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
河南省三门峡市辖县
渑(miǎn)池县,隶属河南省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滨黄河与山西省的垣曲县夏县平陆县隔河相望,南连熊耳洛宁县宜阳县接壤,东裹义马市新安县为邻,西界崤函连接陕州区。地貌属浅山丘陵类型,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国土调查总面积135800.26公顷,截至2025年2月,渑池县辖6个镇、6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截至2023年末,渑池县常住人口30.59万人。
历史沿革
渑(miǎn)池之名来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一种蛙类)而得名。黾池,上古属豫州。
西周时,为雒都(今洛阳)边邑,春秋时,属、属郑。战国时,灭郑,渑池属韩。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秦赵会盟于西河外黾池,今县城西有古秦赵会盟台遗址。
时,置黾池县,属三川郡。县城设于倶利城(今陈村乡朱城村)。
西汉,黾池亦名彭池,属弘农郡
东汉时,县名恢复为黾池。
三国魏,始改县名为渑池,属恒农郡。
代,属弘农郡。
北魏,置渑池郡,辖俱利、北渑池2县。置恒农郡,辖崤县,领有今县西部一部分。后置宜阳郡,以西新安县归属之,也领有今县东部。东魏置金门郡(后改宜阳郡),辖南渑池县,领有今县南一部分。西魏恒农郡下,复置渑池县。北周时,渑池县先后属同轨郡河南郡,改南渑池县为昌洛县(后改洛水县),沿革为今宜阳县
初,渑池县属熊州,大业二年(606年),改属河南郡。义宁元年(617年),又改属宜阳郡
初,在渑池境内置谷州,辖渑池等3县。贞观三年(629年),更县名为“天池”,移治双桥镇(即今县治)。显庆二年(657年),废谷州,天池改属洛州(后为河南府)。
五代时,渑池属京西河南府
宋,属京西北路河南府。
金初,属河南府(后改中京金昌府),皇统初年,在渑池置韶州,辖永宁宜阳、沔池、利津4县,其中后2县均在今渑池县境内。
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废韶州,复为渑池县,属河南府,后改属陕州
,属河南府。明代县名亦称“沔池”。
民国时期,渑池先后隶属河洛道、豫西第三行署、河南省第第十一行署。1945年2月,成立渑池县抗日民主政府,属豫西二专区。1947年8月,成立渑池县人民民主政府,属太岳区第五专区。1948年3月,渑池获得彻底解放,先后改属豫西一专区、七专区和三专区。
1949年3月,属河南省陕州行政公署。
1952年,归洛阳行政专员公署。
1986年4月,归三门峡市管辖。
行政区划
截至2025年2月,渑池县辖6个镇、6个乡:城关镇英豪镇张村镇洪阳镇天池镇仰韶镇仁村乡果园乡陈村乡坡头乡段村乡南村乡。共有行政村236个,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渑池县位于河南省西部的崤山分水岭上,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是秦、晋、豫三省之结合地带。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1°33′—112°01′和北纬34°36′—35°05′之间。北滨黄河与山西省的垣曲县夏县平陆县隔河相望,南连熊耳洛宁县宜阳县接壤,东裹义马市新安县为邻,西界崤函连接陕州区。东西宽43.5千米,南北长52.8千米,总面积1368平方千米。
地质
渑池县地处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中,位于秦岭山脉纬向构造带东端北分支——崤山一个向斜上。向斜轴在南大岭一带,轴向近似东南,不对称。全县大部分地区处于向斜之北面。地层由老而新、由北向南排列。位置处于华北陆台之南部,属华北断块区的太行断块,在崤山一带有断裂地层,且基岩出露。在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地层上折皱强烈、断裂发育,断裂以小断裂和不明性质断裂为主,个别地层中有岩浆侵入。出露地层有:震旦系石英砂岩,寒武系灰岩、页岩,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石炭系灰岩、砂岩,二叠系、三叠系的砂岩、页岩。地质总的特点是,构造复杂、断层极多。较大的断层有44处,主要有龙鼻断层、扣门断层、焦槐断层、坡头断层、义沟断层、东山断层等。
渑池县地质方面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形成近似东西走向的拱曲隆起和活动断裂,属鄂豫地震带外地区,为地震高发区。渑池地震危险程度为5级(六度),但强震较少,震级一般小于5.5级,频率也较低。
地貌
渑池县地处黄河流域,地貌属浅山丘陵类型,海拔200—1500米不等,平均海拔505.8米。北部是以秦岭余脉东崤山为主体的中低山区(韶山区,海拔800—1500米),以韶山林牧区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52.5%;南部是以西崤山(即南大岭)为主体的丘陵川区(海拔400—700米),中部为一个向中间倾斜的槽形盆地(涧川区),包括涧河川和洪阳河川(海拔700—300米)。丘陵川区含涧河粮烟区(占全县总面积的24.5%)和南大岭粮油烟区(占全县总面积的21.8%)两部分;北部黄河谷地,海拔在200—250米,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占全县总面积的1.2%。黄河蓄水后,全被淹没。
渑池县山区属秦岭余脉的崤山段(嵚崟山),有大山约87座,山头2270个。主要分南北两干:南干西崤山(南大岭),自陕州火石山(亦名谷阳山、谷城山)入界,东西走向,以土山丘岭为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山头主要有熊耳山(在渑、陕界)、龟山(吕祖庙山)等;北干东崤山自陕州马头山入界,东西走向,以中低山区为主,主峰韶山,海拔1463.2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位于段村乡的尖山、笔架山、黄顶山、香炉山、关爷山、书山、羊园山,位于坡头乡的三架山、双栗树、五朵山、万古山、鏊山(雷公山),位于仁村乡的方山、轿顶山、寺大顶、木兰山,位于仰韶镇的天坛山,位于南村乡的岱嵋山等,海拔1000米以下的主要山峰有:马头山、扣门山(羊耳山)、广阳山(渑池山)、桓王山(凤凰山)、青山、鹿抬头山、凤凰山(洪山)等。全县主要山谷有金灯河谷、涧口河谷(含瓦庙沟)、石门沟、佛爷沟和柏隆沟等。
