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僧人、道士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也是黔东南、黔南苗族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交和娱乐活动。
释义
词目:游方
拼音:yóu fāng
基本解释
[travel far and wide] 指僧人、道士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摇身一变,变做个游方的云水全真。”——《西游记》
详细解释
1、游于方内。指在尘世之中。
①《庄子·大宗师》:“ 孔子 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 丘 ,游方之内者也。’” 成玄英 疏:“方,区域也。彼之二人……游心寰宇之外。”
②晋
陶潜 《桃花源》诗:“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2、指僧人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
①唐 无可 《禅林寺》诗:“终断游方念,炉香继此焚。”
②《西游记》第七四回:“想是跟你师父游方,到处儿学些法术。”
③
郭沫若 《橄榄·三诗人之死》:“是中午时分,一位游方和尚到我们门前来化缘。”
④明 施耐庵《
水浒》第四回《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智深道:“俺是
行脚僧人,游方到此经过,要买碗酒吃。”
3. 泛指到处逛荡。
《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知县道:‘胡说!既是同宿,岂有不知情的?况且你们这些游方光棍,有甚么做不出来!’”
4.苗语音译。
黔 东南 苗 族青年男女
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一般在村寨附近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或游方坡。只限本寨女子与外寨男子参加。男女整装相聚,通常是两男两女对歌;双方属意后,分别相邀谈唱,若有意成婚,则互赠礼品作为信物。《苗族民间故事选·天上人间》:“一天,这家姊妹二人,上山去打猪菜,见路边有两棵枫香树,树身苗条,枝叶繁茂,活像两个小伙子,撑着伞儿站在那里游方唱歌。”
5.游览;云游。
①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序》:“今寻图访迹者,极聆川域之说;而涉土游方者,寡能达其津照也。”
②唐 独孤及 《
唐故虢州宏农县令天水赵府君墓志》:“解龟后,贫无馀资,因游方 河 朔。”
③吴越
钱鏐 《天柱观记》:“游方有志,蹑屩忘疲。”
6.谓僧人云游四方。
①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二·竺僧朗》:“ 竺僧朗 ,京兆人,少而游方,问道 长安 。”
②唐 于武陵 《
访道者不遇》诗:“及户无行迹,游方应未归。”
③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河南 少林寺 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
7.谓医生流动行医。
①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某驾长》:“ 海昌 有游方之医 王 姓者,奔走江湖间,获利颇丰。”
②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二:“从最初发现她的病症的时候起,作父母的便以全心灵的力量灌注在这步入老年后得来的独生孩子的身上,千方百计的寻求诊治,祈神、许佛、医生、游方郎中、针手、草药,甚至素来不敢信任的新式医院也访问过了好几家。”
简介
游方,旧称“
摇马郎”,是黔东南、黔南苗族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这些苗族青年男女往往通过游方这种方式,交结朋友,选择伴侣。
典籍
《黄平州志》上曾有这样的记载:“......吹笙间以山歌,木叶两相勾引于深沟密菁,促膝私语,谓之‘摇阿妹’,又谓‘摇马郎’”。至今亦然。苗族有同姓同宗不婚的习俗,有的地方同姓不同宗也可通婚。为了青年男女社交,每一个苗寨都有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叫“游方坡”,或“游方坪”。节日一到,母亲为女儿做花衣,父亲存钱打首饰,把女儿打扮起来去游方。男青年往往要爬山涉水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主动到游方坡去游方——用吹口哨、木叶、
夜箫、芦笙或唱山歌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出门。有的地方平时夜间也可以游方。姑娘们身着崭新的衣裙,头戴银首饰,颈配银项圈,用以表示自己的富有,并以自己美丽的容貌和姿态,吸引小伙子的爱慕。他们在游方坡见面后,小伙子十分礼貌地和姑娘打招呼,称赞姑娘的美貌,然后通过对山歌互相介绍。夜幕降临后,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在芦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步随着舞曲变换,进、退、回、旋,整齐而优美,多样而和谐,时而强健有力,时而轻盈舒缓。尤其在月光下,悠扬的芦笙伴着优美的舞姿,蒙蒙胧胧,像到了另一个天地,特别富有诗情画意。可以说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在舞蹈和对歌中进行的。
方式
深夜后,男女青年围着火堆对唱。这时候的对歌往往是小伙子用歌声赞美姑娘的美丽、聪明、可爱等,抒发爱的情意,把一切赞美的语言都拿出来。姑娘也可以“海誓山盟”,表达出非他不嫁的决心。
通过多次的游方后,双方互相了解后,小伙子便到女方父母家中走访。这时,姑娘对小伙子表现出特殊的爱慕,女方父母杀鸡宰鸭,取出美酒款待。晚上男女二人又互唱山歌,这时的山歌情深意切,即景生情,现编现唱,随口对唱,订立婚约,交换信物。
苗族游方活动是很讲礼貌的,毫无粗鄙,浪荡行为,体现了高尚的情操和品德。
青年找伴侣很自由,但结婚必须征的父母的同意,父母不同意,婚姻很难成立。至今黔东南民间仍存在着“还娘头”的习俗,即舅家有娶外甥女的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