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人之利
汉语成语
渔人之利(yú rén zhī lì)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策·燕策二》。
成语出处
汉代·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拊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记之也。”
后由此总结出成语“渔人之利”。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有一次,赵国准备出兵讨伐燕国,有一个叫苏代说客不赞成赵国的做法。苏代就是纵横家苏秦的弟弟,他的主张与苏秦一致,也推崇“合纵抗秦”的战略。苏代与苏秦一样经常游说各国国君,劝说他们互相之间不要争战,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秦国。因此,苏代赶到赵国替燕国说情,劝谏赵国不要攻打燕国。他对赵惠文王说:“我在来贵国的路上,经过易水看到这样一番场景:一只河蚌从水中出来,正在河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鸟见了,就伸嘴去啄蚌肉。河蚌连忙合拢蚌壳,正好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用尽各种办法,甩来甩去,就是拔不出嘴来。于是对河蚌说:‘还不松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活活晒死!’河蚌无法脱身,没法回到河里去,可还是硬着头皮对鹬鸟说:‘还不服气?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活活饿死!’正在它们两个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渔夫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苏代说完这个故事对赵惠文王说:“现在赵国要是出兵攻打燕国,两国争战,长期僵持不下,结果就会使两国的老百姓财力枯竭,疲惫不堪。到那时,强大的秦国就会像那个渔夫一样,乘机把赵、燕两国一起灭掉。所以,请大王三思而后行。”
成语寓意
赵惠文王听了苏代的劝说后,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想法。有头脑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都会很全面、周密地思考,权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动。否则,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蠢事来。其次斗争的双方不懂得妥协,争强斗狠,不但会造成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结果,还会使第三方坐收现成利益。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渔人之利在句中一般作宾语,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运用示例
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古今小说)》卷十:“这真叫做‘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若是倪善继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将家私平等分析,这千两黄金,弟兄大家该五百两,怎到得滕大尹之手?”
明代·凌檬初《二刻拍案惊奇》十六回:“他日可以在里头看景生情,得些渔人之利。”
清代·褚人获《隋唐演义》五十二回:“王世充残忍褊隘之人,刻刻在那里觊觎非望,以收渔人之利。”
清代·伤时子《苍鹰击》二十出:“李和张同室戈操,却让渔翁得利骄,把明室江山送了。”
参考资料
渔人之利.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44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