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清华大学响应团中央、
教育部号召,组建了研究生支教团。23年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薪火相传,366名志愿者前往
西藏、
青海、
甘肃、
宁夏、
山西、
河南、
河北、
湖南、
云南等地区接力教育扶贫,为
中西部地区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成立背景
1998年7月6日,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有关政策的意见》,对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培训和保障工作做出部署。清华大学积极响应,遴选7名品学兼优、素质过硬的同学成立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并于1999年7月派往河南、甘肃、山西、陕西、青海、湖北等省开展支教活动。2005年,清华大学组织了第一批赴藏支教志愿者,开始在“世界第三极”开展志愿服务。2007年,根据清华大学援建青海大学工作的需要,在团中央的批准和指导下,学校开始组织支教团成员赴青海大学从事信息化建设、本科生辅助教学、政治辅导员等工作,这一新模式是对团中央扶贫接力计划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探索,也有效促进了清华大学援建青海大学工作的开展——至2011年7月第十二届支教团完成了综合教务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三年任务以及其他教学、教务工作,为这一对口援建的支教项目划上了圆满的句号。2010年,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培训派遣及后续管理服务等工作纳入西部计划管理体系并进行试运行;2011年4月,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同意,从8月起,将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并入西部计划基础教育专项,统筹实施。
截至2020年底,清华大学已成功组织了22届共366名志愿者参与支教扶贫工作,累计服务时长超过80万小时,教授学生超过2.0万人。截至2021年3月,清华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的22名志愿者正在西藏拉萨市的
西藏军区拉萨八一校,青海湟中区的湟中一中,湖南湘西州的
吉首市民族中学,陕西延川县的清华附中文安驿学校,云南南涧县的南涧一中、南涧镇中学5地6校开展支教工作。清华大学历届研究生支教团人数及服务地情况如下表所示:
工作理念
清华大学历来注重对学生公益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培养,高度重视研究生支教团的相关工作,从1998年组建第一届支教团伊始,学校就对成员的选拔、培训工作严格把关,在志愿者派出后紧密跟踪工作进展和服务情况,安排校领导、老师和辅导员带队实地考察,做好历届支教团的返校总结和分享宣传,鼓励志愿者在支教课堂之外为服务地做出更多力所能及的贡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严格选拔
为确保选拔“优中选优”,形成一支有力的战斗队伍,清华大学每年都会成立支教团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团委统筹协调,负责志愿者的招募与选拔工作。选拔流程包括组织考察、体检、初审、面试、群众意见调研、公示等环节。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考核办法》,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质量的保证,分三个层次开展培训工作:
提高实际技能
组织中西部省情区情培训、北京区县小学的周末支教、授课方式及技巧培训、办公软件培训、教务系统培训、民族宗教政策与风俗礼仪培训、社会工作方法与支教案例分析、教学实践及试讲、体能与身体素质训练、高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心理辅导和挫折教育等活动。自2009年起,每年利用清华附中的优势资源,为志愿者提供旁听名师授课、参与课程和试题设计的实践培训。
提升综合素质
组织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日常活动,加强志愿者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的培养。自2012年起,每年安排志愿者在正式支教之前即赴支教地考察学习,实地了解服务地的支教环境,向老师及支教团学长取经。自2013年起,要求每个志愿者通过
教师资格考试。每一届支教团成员还会在支教前或支教中通过普通话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
塑造理想信念
组织开展结合时事或针对重要文件精神的学习讨论活动。邀请往届志愿者分享实际经历,组织导师讲座培训,引导志愿者探讨扶贫支教的理念和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系统、有效的培训工作使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出发前即具备了全面的知识储备、系统的教学与管理能力、沉稳冷静的身心素质、积极乐观的奋斗精神和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保证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程引导
研究生支教团工作获得服务地肯定的根本在于支教团工作对服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支教团作为清华大学在当地的“名片”和“代言人”,也积极发掘自身潜力,在更大的范围内为支教地的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教学
