军士来自全国各地,此地通用 “大鹏军语”。大鹏山歌就是起源于这个时期。
大鹏山歌包括山歌、嫁歌、丧歌、仙歌四种。 按内容划分,主要有地名歌、问答歌和情歌三种。地名歌要唱大鹏的地名,诙谐而有情趣,往往一首歌能唱出大鹏十几个地名来。问答歌唱词鬼马滑稽,唱调却十分优美婉转,主要用于生产、生活中的自娱自乐、放牛、田间劳作,山上劳动都能演唱。情歌唱词没有固定格式,也没有一定的曲谱,多是清唱,很少有乐器伴奏,题材可以唱物、唱情景和对字等。
大鹏山歌用大鹏话来演唱,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它的表演形式灵活,能即兴编词,即兴演唱,看到什么就能唱什么,想到什么就能唱什么。而且,歌词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质朴,朗朗上口,老少皆宜。大鹏山歌充分展示了大鹏地区深厚的历史、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方式,对丰富广大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所以,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大鹏山歌用大鹏“
军话”演唱,当地称“军话”也叫“千音”,也就是
大鹏古城有千户人家千种口音。《宝安县志》载有:“在
惠阳专区举办的1956年民间艺术汇演中,
宝安客家山歌演唱获奖。”同时载有《大鹏地名歌》:“七娘山上起云头,打落
杨梅坑下求,兄弟齐全鹿嘴角,马尿河前见日头,舂白米头系大碓,写字唔成系碧洲,狗猎黄猄(野兽)大岭下,朝朝霞雾
半天云,爱饮甜茶鸡公笃,爱见洒莲(即靓女)
荔枝山,上洞田唇夹下洞,土洋行出系溪涌,下沙地福王母洞,龙歧对面水头冲,行出布锦系水贝,行过窑坳系乌涌,松山隔离系田心,田心前面系大鹏。”一首地名歌,把
大鹏各地地名全串起来了,山歌一唱,亲切,明了。
《大鹏掌牛歌》唱出掌牛仔的辛酸:“掌牛阿哥好凄凉,戴顶笠麻也没框,食入几多笠麻水,淋湿几多烂衣裳。放牛阿哥真吃亏,戴顶笠麻过岭飞,食鱼食肉没你份,生水芋头搏命推(吞)。命中生来苦又苦,打烂犁头篾来箍,牛唔见时头也大,惹炉香火怕煨乌。”(《罗湖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本》1987年)。
大鹏情歌男女对唱中,唱到关键时刻,每首第一句由工整的七言简略为三言,加上“妹——”拖腔,使唱起来反驳对方简洁有力。例如:女唱“有歌唔唱沤肚中,有马唔骑烂马鞍,烂了马鞍有得换,莫来沤烂妹心肝。”男唱“嫁涯好呀嫁涯好,嫁涯单身有‘钱’佬,灶头食饭唔使油灯火,自有明珠屋里照。”女唱“凉帽烂哟——妹,等哥有钱买顶新,凉帽新来人又靓,赛过当年
穆桂英。”男唱“快的嫁哟——妹,凉帽罗裙件件新,头上有簪手有轭(镯),房中又有解愁人。”大鹏哭嫁歌,虽“哭”,但不悲,是内心欢喜,难舍父母养育之情,同时担心嫁到夫家,不知家婆家公好不好相处,心情难受。这时,在闺女房间由同村好姊妹(未婚青年)陪伴7天(当地俗称“伴坐娇”)里,互相唱山歌安慰、鼓励。这哭嫁歌,把七言四句更加简为三言或五言一句,每句根据情绪用“
啊哈——噫”衬词唱成拖腔,如“爹娘好呀……啊哈——噫”,“对我有恩情哪……啊哈——噫”。唱“噫”时,带深呼吸,发出抽泣的“噫”声,演唱风格很独特。
大鹏山歌于2007年1月被深圳市政府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月被深圳市龙岗区政府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盐田山歌
盐田山歌是指在盐田区域广泛流传的客家山歌、九龙山歌、渔歌、哭嫁歌等民歌。盐田山歌流行于盐田、
沙头角和
香港九龙新界一带。最大的特点是唱腔中有好几节切分音、四分之一休止符和装饰音,好像浪潮涌来时碰到海岸礁石,嘎然止住,然后又跟
水退、水涨一样,起伏流淌……例如《割草歌》:男唱“阿妹割草在山岭,阿哥砍柴石壁攀;有心等妹来坐嬲,等妹等到日落山。”女唱“看白等到日落山,葛藤拦路岭隔岭;阿哥柴担先挑转,你系有心转头行。”“
阿妹”和“看白”的第一个字是后半拍起,“割草”和“等到”、“在山”和“日落”的第一个字是切分音,表达语气果断、态度坚决,这种充分表现情绪的山歌唱法,是
