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
中国安徽省下辖地级市
滁州市(Chuzhou),古称涂中、清流、新昌,中国安徽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0°51′~33°13′、东经117°10′~119°13′,市境东部与江苏省接壤,自南向北与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宿迁市为邻;西部自北向南与安徽省蚌埠市、淮南市、合肥市、马鞍山市相依,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滁州市下辖2个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2023年末,常住人口为405.5万人。市内方言主体通行江淮官话,部分使用中原官话
名称衍变
滁州得名于滁河,滁河古称“涂水”,滁州由古代“涂中”沿革而来。
涂是一个形声字。从水从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读作tu,指的是发源于四川益州流向云南一条河流(即今牛栏江)。江淮人借用同一个字“涂”,而发出了不同的音,称作“涂chu水”。“滁”字的出现,代替了“涂”,专指地名而别无他意。滁仍然是一个形声字,但也有会意字的内涵。滁地有水有山,作为这个字中间结构的“阝”,象阶梯,意为上山,单独成字楷书写作“阜”,多与土山、山陵、高下、建筑物或地名有关。“余”在甲骨文中也是象形字,表示房屋建筑。“氵”加“阝”加上“余”,表示有水有山有城池建筑的地方就是“滁”,同时也保留了古字chu的读音。
“滁”字的发明和流行,当在南北朝到隋之间。北魏北齐时期,这一带曾置过临滁郡。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正式设置滁州。隋以后,滁州、滁河作为州名水名,逐步沿用下来。唐《六典·淮南道》有注云:滁水出庐州之梁县(今肥东梁园)。滁河代替“涂水”,正式见于唐代典籍,故《辞海》注:涂水,古水名,唐改“涂”作“滁”,即今安徽省滁河。直到北宋初,文字学家徐铉整理审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才把“滁”字作为新附字收入其中。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滁州市境内早在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留下众多文化遗存。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导淮”,娶涂山氏为妻,在今凤阳一带有传说故事。商周时期,居住在江淮之间的“淮夷”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并在沿河、湖岸建立相对稳定的定居点。商朝与淮夷关系融洽。西周灭商后,周王派兵东征,同时建立诸侯国屏藩王室,市境建有嬴姓的钟离国(凤阳县临淮关)、高阳氏的椒国(全椒县襄河镇)等。“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中原华夏文明。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滁州先属吴,后属楚,故有“吴头楚尾”之说。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地属九江郡(曾为淮南国),东汉九江郡治曾设在阴陵(定远县东北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今滁境南部一带称“涂中”,成为南北交融的结合部,建置更迭频繁。西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率兵自涂中(滁州市区)出发攻吴。东晋曾先后侨置顿丘、南谯郡等。南北朝刘宋元徽元年(473年)设立新昌郡,新昌城(即今滁城)为郡治所在。其后100余年间,先后设谯州、南谯州等。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南谯州为滁州。隋末一度废州为县,至唐初复设滁州。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克滁州。唐朝灭亡后,经历50年南北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滁州先为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吴国统治,后为南方“十国”的南唐政权所辖。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赵匡胤袭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
南宋时,江淮一带又成为宋金对垒的前沿,滁州城先后9次被金兵攻陷。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组织民众训练军事抗御金兵,再收复中原。南宋末年,蒙古兵两度攻入滁州。
