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组,是以组为
岩石地层单位的地层结构。1965年镇远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正式发表。主要成分是浅灰、灰绿及深灰色
变余凝灰岩、变余沉凝灰岩、变余砂岩、
粉砂岩及
板岩等。
贵州区调队于1962命名,1965年镇远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正式发表。命名剖面位于贵州
锦屏平略村。
本组命名时原划分为三个段,后于1976年重测命名剖面时划分为清水江组和平略组,1983年再次加以修订,仅将原划分的一,二两段保留为清水江组,而将第三段划为平略组。现在的清水江组未再分段。清水江自下而上划分为层。
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绿及深灰色变余凝灰岩、变余沉凝灰岩、变余砂岩、粉砂岩及板岩等。以含较多凝灰质为其特征,砂岩中有时含粘土质砾石。该组普遍发育
鲍马序列,多种类型的槽模构造,显然为陆源碎屑浊流沉积夹有火山碎屑重力流沉积。实质可能包含火山碎屑浊积岩和碎屑流沉积。在岩性上从北西向南东,砂质和凝灰质减少而粘土质沉积增多。本组中未见微古植物(疑源类)化石。在黔东北松桃、铜仁、江口地区原划分的
板溪群,现贵州境内下部称为
红子溪组,上部亦称清水江组,层位相当
湖南的
五强溪组。梵净山南东的清水江组为浅灰、灰绿及灰色变余砂岩、变余凝灰岩、变余沉凝灰岩,粉砂质板岩等互层。由于上覆地层的超覆而出露不全,所以黔东北的清水江组仅相当
雷公山小区清水江组的下部,厚度为0—500m。
本组在黔东分布广泛,但厚度变化大,在
梵净山西北部清水江组厚0—300m,向南东厚度渐增,从850—2100m,
天柱、丹寨地区厚度在2000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