盐田山歌的独特之处。
演唱盐田山歌最有名气的,是
沙头角山歌手薛观带、吴彪、盐田的黄继娣。1958年
盐田村村民薛观带,改编
客家山歌剧《刘三姐》并主演男主角,全剧需村民演员数10人,参加广东民间艺术汇演获优秀奖。1959年庆祝国庆10周年吴彪、薛官带被选拔参加广东省文艺演出团赴北京演唱山歌,成为宝安山歌唱到北京第一人,在当地传为美谈。吴彪是早年参加我游击队的老战士,在发动群众、鼓舞士气时开口就用山歌宣传,直至解放初期当上
深圳镇领导,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大会讲话讲了没多久,没词了,但他很快用唱山歌方法幽上一默:“阿叔年老眼草花,顶高那行看脚下,讲来讲去车车转,大家听到蒙查查……” 顿时,大家尴尬全无,会场轻松活泼。薛观带在上世纪60年代移居
香港,又成为香港新界山歌王。黄继娣也移居英国,把盐田山歌带往海外华人社区。
1991年出版的《深圳民间歌谣》共收进民歌200多首,其中有100多首在盐田采集。盐田山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021年8月17日深港客家山歌合唱团培训班正式开班,20多名深港两地学员(居民)齐聚中英街文体中心,培训班首节课由“杰出客家文化使者”
陈善宝老师授课,受到了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羊台山山歌
石岩、观澜、
龙华、
布吉山歌,也叫羊台山山歌,这一带的山歌形式和曲调基本一样,除了情歌、
儿歌、
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外,也有较独特的哭嫁歌、哭丧歌(叫哀歌)和仙歌。
羊台山山高 587米,比不上梅州阴那山1297米高,深圳少崇山峻岭,所以山歌表现的内容、题材也较生活化,少“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之类的描写,山歌唱腔也没有梅州山歌高昂激越。
2006年9月,我和深圳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同事,曾到
石岩、观澜、龙岗、
大鹏等地和当地老山歌手座谈,采风,见到这几个地方的老山歌手,全都六七十岁。其中68岁的“
石岩客家山歌王”池官华老人一连唱几个小时山歌,听到我多年未听的原汁原味乡下山歌。原来,池官华的爷爷、爸爸很会唱山歌,爱唱“
花笺”(歌册,叙事山歌),旧阵时,他们出门下田时一架(扛)犁耙就唱,收工时一放担竿也唱。池官华为我们唱起原生态的《死同死来生同生》叙事山歌:
男唱:火烧竹头哔啪声,
阿妹得病哥着惊,上摆(次)搭声下午转,三日
路头一日行。女唱:转到哩,坐紧床边话你知,初一晨早担水转,洒湿
衫裙搭坏哩。男唱:
阿妹你有病自家知,如今要请医生医,若是阿妹无钱用,阿哥甘愿当(卖)棉被。女唱:阿哥唔冒(不要)医,使了钱银枉心机,将你钱银娶过只,贱命娇莲(自已)耽搁你。男唱:
阿妹涯爱医,使开钱银唔计其,我十二街坊寻下转,无只娇莲(女子)当得你。女唱:阿哥唔冒讲柬好,一山还有一山高,番鬼(外国)铜钱冒(无)只字,我介人样哪里冒。男唱:十七十八嫩枝枝,七嫩八生唔冒死浪你,身中怀有细晚仔(小孩子),涯点烛烧香服侍你。女唱:阿哥心莫焦,蛇死路边有人挑,观音菩萨泥作怪,长年月久有香烧。女唱:猪肝好食对折腰,家婆打骂气难消,丈夫怕娘冒开解,黄泉路上有几条。男唱:一脚踏落外间房,听妹讲来真凄凉,爷娘那有百岁命,终归有日做家娘。女唱:阿哥真有情,两人讲话心贴心,早晨洗面共盆水,晏昼(
午饭)同挟一菜芯。男唱:
阿妹两人好,两人好到白头毛,好到罗浮山转向,好到黄河水倒绕。合唱:新做书桌钉同钉,死同死来生同生,在生两人同枕睡,死了两人共金罂(骸骨装入瓦罐)。
石岩、
龙华、观澜、
布吉山歌,有七言四句和七言五句两种,第一句起子喜欢用“阿妹——”
拖腔,趁拖腔这几秒钟想好下面的唱词,接驳或反驳对方山歌。这种唱法,多数由男人唱,带撩人、挑逗式的,比如“
阿妹——要涯唱歌涯就唱,唱出日头对月光,唱出麒麟对狮子,唱出公鸡对凤凰。”“
阿妹——涯歌多呀涯歌多,床头放便三四箩,唱得涯赢系我嫂,唱涯唔赢做我老婆。”石岩镇罗租村在解放初期至