气候
渑池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季风气候显著。春季低温少雨,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气候干冷雨雪少。年平均气温13.2℃,年均降水量586.4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3%。年平均日照时数2171.9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9%。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最多风向为WNW。主要气象灾害有冰雹、雷暴、暴雨(雪)、低温、干旱、大风。
水文
渑池县境内的河流除构成北部边界的黄河干流外,多沿东西向的两条崤山余脉—北部邙岭南部南大岭—两侧分布,北部流向黄河,南部流向洛河,中部自分水岭相向泄流于涧河。全县共有流域面积1367.66平方千米,统属黄河流域,大小河流为132条,其中黄河水系流域面积562.86平方千米;洛河支系流域面积212.8平方千米;涧河支系流域面积592平方千米。由于近年来气候干旱少雨,地表水补给较少,河流流量逐年减少,至2019年大部分已经干涸或断流。目前主要河流为(流域面积大于30平方千米以上):黄河、涧河、畛河、韩城河、汪洋河、水兑河、涧口河、涧河故源、洪阳河、下河、石河、柳泉河、峪洞河、太涧河、石泉河、羊河、白浪河、伏虎河、石门沟河、关底河、张沟河、秦村河、上灯河等23条河流。
黄河由渑池县陈村乡槐扒村西0.6千米处入渑池境,出境点在南村乡关家村东约1.8千米处出境,县境流程66.65千米。直接流入黄河的河流为涧口河、下河、太涧河、伏虎河、畛河、关底河、白浪河等。直接流入涧河河流为涧河故源、秦村河、羊河、张沟河、洪阳河、石河等。洛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韩城河、峪洞河、汪洋河、水兑河、柳泉河等。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3年,渑池县国土调查总面积135800.26公顷,占河南省总面积的0.82%,占三门峡总面积的12.98%。其中湿地72.8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54%;耕地面积40477.59公顷,占29.80%;园地面积4462.57公顷,占3.29%;林地56932.85公顷,占41.92%;草地9427.72公顷,占6.9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2375.25公顷,占9.11%;交通运输用地1747.37公顷,占1.29%;水工建筑用地51.94公顷,占0.038%;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625.04公顷,占2.67%;其他土地6627.06公顷,占4.89%。
水资源
渑池县水资源的特点是:地表水资源量不仅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每年降水和径流的60%集中在7、8、9三个月;在空间分布上,由南向北呈逐渐减少态势。渑池县水资源总量为1.179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522亿立方米,地下水0.9573亿立方米,重复计算为0.9304亿立方米。
植物资源
渑池县内栽培作物共有粮、棉、油、烟、麻、瓜、蔬、绿肥等40余类、451个品种。其中,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红薯、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瓜菜、花生、油菜中药材、食用菌为主。此外,还有156科637属1219种植物。在这1219种野生植物中,按植物形态可分为:乔木177种、灌木181种、藤本39种、草本822种。按植被类型可分为:以槲栎为主的栎林和以栓皮栎为主的栎林组成的落叶阔叶林;以侧柏和油松为主的点片状分布的针叶林;以胡枝子、连翘为主的灌木,以黄栌为主的灌木,以连翘为主的灌木,以荆条、酸枣为主的灌木和以棠梨为主的灌木等形成的落叶灌丛;以白羊草为主、以黄背草为主、以羊胡子草为主和以蒿类为主的草甸。按经济价值分,有以漆树为主的漆液植物和以栓皮烁等为主的单宁植物等组成的化工原料植物;以柴胡等为代表的根与根茎类药材、以艾叶等为代表的叶类药材、以金银花等为代表的花类药材、以酸枣仁等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以杜仲等为代表的皮类药材等药用植物;以葛藤、枸、桑等为代表的纤维植物;以橡、三叶木通等为代表的淀粉植物;以核桃、黄连木、文冠果为代表的油料植物;以杏、柿、枣等为代表的果皮植物。按植物类谱可划分为:蕨类植物12科12属35种;裸子植物9科18属22种;被子植物135科608属1165种。
2024年12月,植物学期刊《Nordic Journal of Botany》(《北欧植物学报》)刊登了在渑池新发现的茄科天仙子属植物,命名为渑池天仙子。据中国植物志记载,中国有3种茄科天仙子属植物。渑池天仙子的发现,将中国天仙子属植物物种增加至4种。
在各类野生植物中,县内的山地树种有50余科、79属、200种;四旁和引进树种15科、29属、5个种;花木15个科、17属、22种。还有药用植物有702种(其中根茎类53种、果实类32种、全草类19种、树皮类7种、花叶类5种)、牧草26科428种。
动物资源
渑池县动物资源计150余种,除猪、羊、牛、鸡等饲养动物外,还有野生的飞禽、走兽、爬虫、水生动物等。动物有家畜、家禽15个种:牛、马、驴、猪、羊、兔、蜂、貂等。除家畜、家禽和笼养鸣禽外,尚有野生动物120种,其中兽类22种、鼠类6种、鸟禽类38种,稀有动物有:香獐、鹿、羚等。野生动物中还有爬行类、鱼类及大量的虫类及微生物等。