清华大学历届支教团始终奋斗在各服务学校的教学第一线,身兼多个年级、班级和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志愿者们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不少支教团成员所教授的科目成绩都在当地名列前茅,甚至超过当地学校“尖子班”的水平。志愿者们善于发挥所学、因地因需制宜,不仅传递知识的力量,还要撒播希望的种子,想方设法拓展服务地孩子们的视野,利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心理辅导,鼓励他们追求上进;设计英语角、团队训练营、影视鉴赏、各国文化普及等丰富多彩的环节,引进各种全新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打开视野、增长才干、重塑信心,全面培养综合能力。
当地学生在接触过清华志愿者之后纷纷表示“有了考一个好大学的念头和决心,要成为和志愿者老师一样的人,去外面看看,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家乡”。
学生管理
支教团志愿者积极参与当地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将在清华所积累的团、学组织工作经验应用到支教过程中去。在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支教的同学们,在学院团学工作“一张白纸”的基础上组织了首届团代会、学代会、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月、辩论大赛、科技创新大赛和摄影大赛,为当地学生的大学生活增添了多彩、向上的元素;在青海湟中一中支教的志愿者长年担任“小蜜蜂文学社”和“凤凰书画社”的指导教师;在青海大学和湟中职校工作的志愿者则肩负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网站建设、校园规划、宣传推广和广播台、电视台管理的重任。
清华志愿者不仅倾心奉献,更努力化身纽带,架起服务地与清华的联络桥梁,引入更多优质资源支持服务地发展。经几届支教团的沟通联系,清华大学图书馆帮助青海湟中一中建立起了图书室;清华大学团委帮助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开创了院报;连续多年努力争取校友资源,为专项奖助学金募捐,现已资助150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清华人用行动说话,被当地的领导老师赞许为“雪中送炭”,他们时常感慨“清华的优秀名副其实”。亦有不少志愿者被教育机构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多人被聘为校长助理和教导主任助理,并在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拓展领域
研究生支教团除认真完成服务学校的教学、团学工作外,还自发开展多项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奉献西部的活动。自2008年起,清华支教团走遍青海湟中全县七所完全中学的高考励志及学习方法指导讲座成为了一项特色传统活动,将希望与热情传递给更多的孩子;2010年,第十一届支教团为西藏萨嘎县等五个国家级贫困县募集20吨冬衣;2011年,第十二届支教团组织发起多项支持西部教育发展、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公益项目,通过申请企业公益项目基金、联络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西部三所小学组织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
多媒体设备、体育器材、图书。第十五届、十六届两届支教团“一杯热水的温度”项目为西藏近五千名乡村小学学生捐赠热水设备及水杯。“清华·清泉成才班”每年支持不少于20名青海学生获得2000至4000元奖学金。第十八届支教团开展助梦计划系列活动,通过助梦冬衣、助梦游学、助梦文具、珠峰下的阳光浴室等活动累计筹款筹物64万余元。
随着清华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经验的积累,支教工作内容已逐步由最初单纯的教学工作,发展为以教学为基础,协同服务受援地经济振兴、扶贫助学、文化进步、知识普及、信息化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志愿行动,并努力使上下届支教团援助项目保持了良好的延续性。学校领导老师一直非常关心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每年均组织慰问团赴服务地看望志愿者,并为当地带去了大量的书籍与文化科技用品。校团委安排支教团专项辅导员定期与支教团成员沟通,与服务地团委保持工作沟通和交流,共同做好服务管理、督促检查、总结评估、安全健康等工作,保障支教团圆满、顺利的完成支教工作。
学校十分重视对支教地的扶贫支援,本着“拓展内容、建立机制、加深合作”的原则,针对服务地开展了大量帮扶工作。校团委、美术学院、清华附中等单位,陆续派出负责人或专家组专赴青海、西藏,对服务地文化推广、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指导。服务地各级领导也对支教团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所在省、区教育厅和团委各级领导均多次与支教团成员座谈交流。
成绩斐然
多年来,清华大学支教团的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其中也涌现了众多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和鲜活的事迹。由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作序的支教文学作品《