人民公社时期,每逢中秋有大规模山歌会,对歌对到晚上十一二点,第二天不过瘾还对到河对面的官田村。1964年他们新编山歌《嫁错郎》参加宝安县文艺汇演。2004年9月广东卫视专程录制石岩镇“羊台之歌”山歌擂台赛和池官华唱山歌专题播放。
观澜是个著名的侨乡,当地人再穷也要缴子女读书。观澜山歌的修辞手法丰富,樟坑径村山歌手陈瑞强一口气唱了赋体山歌、比喻山歌、起兴山歌、叠字山歌和双关语山歌等。比如《椒妹追后生》:“过了一坑又一坑,看到铺狗(狐狸)逐黄猄(野鹿),看到黄猄逐铺狗,看到椒妹(女子)逐后生。”这是一首直言叙述,层层递进,生动描述的赋体山歌。《行路就像摇船桨》是首比喻山歌:“冤枉凄凉就系涯,嫁只老公脚又跛,行路就像摇船桨,企紧又像马张蹄,睡紧又像奉神鸡。”船桨、马张蹄、奉神鸡都比喻得非常贴切、生动。起兴山歌《吱吱呀呀心花开》:“三间铺头涯唔开,愿跟阿哥挑石灰,左肩挑来右肩转,吱吱呀呀心花开。”“嫁郎唔嫁烧炭郎,锥乌凌炭得人狂,嫁郎要嫁劏猪郎,至少有啖骨头汤。”叠字山歌:“山谷山坑起山坡,山前山后树山多,山间山田渗山水,山民山上唱山歌。”这首叠“山”字烘托“山民山上唱山歌”,重复“山”字,但意思不重,景致不同,意境优美。双关语山歌:“新郎新席新阿娇,新船新桨任哥摇,阿哥摇妹摇出水,
阿妹摇哥魂魄消。”“阿哥莫怨妹冒(无)心,上巷下巷眼针针(看着);灯草拿来绑门板,一出一入系关心。”双关歇后语:“灯草绑门板——关心。”
龙岗皆歌
龙岗皆歌起源于清代末期,在民国时期开始流传,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最为盛行。龙岗皆歌曲调简单,通俗易懂,特别是别具一格的衬词,易于在群众中传唱,凡上了年纪的龙岗本地人,都会哼唱几句龙岗皆歌。
龙岗皆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间歌曲,它的曲调简朴,易学易懂,易于传唱。它演唱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清唱,也可以用乐器伴唱;可以独唱,也可以齐唱;还可以分开对唱,众人伴唱。龙岗皆歌最大的特点是:第一句歌词后,接着有一句衬词(“金牡丹哪”);第二句歌词后,同样有一句衬词(“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如“阿哥有心妹有意(“金牡丹哪”),唔怕山高水又深(“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第三、四句“山高妹会来开路,水深哥造船载人”。同样使用以上的衬词。这两句衬词一直尾随两句歌词后面,永不分离。由于这两句衬词是固定不变的,跟随它的曲调也是不变的,所以人们唱起来很容易学会和记住。龙岗皆歌的歌词,也像客家山歌一样信手拈来,随意发挥,可雅可俗。皆歌是快板式词语,欢快式的曲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和流传的,很容易吸引群众参与和互动,往往台上唱台下群众又可接唱。因此,龙岗皆歌不仅具有浓厚的喜庆特征,而且还具有群体特征。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龙岗皆歌,始于清末民初时期龙岗圩镇周边的“八音仔”的演唱。“八音仔”是由村里会唱歌、弹奏的人组成的音乐队,一般由有钱人家请去为婚宴、
寿诞、添丁演唱助兴,祝贺闹气氛。也有人请去为70岁以上逝世的“
喜丧”善后事吹打弹唱。1950年在
龙岗圩一个叫“老鼠塘”的地方,辟建一个空坪,种上大榕树,后来成为龙岗人聚集唱山歌的小广场。
龙东桥背村于1876年出生的邱其乐,跟随过龙岗“
八音”队
大佬林潭四处演唱过“揾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盛行在
龙岗圩大榕树头唱皆歌、斗山歌。1953年
龙岗皆歌改编、演唱《半夜鸡叫》参加粤东行政区专员公署在汕头市大同剧场演出,获得好评。《
惠阳地区民歌集》选入
龙岗镇解放初期描写人民翻身的《皆歌一唱闹洋洋》一曲。《
惠阳县志》记载:“1954年中秋节夜晚,惠阳县文化馆在
龙岗区(1958年以前属惠阳县管辖,1959年后划归深圳市)举办山歌擂台赛,有竹板山歌、皆歌、渔歌等。”1959年皆歌《歌唱蔡娇娘》参加了广东省业余民间汇演。