特别是,在渑池县发现的“曙猿化石”(克氏假猿化石),震惊了中外学界。这一发现标志着4500万年前人类远祖就在河南渑池出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
矿产资源
渑池县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主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代一新生代沉积地层及部分火山岩地层,因成矿主要与沉积作用有关,形成了渑池县境内丰富的沉积矿产。已发现矿产30余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20余种,探明资源储量约30亿吨,潜在经济价值2000多亿元。其中,煤炭、铝土矿在渑池县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渑池县的优势矿产。渑池县矿产资源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其北部主要为铁矿、重晶石集中分布区;中南部为煤、铝土矿、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石英岩等矿产集中分布区。
煤炭是渑池县优势矿产之一,境内有渑池和义马两个煤田,涉及大小井田5个,截至2024年底,煤保有资源量20908.65万吨,累计查明资源量39236.24万吨。(1)渑池煤田西起陕县高庙山,经渑池县张村镇高桥、陈村、仁村、洪阳,东至新安县铁门,长约60公里,北临黄河,南与义马煤田毗邻,宽约20-30公里。(2)义马煤田位于渑池县城南部的果园、天池两乡镇,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5-11公里,地跨渑池县和义马市,在渑池县境内约80平方公里。义马煤田是全省唯一可供开采的侏罗纪煤,具有埋藏浅,煤层厚和储量大的优点。
铝土矿为渑池县优势矿产之一,也是河南省“优质铝土矿基地”之一。主要分布在坡头、仁村、张村、陈村、洪阳五个乡镇。此外,英豪、仰韶、南村等乡镇也有发现,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分布相对集中、埋藏浅、品位高、适合露天开采等特点,已成为省内及国内重要的铝土矿供应基地。境内含矿面积达百余平方公里,2024年末保有铝土矿资源量17785.662万吨,累计查明铝土矿资源量20536.73万吨,氧化铝含量一般在60%-78%范围内变化,氧化铝对二氧化硅含量的比值一般为5-15,最高可达40。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30.59万人,城镇人口17.1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18%,比上年末提高1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末,渑池县总户数124039户,户籍人口354454人,其中乡村人口240811人。全县人口出生率5.57‰,死亡率7.03‰,人口自然增长率-1.46‰。
民族构成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渑池县共有23个少数民族2205人。其中,维吾尔族1179人、回族669人、苗族60人、蒙古族44人、满族47人、彝族42人、壮族28人、傈僳族27人、土家族30人、侗族21人、布依族13人、朝鲜族9人、瑶族8人、仡佬族5人、哈尼族4人、白族4人、畲族3人、纳西族3人、傣族2人、水族3人、黎族1人,拉祜族2人,独龙族1人。共有少数民族聚居村3个:城关镇一里河村、英豪镇周家山村、陈村乡鱼池村。少数民族在分布上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
经济
综述
初步核算,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4.65亿元,增长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4.12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17.54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2.99亿元,增长2.5%。
固定资产投资
2024年,渑池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7%。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4.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4%。
第一产业
2024年,渑池县粮食总产量20.2万吨,比上年增长2%。其中,夏粮总产量10.53万吨,增长4.46%;秋粮总产量9.67万吨,下降0.51%。烟叶产量0.82万吨,比上年减少1.2%;油料产量1.93万吨,比上年增长1.6%;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3.9万吨,增长2.58%;水果产量23.2万吨,比上年增长1.31%。
2024年,渑池县粮食种植面积43870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1346公顷,玉米种植面积11277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094公顷,烟叶种植面积3019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0295公顷。
2024年,渑池县猪牛羊禽肉产量2.95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07万吨,牛肉产量0.41万吨,鸡蛋产量1.69万吨。
第二产业
2024年,渑池县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6%,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轻、重工业占比分别为22%和7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3%。