酿了又酿的青稞酒》,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第十届西藏支队李文韬记录了十五万字的《西藏支教日记》,也由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央电视台的《成长在线》、陕西电视台的《成长的故事》、青海电视台的《五味人生》《假日风情》、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早世界》、青海湟中电视台新闻栏目均对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给予了热切关注,并进行了新闻报道。第八届支教团张哲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援藏干部老喻》,西藏支队韦翯钰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星光璀璨》;第十届湟中支队张晶在《西宁经济》上发表文章《青青校园,职教风采——记清华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第十八届志愿者在新华网发表系列文章《清华支教团故事》,集体创造《青春步壤》文集。第八届支教团被评为“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第十届支教团被评为2010年“青海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第十二届志愿者李博洋由西藏自治区推荐当选“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第十四届支教团的调研项目成功入选“
中国青年志愿者公益圆梦行动”。第十四届志愿者王佳明获得了2013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荣誉称号。第十八届志愿者白浩浩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志愿者标兵“。
重视延续
清华大学历届研究生支教团完成支教工作返回学校后,均十分注重与服务地的后期联系和交流。支教团志愿者都将服务地视作第二故乡,始终关心关注当地的发展,在结束志愿服务后,用其他的方式继续为支教地服务。
清华每年寒暑假均举行新老支教团总结座谈会及出征仪式,邀请有关领导听取汇报,并非常关注每个支教志愿者在返校后的学习和成长,近70%的志愿者回到学校后,担任“双肩挑”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许多志愿者在研究生毕业后,选择通过村官、选调、报考公务员等方式回到西部,投身公共部门或重点行业,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了一起。第二届支教团的侯贵松通过一年的支教经历坚定了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人生方向,第八届支教团的韦翯钰、第十二届支教团的吴履伟在毕业后赴广西基层政府工作,第十五届支教团的普布多吉和次旺拉姆则在毕业后返回家乡继续践行着奉献雪域高原的誓言。
通过支教,莘莘学子不仅用辛勤的付出和汗水向服务地的孩子们播撒了爱心、知识和希望,更在这个过程中,锤炼了意志品格,培养和锻炼了“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所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能力。
所获荣誉
201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获得中央电视台“最美乡村教师支教团体”称号。
201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入选“
中国网事·感动2014”第三季度网络人物。
201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入选“
中国网事·感动2015”年度网络感动人物。
201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助梦计划”入选“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
2021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成员名单
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杨海军、
向辉、黄新刚、郑吉林、罗晓光、王松、何欣;
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侯贵松、
刘振江、胡新舒、张诗高、何振善、韦芳(女);
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高军、战涛、郝强、史敏杰、王珏、郭龙岩、徐亿勇、李楠、张瑞廷;
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王悫、宋水泉、王耕、拜福君、王永瑞、孙博、萧歌(女)、李向达、王惟(女);
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侯晓明、李明诗(女)、张镍、李杰(女)、曹金、朱晓博、梁娜(女)、袁飞、张舒宁、舒怡(女)、张晓光、乌英(女)、李长峰、吉·青珂莫、巨鹏、刘大年
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曹鹏、贾曦、罗丹、刘莹(女)、胡尚如、沈逸轩、林泊生、郑伟、蔡煜刚、
韦翯钰、张路、王旭煜(女)、张哲、毕佳慧(女)、罗灿(女)、叶君
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张烨(女)、赵永圣、任霄泽、叶芊(女)、王姗(女)、张璐(女)、王博、李伟、王敏(女)、赵一博、刘文超、高帆、孔越、王峰、王璐(女)、邵馨远(女)、周林路、刘景建、张洁(女)、郑晓庆(女)、胡京奇
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张晶(女)、塔拉、刘坤、解丹(女)、
雷光普、邓静芝(女)、
陈天琦、郭敏晓、成俊、李晓航(女)、侯聪、陈雷、欧阳尚夫、余来、李文韬、李恺、谢龙、罗文、张元智、濮志娇(女)、吾夏琳(女)、樊焕美(女)、王宇翔
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许昊、仓馥芝、陈丽(女)、侯乐迪(女)、黄璐璐、姜弋、李斌、李景涛、林宛婷(女)、宁毅、孙聪、唐晓虎、王冲、王啸、王艳丽(女)、王寅(女)、旺姆(女)、谢磊、严润晨、张海生、赵雅博、朱斌、朱科
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孙碧波(女)、李博洋、刘满君、李雨萌(女)、王筱(女)、唐家渝、饶国兴、利锦标、严晗(女)、朱雨辰、何军、蔡元纪、闫思宇、林海、贾昊昊、刘雅坤(女)、潘镜如(女)、刘泽华、包玺善、
吴履伟、董磊
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田园(女)、刘过、谢諹、李哲翔、王鑫、杨帆、刘宝龙、宋馥璇(女)、蒋辰临、李舒涛、刘畅、白云龙、丁戊辰、赵于敏(女)、曾钰峰、吴安琪(女)、杨昶贺(女)、王文婷(女)、孙小凡(女)