龙岗皆歌是由“
八音”调演变而成。最大的特点是第一句歌词后面,接着一句衬词:“金牡丹哪!”,第二句歌词后,同样有一句衬词:“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例如:
阿哥有情妹有心(金牡丹哪!),
唔怕山高水又深(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山高妹会来开路(金牡丹哪!),
水深哥造船载人(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唱歌唔系比声音(金牡丹哪!),
总爱唱来情义深(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恋妹唔系论相貌(金牡丹哪!),
总爱两人心贴心(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鸡嘴就比鸭嘴尖(金牡丹哪!),
去 年同妹亲个嘴(金牡丹哪!),
甜到今 年三月三(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皆歌歌词一般七言两句或四句为一段,歌词通俗,押韵,上口,群众易传易唱。唱词后面两句富有特色的衬词,固定不变,紧随变化的山歌唱词后面,特别是在对唱中,引起共鸣的台下群众情不自禁地集体帮腔,同唱衬词“金牡丹哪!”和“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现场气氛相当热烈。
龙岗皆歌虽然基本一个曲调、两段衬词,但根据内容和情绪的变化,可变成快板式欢快、激昂旋律,或低沉、伤感、缓慢节奏。由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团,根据
龙岗皆歌音乐创作演出的《客家妹嫁老公》舞蹈,该舞蹈较好选用龙岗皆歌哭嫁时的委婉哀怨、出嫁时的欢快跳跃以及抢逗新娘中的幽默谐趣音乐元素,再现了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受到群众和专家的好评。该节目参加2004年2月“中国梅州首届国际山歌节”和深圳市鹏城金秋艺术节比赛,双双荣获金奖。
石岩客家山歌
石岩客家山歌——石岩客家山歌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有客家人居住的各个社区,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个人自唱也可以两人一唱一和,其中擂台斗歌是客家山歌最精彩、最激烈、最吸引人的一种演唱形式。
石岩客家山歌和所有客家地区的山歌一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方风格特点。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细嗓三种。山歌歌体结构形式比较整齐划一,山歌中的格式和闽、粤、赣、桂、湘、川、台等地区大体相同,韵律也是平平仄仄的声韵为基调,歌词多以当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往往以物抒怀,真情实景,寓情于景。
在种类和体裁上,石岩客家山歌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驳尾、戏谑性、虚玄歌、逞歌、猜调、哀歌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赋体山歌、比喻山歌、起兴山歌、叠字山歌、双关山歌等。除了劳动山歌以外最精彩也是最精华的一部分应该说就是客家情歌了,占客家山歌很大一部分比重。
石岩客家山歌对研究客家先民一千多年前的先后五次大迁徙过程中,长期以来与当地人相处、互相取长补短、与南方各地的土语山歌互相混化与影响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研究古代音乐及客家山歌音律艺术及语言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观澜客家山歌