2024年,渑池县规模以上工业涉及的18个行业大类中,增加值规模居前的行业及其增速分别为: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同比增长17.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3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下降8.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5.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下降38.2%。
2024年,渑池县高新技术产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
2024年,渑池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氧化铝177.5万吨,同比下降3.8%;饮料酒21255千升,同比增长5.9%;中成药856吨,同比下降12.3%;水泥76.9万吨,同比下降12.2%,火力发电量308084.34万千瓦时,同比下降3.2%。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4年,渑池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71.08亿元,比上年增长5.6%。
金融信贷
截至2024年末,渑池县各项贷款余额130.27亿元,较年初增加16.41亿元,增长14.41%;各项存款余额253.18亿元,较年初增加15.9亿元,增长6.7%。
旅游业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2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5亿元。
交通运输
渑池境内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国道310、省道312、省道313横穿东西,垣渑、渑淅高速公路、国道241、省道508纵贯南北,形成了高速公路“十字架构”、骨干道路“六横三纵”的综合交通路网体系。2024年新开通的新华大道了加强城区与高速公路、铁路枢纽的联通衔接,构建了内联外畅的大交通格局。
2024年,全社会公路货运量完成1108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35428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6%,公路旅客运输量47万人,客运周转量563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2.8%。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5年3月,渑池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9168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1371人。渑池县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4922人,普通初中入学率达100%,小学在校学生2389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数7905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4年末,渑池县共有国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藏书15.3万余册。乡镇文化站1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36个。年末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5%,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8.5%。
医疗卫生
截至2025年初,渑池县共有卫生机构28个,其中:公立医院2个、民营医院5个、乡镇卫生院15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渑池县卫生监督所)1个、门诊部4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192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200张,妇幼床位数127张,乡镇卫生院床位数617张,民营医院床位数248张。卫生技术人员1890人,其中,高级职称138人,中级职称668人,初级职称837人。
人民生活
截至2024年末,渑池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40.49元,同比增长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17.55元,同比增长3.2%,人均消费支出27467.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05.37元,同比增长7.6%,人均生活费支出17056.9元。
社会保障
截至2024年末,渑池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参保7.68万人,企业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参保4.35万人,社会失业保险参保2.7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3.0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6.1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672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037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14人,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396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7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2024年,渑池县农村低保对象4812户8312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646.4万元;331户529人城镇低保对象,累计发放金252.32万元;救助临时困难群众2025人次,救助金额281.96万元;为1109名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发放特困供养金1092.3万元,其中,全失能30人,半失能258人,全自理821人。