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陈峰、韩三伟、白玛曲宗(女)、王佳明、乌吉丹、
曹东晓、赵思远、刘信言、王赫(女)、池昱东、孙文健、常伟伟(女)、俞理晓、宋湘平、李坤(女)、马迪、周璇(女)、崔亚男(女)、王倩(女)、安东生
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元茹峰、普布多吉、次旺拉姆(女)、孙彤、仁钦卓玛(女)、魏荣强、刘燕玲(女)、夏文婧(女)、文翀翊(女)、钟领、苏昊、卜苑(女)、张浩原(女)、赵证、陈昱嘉(女)、马家婵(女)、袁东邦、刘士杰、刘通
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曹文静(女)、黄兵、王展硕、
黄成(女)、罗秀婷(女)、邓悦欢(女)、丁超杰、郭萌(女)、屠俊豪、席亚彬、郭宝运、欧媚(女)、索朗多布吉、覃菲(女)、王碧妍(女)、于阳、杨鹏、殷浩淳(女)、林嵘净(女)、郑昱宇
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董子豪、刘锴、邱凡、次旺多杰、张本奇、周大力、李也、刘豫航、张翊群(女)、贾一凡、梁健楠、刘天乐、包逸达、陈晓姝(女)、齐譞(女)、陶曼丽(女)、赵舒颜(女)、毛雯芝(女)、王媛媛(女)、潘文彪
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白浩浩、曾兴、陈致佳、韩昊庆、洪旭、侯志腾、李思源(女)、李紫鑫、梁清馨(女)、卢森、洛桑晋美、马晓东、石雪薇(女)、史恩赐(女)、孙凯丽(女)、田浩、王润佳、王震、吴彦琦(女)、姚佳(女)、张琦琦(女)
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王越(女)、陈梦妮(女)、罗颖(女)、井琳(女)、赵华田、孙明豪、向虹霖(女)、石楚阳、丁超凡、李申(女)、杨云盛、杨之旭、朱其盛、崔广鑫、黄福兴、孙程(女)、李金昭(女)、姜丹巧(女)、裘昊天、孔茗(女)
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冯梦迪(女)、黄莹泓(女)、江颖(女)、坤福贤、林晓雪(女)、刘淙、罗锦郎、洛嘎、戎静(女)、王一茗(女)、王玥璇、魏文罡、徐文馨(女)、杨波、杨钊(女)、张然然(女)、支宇珩、朱海雯(女)、朱强(女)、卓玛(女)、祖丽德孜(女)
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王晓宇、赵越(女)、高索芬(女)、王文辉(女)、田中原、刘博远、张梓涵(女)、朱明媛(女)、冯晨龙、胡瑞环、潘晓童(女)、唐宏博、高娟(女)、田拓、李瑶(女)、韩储银、向欢(女)、朱轩慧(女)、陈缘(女)、戴尚琪、王大为、张薇(女)
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支教地支教中)
蔡春岭、蔡福霖、常文晗(女)、甘文灼、耿威、黄清林(女)、蒋佳辰、荆晓青(女)、李沛桐、李鹏、刘子茜(女)、马梦珂(女)、马佩瑜(女)、孟飞、乔恩鹤、苏海、唐若瑶(女)、田沁芳(女)、杨鹏成、余扬帆(女)、张天雨(女)、张垚鑫
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培训中)
安馨(女)、蔡辛怡(女)、陈寅聪(女)、次旦央吉(女)、丛文杰(女)、邓嘉欣(女)、董恩旭、窦昊、郭魁星、胡啸、黄嘉熙(女)、姜晓雪(女)、梁创异、刘佩佩(女)、缪谨蔚(女)、聂晨宁(女)、庞晓畅(女)、钱学进、曲贞迪(女)、魏明伦、夏添、肖喆俏(女)、谢晓草(女)、闫怡宁(女)、杨沁丰、曾妮(女)
代表文集
第五届支教团 张瑞延 《酿了又酿的青稞酒》
前言:
2004年8月18日,清华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一行九人离开了生活学习了四年清华,踏上了茫茫西去的路途。
我们不过是刚刚离开校园的孩子,就要把文明的讯息带到祖国的西部去;我们学生的历程还没有走完,就要开始做一个山区的老师。
一年的时光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又能给那里的孩子带去什么?
但是我们都从容不迫地踏上了征途,开始了苦难与挑战并存的支教生活。
第十届支教团 李文韬 《西藏支教日志》
前言:
谨以此书献给:
我的父母和我深爱、眷恋的青藏高原可爱的学生们;
共同在高原战斗一年的兄弟们;
我魂牵梦绕的西部。
第十八届支教团 集体创作 《青春步壤》
前言:
深夜灯下的备课本,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交谈与走访,游历与自省,这所有的喜怒哀乐承接连绵,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支教生活最本质最原始的情绪记忆。物有感而鸣,文因气而成,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研支团的各位战友或许会在夜深星澜时思考自己近期的经历而援笔成文、聊作记录吧?或许会在节气更替、新年到来之际总往启今、躬身自省吧?而文字就产生了……
这些文字的写就并非为了一场特定的总结会,而是真正的支教实录。其中无需掩藏真实的低落、真实的困惑、真实的矛盾,亦不会羞涩遮掩真实的自豪、真实的喜悦、真实的成长。这其中的多样性、真实性,相信能打动阅读它们的你与我,而这也许是将这些文字集结起来的最大意义吧。
历届支教团部分成员 集体创作 《与你西行》
前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怀抱着“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和决心来到支教地,通过家访、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教育、经济状况。扎根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志愿者们用眼皮贴近草皮,探索祖国中西部发展的真实状况,思考教育扶贫的方式与意义,收获“写在大地上的论文”。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支教服务的地方,就是志愿者认识国情民情的课堂。清华大学支教志愿者们通过服务西部、深入基层,让自己收获了真知和真情、磨练了意志和品质、增长了才干和学识、坚定了理想和方向,在辛勤付出中践行了人生的价值、实现了自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