观澜客家山歌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所有客家人居住的全部十二个社区,用当地客家方言演唱,根据观城社区八十多岁的老山歌手、东纵老战士黄潜回忆前辈人黄四发及期上辈演唱山歌的历史,观澜客家山歌至少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其基本格式为四句七言体和五句七言体。其中四句七言体的一、二、四句押韵,五句七言体的一、二、四、五句押韵。主要演唱形式为独唱(个人演唱)、对唱(双唱、一唱一和)及群唱(四人唱、五人唱)、齐唱(多人唱)。即兴随口演唱是高超的艺术水平的表演形式,而擂台对山歌则是最激烈、最精华、最引人的代表最高档次的演唱形式。
观澜客家山歌与粤、赣、闽、豫、桂、晋、鄂、湘、川、港、澳、台及世界侨居地流传的客家山歌一样,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当地风俗民情特点的风格特色。歌体结构比较整齐划一,演唱格式大体相同,演唱方法有高腔假音、圆腔本音和低腔细音,韵律基调为平平仄仄的声韵,既借景抒情、又寓情于景,既借物抒怀、又寄怀于物,体现了一种情景交融、情物相能的至高境界。
在山歌种类载体上,观澜客家山歌大致分为悲叹类、欢乐类、爱情类、赞颂类、教益类、谐趣类、嫁丧类、叙事类共八类山歌。至于儿歌、谜歌等类形式也广有流传。其山歌表现形式主要有:赋体山歌、比喻山歌、起兴山歌、叠字山歌、双关山歌、除爱情类山歌是最大量、最精华、最精彩部分之外,悲叹类山歌和谐趣类山歌也很有特色。
观澜客家山歌对于研究客家先民的两千多年来无数次迁徙过程中,与豫、晋、鄂、川、湘、赣、粤、桂等当地土著居民,取长补短,与土语山歌、古语山歌、粤语山歌互融互化、互联互通、互为影响的演化历史,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对于研究客家山歌音律艺术及方言特色甚至古代音乐都具有相当重大的研究价值。
传承保护
2005年,深圳对全市客家山歌开展大规模普查,并加以收集、整理、分类、申报,形成了省、市、区三级保护体系。2007年1月,深圳客家山歌入选深圳市首批“非遗”保护名录。同年7月,石岩山歌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2012年2月,大鹏山歌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同时,深圳对客家山歌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提供资助,鼓励其收集、整理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歌词、歌谱,使客家山歌艺术精品流传后代。
深圳正在着力传承“非遗”,让“非遗”走进校园、让更多年轻学生了解和传承“非遗”已经形成了常态。深圳通过举办客家山歌大赛、
客家文化节、“文化遗产日”等活动,让客家山歌以歌曲、舞剧、纪录片、晚会等形式走近市民。客家文化学者与山歌演唱家走进深圳校园,讲演结合,为青少年学生介绍客家山歌以及深圳“新客家民谣”。
2005年,深圳对全市客家山歌开展大规模普查,并加以收集、整理、分类、申报,形成了省、市、区三级保护体系。宝安官田学校等建立了客家山歌传承基地,龙岗皆歌被列入龙岗中学的课程,石岩一些小学邀请山歌传承人走进校园,向小学生讲解、表演客家山歌。罗湖区大望学校、南山区塘朗小学、龙华新区松和小学及千林山小学等举办“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认识并传唱客家童谣与客家山歌,并开发《客家山歌》校本课程,传习客家山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