明清时期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在滁州建立太阳翊元帅府。明初置临濠府,后改为凤阳府,辖区广大,曾领九州二十四县,包括今市境及皖北全部和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等部分区域。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滁州升直隶州,领全椒县、来安县,直隶京师,后改隶南京。至清末,市境基本维持一府一直隶州格局。康熙六年(1667年),划江南省为苏皖两省,滁境改属安徽省。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裁撤府州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改滁州为滁县。民国26年(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滁城,皖东各地先后沦陷。抗日战争时期,市境内淮南抗日根据地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1949年6月,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行政区专员公署,辖滁县、来安、全椒、炳辉、定远、凤阳、嘉山、江浦、盱眙等9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6年,滁县、宿县两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1961年,撤销蚌埠专区,恢复设立滁县专区;1971年4月,改称安徽省滁县地区。1992年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地区,成立省辖地级滁州市,以原滁县地区行政区域范围为新设立的滁州市行政区域范围。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0°51′~33°13′、东经117°10′~119°13′,市境东部与江苏省接壤,自南向北与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宿迁市为邻;西部自北向南与安徽省蚌埠市、淮南市、合肥市、马鞍山市相依,。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10。全境东西最长处193千米,南北最宽处约150千米。市境最东端在天长市秦栏镇同兴村,最南端在全椒县古河镇再安村,最西端在凤阳县官塘镇尹湾村,最北端在明光市泊岗乡新淮村。
气候
滁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气候湿润,雨热同季。由于市境地处南北两支冷暖气流交汇地带,6~7月份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形成梅雨,但也有些年份出现少梅或空梅。8月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有高温伏旱。
全市年平均气温15.4℃,1月份最低,平均1.6℃,7、8月份最高,平均28.2℃;最低气温极值-23.8℃(1955年1月6日),最高气温极值41.5℃(1966年8月8日),年日照时数2217小时。
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44天,全年无霜期210天左右。全市降水年际变化大,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春季雨水适中,夏季降雨集中,秋冬少雨。
多年平均风速2.7-3.0m/s,最大风速为18m/s,风向季节性变化明显,全年以偏东风为多,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偏南风。
地质
滁州市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张八岭隆起的北段。地层出露较全,元古界分布市境西北;下古生界出露市境西南;中部广布侏罗系、白垩系;东部为第四系覆盖。皖南运动、燕山运动,分别使市境西北部发生褶皱隆起,形成一个大型复背斜及其它地区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和北北东向褶皱与断层。地质历史上滁州市岩浆活动过程很弱,仅燕山运动早期形成琅琊山、皇道山两个岩体。
滁州市岩浆岩(火成岩)很少,仅有琅琊山与皇道山两个岩体,均为燕山早期地壳运动(晚侏罗世)侵入形成。
琅琊山岩体位于市区西南大丰山。出露面积约1.2平方千米,外形似马蹄,为灰、灰白色闪长玢岩。同位素年龄1.4亿年。围岩蚀变有大理石岩化、矽长岩化。岩体富含铜元素,故有矽长岩型铜矿。
皇道山岩体在市东北隅与来安县交界处,出面积约8.5平方千米,为一北东向的椭圆型,灰白、微红色石英闪长玢岩。同位素年龄1.455亿年。岩体附近有铜矿。燕山早期侵人岩尚有:瓦屋薛岩体,分布章广孟洼~瓦屋薛一带,为二长花岗岩,铜矿化;郭营岩体,分布张浦营北缘,为花岗闪长岩。
滁州市地质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张八岭隆起的北段,中元古代的皖南期地壳运动使本区西北古老的变质岩系褶皱成一个大型复背斜。中生代燕山期地壳运动使区内古生代地层产生一系列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为主的褶皱和断层。
地形地貌
滁州市地貌呈多样性,但以丘陵及岗地为主,平原区所占比例较小。其中,山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22.6%;丘陵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66.1%。
市境丘陵区主要包括全椒县孤山、南谯区南将军山和北将军山、定远县岱山、明光市杏山至来安县半塔的大片高低丘相连的弧形带状丘陵区和凤阳山、老嘉山两片丘陵,海拔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上,最高峰为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米。岗地(又称台地或阶地)区主要是定远县西北的将军山四周,凤阳县西南部、明光市西北部等地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或波状起伏地带,以及天长市西南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接壤的台地。平原区主要分布在滁河、淮河等河流沿岸和高邮湖、女山湖等湖泊的滨湖区。
水文水利