为34名孤儿发放生活费43.37万元,为73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生活补贴66.72万元。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渑池县位于河南省西部丘陵山区。渑池,古名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水虫,即耿黾,或谓蛙类之一种)而得名。黾池的所在地,说法有二:一在今陕渑交界的熊耳山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黾池矣”;一在渑池县城西,南宋蔡沈《禹贡注》“渑当作黾,水虫也。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黾池”。当以城西说为是。黾池之名,首见于史马迁《史记》,为雒都(今河南洛阳市)属邑。西汉时县名亦名彭池,新莽时一度更县名为陕亭,三国魏时,始将县名更为渑池,沿用至今。在明清两代,县名又称沔池。
文物
截至2024年,渑池县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46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5处、市级14处、县级131处、未定级301处。
仰韶村文化遗址
仰韶村文化遗址位于县城北9千米处的仰韶村。仰韶村文化遗址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于农耕的石器有斧、铲、凿、锛等工具;用于狩猎的有石镞、弹丸、石饼等;用于纺织的有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均为陶质,有陶鼎、罐、碗、盆、钵、杯、瓮、缸等。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1961年3月4日,仰韶村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8月,仰韶村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不召寨遗址
不召寨遗址位于坡头乡不召寨新村南侧,距县城7.5千米,是中国黄河流域发现和试掘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也是一处以龙山时代遗存为主体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灰层和灰坑较多,厚度2—3米。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文化
截至2024年,渑池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8个,其中,省级2个(十盘、棚口),市级6个(仰韶酒酿造工艺、仰韶剪纸、镢把戏、九莲灯舞、南村老粗布、仰韶彩陶制作工艺),县级40个(棒棒鞭舞、利津高跷、黄河灯、南村黄河奇石等),代表性传承人40余人。
棚口
棚口又叫彩门,棚口起源于民俗活动,是东天池村民间艺人在与邻村争庙会时形成的。举办庙会时人们在装饰彩门时,请来能工巧匠,用彩绸扎成绣球,缀上花穗,用棉花、布料做成传统戏剧人物形象,镶嵌在彩门上。后来人们将各种彩门集中起来,统一设计,精心组织,达成一座十分壮观的大彩门,这种大型彩门就叫“棚口”,棚口分主楼和两个“八”字墙,有多个彩门构成,彩门是有木料竹子做成一扇一扇的门形,然后用彩布编制成各种图案,图案上有梅花形的、胡椒叶形的、方格形等。图案上又用花布、棉花等做成各种动物、植物还有戏剧人物,彩门发展成为一种供人欣赏的艺术。2007年6月,棚口被三门峡市政府列入三门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棚口扎制技艺被河南省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盘
十盘,又称“十番”“十番鼓”“社盘”。是豫西地区农村中较为流行的传统乐种,是打击乐与吹奏乐为一体的交响音乐,原以敲击乐为主,锣鼓和丝竹合奏则较晚。是古代皇帝举行大型庆典活动的宫廷音乐,又是寺院道观用来祭祀的音乐,后来流传到民间,发展成为农民集会或喜庆、婚嫁时的娱乐形式。2007年6月被三门峡市政府命名为三门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2月,十盘被河南省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食
渑池县以面食为主,但食用粗粮比例大幅下降,粗杂粮成了生活调剂品,新鲜蔬菜和肉蛋类食品明显增加。2023年6月,渑池举办首届美食文化节,南村黄河大鲤鱼、韶峰狮子头、糯米蒸排骨、金丝凤尾虾、脆淋杏香杭茄、麦香贡米、脆皮乳鸽、珊瑚柿饼、熬炒土鸡、四色粉蒸获得“渑池县十大特色菜”称号;厨王称号由南村黄河大鲤鱼菜品制作人获得;仰韶米皮、蒸肉、厨老怪第一饼、小米瘦肉粥、过油炒面、仰韶菜糕(忆思苦)、驴蹄子面、涮牛肠、招牌布袋饼、坻坞米饼获得“渑池县十大风味小吃”称号,南村卤米饭、手工水饺、铁锅凉粉、开花馒头、兑碗面获得“渑池县五大主食”称号。
宗教信仰
渑池县的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
基督教