2006年5月,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月,深圳客家山歌入选深圳市首批“非遗”保护名录。同年7月,石岩山歌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2009年,在深圳“音乐工程”、原创音乐品牌“鹏城歌飞扬”的培育和推动下,深圳音乐人创作了第四交响曲《交响山歌·客家新韵》。《交响山歌》首次把客家山歌原生态唱法引入交响乐,以当代作曲技术和交响乐语言构建成一部当代交响合唱巨著。《交响山歌》先后亮相第二届“中国交响乐之春”音乐季、2010年和2012年深圳文博会艺术节、第十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北京“深圳文化周”等,并被评为“2010年广东省重点剧目”。
2010年,“深圳制造”音乐专辑《客家金曲》将客家山歌和流行音乐元素有机融合。专辑包括杨宏海作词、梁军作曲的《中华儿女共婵娟》,蒋开儒作词、饶荣发作曲的《客家娘酒》,胡晓曼作词、姚峰作曲的《客家妹》,房千作词、陈的明作曲的《月光光》等“新客家歌曲”,吸引了大量听众。
2012年,由蒋开儒作词、饶荣发作曲、梁军编曲和郑钢坚演唱的深圳原创音乐电视《客家新娘》登陆
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
中国音乐电视》栏目,随后唱响台湾。深圳音乐人积极探索创新客家山歌,饶荣发的《
山歌唱出好兆头》、王佑贵的《深圳湾情歌》、李宜高与邓超荣的《南国小镇沙头角》等都是富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深圳一些中小学、幼儿园也创作了新客家歌舞。“
2012年2月,大鹏山歌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同时,深圳对客家山歌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提供资助,鼓励其收集、整理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歌词、歌谱,使客家山歌艺术精品流传后代。
2019年5月,为了更好地弘扬推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让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盐田区大梅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的民生微事实项目客家山歌培训班正式开课。
价值意义
作为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深圳历史上拥有众多的客家人,现在更是聚集了本地传统的“老客家”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已经成为展现中国客家文化的一个“窗口”。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印记,客家山歌也成为了深圳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深圳是一座包容创新的城市,尊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创新多种文化资源与艺术样式。近年来,深圳音乐原创力量大胆创新,创作出“老客家认同、新移民喜欢”的作品,为历史悠久的客家山歌注入新的时代特征:形式不拘一格,既可以用客家方言,也可以用普通话演唱;既有“原生态”,也有“新摇滚”。新客家山歌”体现着深圳时尚性、现代性、先锋性的城市性格,是城市音乐建构中的“深圳表达”。
客家山歌是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文化见证和共同记忆,传递着“两岸客家亲”的中华情结。深圳毗邻台湾和香港,具有地理、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蕴含着厚重的客家文化,将在两岸交流与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海峡两岸在各领域交往的加深,深圳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客家山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