江淮分水岭横贯滁州市域东西,分属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分为淮河、高邮湖、滁河三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积为9052平方千米,占市域面积的66.9%;长江流域面积4471平方千米,占市域面积的33.1%。市域内河流众多,河流主要有淮河、滁河、池河、清流河等大小河流数十条,其中淮河、滁河为过境河流,境内淮河长108千米、滁河长118千米。湖泊有高邮湖、女山湖、花园湖等7座湖泊,总面积1108.9平方千米。由于地质构造等原因,市境内地下水资源匮乏,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平原圩区(湖泊)。
2022年,全市大中小型水库、塘坝年末蓄水量5.713亿立方米,较年初蓄水量14.36亿立方米减少8.651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0.7790亿立方米,较年初蓄水量2.179亿立方米减少1.400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305亿立方米,较年初蓄水量5.446亿立方米减少3.141亿立方米。
截至2024年3月,滁州市已有水库1246座,其中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14座。水库蓄水能力28.6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3.97亿立方米;建成当家塘坝6.8万处,蓄水能力10亿立方米。
沙河集水库
水库兴建于1958年,集水面积300平方千米,总库容1.97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城市供水、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库,水库设计防洪标准为500年一遇,相应设计洪水位42.39米;校核防洪标准为10000年一遇,相应校核洪水位为43.62米;正常蓄水位为40.50米,死水位为31.60米。水库枢纽由主坝、副坝、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以及三座涵洞组成。
黄栗树水库
水库建于1958年,1965年基本建成后经四期施工,逐年完善并经2019年全面除险加固后达到现状规模。大坝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62平方千米,总库容2.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07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0万亩,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供水、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库。黄栗树水库横跨全椒县、滁州市三个镇,水面长达18千米。
土壤
滁州市土壤分为淋溶、初育、半水成、人为等4个土纲和水稻土、黄棕壤、潮土、灰质土、粗骨土、紫色土、砂姜黑土、黑色石灰土等8个土类,20个亚种、65个土属、118个土种。分布划分五大区域。丘陵区土壤上、中部多为石质土、粗骨土、紫色土和黑碎石土,下部为棕色石灰土、鸡肝土和黄棕壤。丘间谷地多为粘盘黄棕壤、马肝土、黄白土等。岗地区上部为白土和澄板土,中部为黄白土和渗马肝土。冲田多为瘦马肝土。沿淮平原区主要是黄潮土、潮马肝土和小面积的水稻土。南部圩区圩心为高位青泥骨土,高处为中位青泥骨土和泥骨土。西部浅洼平原区是砂姜黑土集中分布区。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圩区和岗地以下的冲田、旁田,多数由河流、湖泊沉积物和黄棕壤经人为长期水耕熟化而成。全市潴育型水稻土面积最大、土质最好。市境各区、县(市)均有分布。
黄棕壤主要分布在台地、波状起伏地以及短丘下部,上接残积、坡积物形成的土壤,下部与河湖沉积母质相接,地势越高土层越薄,低处土层较厚,质地粘重,心土层呈棱块状或块状结构。市境各区、县(市)均有分布。
潮土由河流积成物发育而成,分布于全椒、来安、南谯、明光、定远、凤阳等区县(市)沿河防地上,受地下水影响大,遇旱机会少,质地砂粘适中。
紫色土主要分布在明光市桥头、古沛等地,多由紫色砂岩、页岩风化的残积、坡积物发育而成,土层薄,粘粒少,不能保水保肥,作物易受旱。地势低缓处土层较厚,质地砂粘适中,受早轻,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等作物。
石灰(岩)土主要分布在定远、凤阳、明光、全椒、南谯等区、县(市)的石灰岩丘陵地,因发育在碳酸盐基岩上,土体石灰反应强,以未开垦土壤为主。
粗骨土多分布在易受侵蚀的丘岗上中部,细土被水冲蚀,表层留下粗砾和粗砂,砂石含量超过一半以上,基本不生长农作物。
砂姜黑土主要分布于定远县北部与凤阳县南部,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一般30~50厘米处有腐泥状黑土层,70~90厘米以下有砂姜层。
自然灾害
滁州市在季风环流异常时,常发生低温阴雨、暴雨洪涝、干旱、雷雨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
2014年4月19日4时至9时,滁州市部分地区遭受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袭击,风力7~9级,短时风力达10级,导致正值灌浆期的小麦受灾减产。截至4月21日9时统计,滁州市定远县、凤阳县4.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7.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00余万元。