渑池县的基督教原属秦、晋、豫信义会(也叫瑞华内地会)。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瑞典牧师罗冠民到渑池县设堂传教。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牧师史天泽在县城西门外购民宅一所修福音堂,后又续购东西两院共83间,办尚德小学一所,并在仁村、南村、藕池和宜阳县石村设支堂4所。建国后,教堂被机关、学校使用,活动停止。1980年后,渑池县宗教团体依法依规开展活动。近年来,渑池县基督教始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道路,在提高场所规范化管理水平和持续深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方面不断进行有益探索,积极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把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渑池县基督教协会2023年被评为全省宗教界先进集体。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又名回教、清真教、天方教,传入渑池较早。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渑池县英豪洞沟村建成清真寺一所。1953年,渑池县城回民集资购买幸福街民房4间,作为清真寺,开展正常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时期,活动停止。依法登记后,清真寺重新开放,信教群众活动正常。
佛教
魏时达摩禅师为渑池佛教传入之祖。据记载,全县历代兴建的佛寺有云门寺、廨院寺、净安寺、大明寺、朝阳寺、白鹿寺、延庆寺、宝泉寺、广化寺、弥陀寺、双峰寺、宝国寺、洪山寺、石佛寺、马头寺、漫泉寺、龙耳寺等30余处。1949年之后佛教寺院少数被学校占用尚存外,多数坍塌。 截至目前,渑池县批准登记的佛教活动场所有云门寺、千佛寺、延庆寺、龙耳寺、万寿寺、五峰寺、漫泉寺、弥陀寺、禅林寺共9处。
道教
道教以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其主要经典。教旨以“清净无为”为主。建国前,渑池尚有道教庙宇、观、洞、祠等建筑遗址。目前依法登记场所一个:天坛观。
风景名胜
2024年,渑池县共有A级旅游景区5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4处,2A级旅游景区1处。
仰韶文化博物馆
仰韶文化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保护区,该馆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于一体,为国内首家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该馆始建于2009年1月,2011年11月7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2021年仰韶百年之后,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渑池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仰韶村考古圣地“七个一”项目建设,对仰韶文化博物馆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并于2024年9月24日全新开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参观人数屡创新高。
仰韶仙门山景区
仰韶仙门山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华仰韶酒庄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旅游的重要代表。景区依托仙门山自然山水景观和仰韶文化、仰韶酒文化的丰富内涵,打造仰韶酒业白酒洞藏基地及以酒文化为典型特色的山水旅游胜地。景区距渑池县城30千米,占地面积40平方千米,目前规划建设约10平方千米,景区是集游、乐、娱于一体,休闲度假、拓展培训、摄影写生、政商务会议接待等多元性服务景区。
黄河丹峡景区
黄河丹峡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晋豫黄河大峡谷小浪底库区中段、渑池县坡头乡境内,距渑池县城35千米。景区整条峡谷由红色的石英砂岩组成,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峡谷长8千米,宽2—30米,海拔落差200—600米,景区整体形成“U”字型,汇集了奇山、怪石、险谷、清溪、深潭等多种奇特的自然景观。
仰韶酒庄工业旅游区
仰韶酒庄工业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依托豫酒龙头——河南仰韶酒业集团的酿酒工业资源和7000年仰韶文化的酿酒历史传承,着力打造的以陶融型白酒为特色主题,集酿造工艺展示、窖藏品鉴体验、特色旅游观光、工业文化体验、会展商务接待、白酒及衍生品展销为一体的特色工业旅游区。旅游区总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包括仰韶酒业党建文化馆、仰韶·世界酒史馆、万吨洞藏酒窖、生态酒窖山、小窖楼群、智能化酿造车间等众多工业游览接待服务设施。
八路军渑池兵站纪念馆
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
八路军兵站旧址位于渑池县城关镇东关小寨村,1938年11月经十八集团军司令朱德同志签署文件,委派刘向三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后创办的我党我军公开机构。兵站驻地分三处:一处是紧临310国道的小寨村,设有兵站办公室、仓库、战士和家属住处、兵站秘密会议室;第二处在县城东关、现名海露大街的一所宅院里(即刘少奇渑池旧居);第三处在县城东关现名海露北街29号宅院里(即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旧址)。
