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
词牌名,又名“清平调辞”“清平词”“清平调引”“清平辞”等。定格为
李白词《
清平调词三首》,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另有
苏轼词《清平调引三首》等代表作品。
《
松窗杂录》云:“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花方繁开,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挥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提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龟年遽以词进。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
《
碧鸡漫志》卷五,引《松窗杂录》、
张君房《脞说》中,谓《清平乐》乃李白所制。《清平调》词三绝句曰:“按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取声律高下合为三,曰‘清调、平调、侧调’,此之谓三调。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况白词七字铯句,与今曲不类,而《
尊前集》亦载此三绝句,止目曰《清平调》,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绝句耳。”
《
教坊记》作《阳关曲》,又名《缓缓歌》。《古今词话》:“吴越王妃每岁归临安,王以书遗之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缓缓歌》,苏东坡为易其词歌之,‘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耕来’,即名《阳关曲》,是古《清平调》也。”《历代诗馀》:“或无‘引’字,与《清平乐》无涉。楚曲有《清调》,《平调》,有《清平相和曲》,自唐李白始作《清平调》三章,其体印七言绝句也。”《唐声诗》下编:“《乐歌》‘清平调’三字,是唐代曲牌名,前所未有。其始义指清商乐中之清调、平调。其后来之义乃就古清商乐曲内‘有声无辞’之《平调》、《清调》二曲名,从而更订。——此二义彼此相贯通,从知其声纵不全用古声,亦必以古声为本。
李白三章乃倚声而成,
李龟年之歌乃循谱而发。至因清调、平调上推,原为周房中之乐,遂谓《清平调》之名,有拟
李隆基、
杨玉环为文王、后妃之意,未免纡远附会。唐时清商乐虽较六朝为衰,但如李隆基所好之法曲内尚保存不少。本曲既以杨妃为主题,创于天宝间,疑已入法曲。《
唐会要》三三谓‘林钟羽时号平调’,而其他平调亦无不为羽音。其乐器在清商古曲之《清调》、《平调》者,尚载于《古今乐录》;沉香亭畔李龟年乐队所用之乐器如何,由此可推。当时于乐手则特选其尤者,于辞则出于李白,于歌则出于李龟年,是乐、辞、歌三者品质之美,均臻上乘!故《松窗杂录》称为‘一时之极致’。此曲虽有辞三章,乃杂曲之联章,唱腔大同小异,逐章一一歌之,虽其声或清或平,若节拍之快慢宜一致。因本曲非舞曲,与大曲辞体之联合急曲、慢曲,亦多作三章者不同。宋本《尊前集》内称《清平辞》,兹引为别名。”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