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糍又名艾粄、青团,自古是祭祀供品,寓意着团圆,同时也为了纪念先人,表示对其的思念之情,逐渐演化为粤北
客家人一道传统的清明应节美食是传统的小吃。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每到春季,艾草比较鲜嫩,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客家人会采下鲜嫩的
艾叶,回家后将其和蒸熟后的
粳米或
糯米拌在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用花生和芝麻做的麻糖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
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非常有名的美食——艾糍。
菜品特色
艾糍是传统的小吃,一般在清明节食用。在客家人的餐桌上,
艾草可算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每到春季,田头水边就会长出一丛丛艾草,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像宝塔似的非常可爱。这时客娘会带着孩子们把它们采下来,回家将粳米或者糯米蒸熟之后拌入
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
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非常有名的
客家美食的艾糍。
清明前后吃艾糍是客家地区的习俗。客家人有句民间谚语叫:“清明前后吃艾糍,一年四季不生病。”这是有依据的,《
本草纲目》中就有专门的记载,“艾叶味苦,性微温,灸百病。春季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如弹丸大小,每次吞服三五枚,再吃饭,治一切恶气。”
做法
①摘艾叶
春季清明时节左右,郊外的田间、房前、屋后会长出野生的
艾叶,清香扑鼻,色泽喜人,摘下嫩叶部分,越多越香;
(在南方地区,
艾草除了冬季以外都是很常见的。而且有一种植株大小外观很像艾草的植物,有些人唤其叫“假艾草”。两种草常会在一起,采摘时最简单的辨别方法是闻它们有没有艾草的香气。“假艾草”不能用来做艾糍。)
②摘洗柚子叶/芭蕉叶
农家果园里摘之,柚子叶一小片一小片的摘下,芭蕉叶摘几大片后均剪成巴掌大小的一小片洗净(再放些油入热水中煮煮更好)待用;
③理艾叶
将嫩
艾叶们拿石灰和水泡清两三天以去污,然后洗净捞起尽量剁碎;一种快速的做法是将刚采回来的艾叶挑选整理一次,留下嫩叶嫩茎,用清水洗几次就可以放进锅里煮(一般是三次就可以了,注意洗的时候手不要太用力扭出艾汁,不然做出的艾糍艾的味道不好)。
④和面
放赤砂糖和水煮
艾叶碎成糊,将其和入粳米粉糯米粉中,加煮过艾叶的热水和,艾糍外衣即成;
⑤艾糍馅
推荐将炒花生碎后拌入赤砂糖和炒过的白芝麻(味甜而不腻且香);还有一种馅料是用刀刮蔗糖片的弄得糖碎末,加舂碎的炒花生,口感更柔;
⑥包艾糍
将馅包入和入
艾叶糊的面团中,就象包汤圆一样,但最后压扁并给每个艾糍附上一小片柚子叶/芭蕉叶,环状码放入蒸笼里;
艾糍的外衣极难包,一种包法异于上面的说法,先要瓣一块25克左右的小面团,干净的双手要同时用拇指按面团中间,四指同时在外转,不断翻动,按出内围包馅,最后按出一个过半圆的外衣,再小心地加馅,最后在本来没有封顶的顶端加一个‘小尾巴’,手法要极其娴熟,按皮的时候很容易失手按穿,薄厚最难把握,而阿嫲做成的艾糍们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样,不留接口的痕迹,这种做法做成的艾滋个子比较大。
另外,有些艾糍是包出来是长条形的,像饺子,应该是不同地区不同做法。
⑦蒸艾糍
将蒸笼放入锅里,通常蒸15~20分钟,艾团大且需时间长(若蒸过长时间艾糍表面会象冒泡泡似的);
⑧煮艾糍
另一种做法是用水煮,直接投入滚水中,煮到用筷子插下去没有硬心,柔软为止,但是这种简单做法的香气没有用蒸的香,外表不粘;
⑨炸艾糍
还有一种煮法是:油炸。像其他的粳米或糯米糍一样可以用油炸的方法。
⑩煎艾糍
还有一种煮法是:油煎。热锅放油、放入艾团,不停的翻、使受热均匀。
艾糍清香独特,深受当地人的喜欢,尤其是小孩与老人,在制作与分享艾糍的场合常常能体现客家家庭的和谐与关爱。
因为做艾糍成本低,费心思费时间,制作之前家人往往想好了要送哪些朋友亲戚,所以一送至少一两家,有的多至做几大锅拿去派送,分送到艾糍的人家往往会很开心,把艾糍留着自己吃,做得好的艾糍特别受人欢迎。
然而艾糍凉了以后容易出现硬心,凉的艾糍最好热透心了再吃,品尝起来味道也比较香甜。
另外,艾糍常用来当作早餐,街上小摊常将其与
黄糍一起卖,做法是将已经蒸好的凉艾糍用一些油用慢火煎熟。广东酒楼
早茶档有的也有这道小吃,也多是用煎熟的方法弄,包的是
芝麻花生馅。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
英德艾糍制作技艺被列入清远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年,
仁化艾糍制作技艺被列入韶关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