其中,刘少奇旧居位于渑池县城关镇海露大街,是一座具有豫西传统建筑特色的四合院,是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起草和首讲地,是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理论诞生地。刘少奇旧居有“刘少奇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主题展览及复原展览4个,展品包括刘少奇同志在渑池工作生活期间使用过的桌子、椅子、火盆、床,王光美同志题词和其它展品百余件,已经成为豫西地区一张闪光的红色文化名片。
仰韶大峡谷
仰韶大峡谷,北邻黄河小浪底库区,占地50平方千米。由原始聚落、养生谷、禅趣谷、龙虎峡、卧羊峡、金灯峡等六条大峡谷组成。
地方特产
仰韶大杏
仰韶大杏,又名仰韶黄杏,因渑池县为仰韶文化发现地而命名。因果形似鸡蛋,俗称鸡蛋杏。果实成熟后,核肉分离,摇晃有响声,又称“响铃杏”。仰韶大杏果实大,肉质细,纤维少,香气浓,汁液丰富,酸甜可口。2011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仰韶柿饼
仰韶柿饼,又称牛心柿饼,河南省渑池县特产。仰韶柿饼是由牛心柿制成的。牛心柿饼曾是清廷的贡品,甜度大、纤维少、质地软、吃起来香甜可口。2011年9月19日,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仰韶小米
仰韶小米又称坻坞贡米。有几千年的种植史。主要分布在渑池县仁村乡,涧河十里河川为主要种植区。仰韶小米米粒饱满,色黄如金,米油丰富,黏性强,入口甘醇,清香宜人,回味悠长。2012年7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仰韶小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渑池丹参
渑池丹参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约20厘米(有的可达33厘米),直径0.3—1.5厘米。表面红棕色,粗糙,具纵横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2017年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渑池丹参”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著名人物
张玘(qǐ)(?—1162):字伯玉,阳壶(今南村乡洋湖村)人。南宋初,动用家产,招募新兵,先后随宋将翟兴、董先、岳飞等抗金,屡建战功,官至御营宿卫前军都统、爵亲卫大夫。后在海州之战中牺牲,被追封为清远军承宣使。
曹端(1376—1434):字正夫,号月川。他生活在明朝初期,是明初著名的学者、理学家。其学以躬行实践为务,而以存养性理为大端,对理学重要命题多有修正、发挥。曾任山西霍州学正、蒲州学正等职。著有《太极图说述解》《家规辑略》等。《明史·曹端列传》称他为“明初理学之冠”。
张汝光(1914—2000):原名张汝秀,张村镇荆村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丰(1915~1993.2):原名刘有锋(又名刘有丰),英豪镇吴窑头村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解放军武汉军区政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荣誉称号
2018年,渑池县荣获首批“河南省曲剧之乡”荣誉称号。
2019年11月12日,渑池县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3月19日,渑池县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
2020年6月30日,渑池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1月,渑池县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荣誉称号。
2021年1月18日,渑池县被授予“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6月21日,渑池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8月,渑池县被商务部评选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2021年9月8日,渑池县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0月16日,渑池县入选首批河南省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实践创新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1年11月,渑池县入选中国科协公布的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单位名单。
2023年2月17日,渑池县被命名为“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2023年4月,渑池县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教育宣传先进县。
2023年8月,渑池县被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评为全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县。
2023年11月,渑池县被省交通厅评为创建绿色低碳交通示范县。
2024年7月,渑池县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养牛大县培育县。
2024年11月,渑池县被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评为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综合评估优秀生产、市场检测县。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2 08:0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