2016年6月至7月,滁州市遭遇连续强降雨天气。据民政部门统计,6月18日至7月10日9点,全市受灾人口19.8万人;转移人口1274人;农作物受灾32625公顷;倒塌房屋47户117间,严重损坏房屋41户93间,一般损坏房屋48户121间;直接经济损失9280.4万元。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滁州全市多年平均面降水量为966.4毫米,降水量空间分布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受季风影响明显。据实测水文资料计算,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约200毫米,地表水资源量27亿立方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丰水与枯水年份径流量相差10~100倍。全市可资利用的外来水源,南部地区可通过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将长江水提引入滁河,供给南谯区、全椒县、来安县沿滁河北岸地带农业用水,以及部分工业和人民生活用水。北部地区紧靠淮河,在沿河设站提引淮河水。
2022年,全市水资源总量21.5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536.6立方米,径流系数为0.196,产水模数为16.0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地表水资源量19.88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7.90亿立方米、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11.98亿立方米(其中入江水道水系地表水资源量2.3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440亿立方米。其中,境内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量2.994亿立方米;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4.446亿立方米(其中入江水道水系地下水资源量1.198亿立方米)。平原圩区(湖泊)地下水资源量0.9557亿立方米;丘陵区地下水资源量4.735亿立方米;山区地下水资源量1.750亿立方米。
2022年,全市引用长江、淮河水量分别为:1.7015亿立方米、1.0732亿立方米。全市供水量为25.10亿立方米,耗水量16.23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69.5立方米,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624立方米,农田综合亩均用水量333.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7.8立方米。2023年,全市用水总量为22.65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滁州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耕地67.01万公顷(1005.19万亩)。其中,水田45.57万公顷(683.54万亩),占68.00%;水浇地0.24万公顷(3.67万亩),占0.37%;旱地21.20万公顷(317.98万亩),占31.63%。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等县(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市耕地的59.15%。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天长市等县(市)水田面积较大,占全市水田的71.10%。定远县、凤阳县、琅琊区等县(区)水浇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水浇地的50.98%。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等县(市)旱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旱地的82.17%。
种植园用地1.35万公顷(20.23万亩)。其中,果园0.78万公顷(11.75万亩),占58.08%;茶园0.11万公顷(1.57万亩),占7.75%;其他园地0.46万公顷(6.91万亩),占34.17%。园地主要分布在全椒县、定远县、天长市等县(市),占全市园地的60.61%。
林地23.11万公顷(346.72万亩)。其中,乔木林地16.73万公顷(250.98万亩),占72.39%;竹林地0.13万公顷(1.95万亩),占0.56%;灌木林地0.26万公顷(3.88万亩),占1.12%;其他林地5.99万公顷(89.91万亩),占25.93%。凤阳县、全椒县、明光市、南谯区等县(市)区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林地的73.81%。
草地0.73万公顷(10.95万亩)。其中,人工牧草地0.01万公顷(0.17万亩),占1.54%;其他草地0.72万公顷(10.78万亩),占98.46%。草地主要分布在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等县(市),占全市草地的84.46%。
湿地0.13万公顷(1.90万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其中,内陆滩涂0.12万公顷(1.69万亩),占88.66%,沼泽地0.01万公顷(0.21万亩)占11.34%。本次调查全市没有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等5种地类。湿地主要分布在来安县、凤阳县、明光市等县(市),占全市湿地的64.43%。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38万公顷(245.70万亩)。其中,城市用地1.33万公顷(19.94万亩),占8.12%;建制镇用地3.02万公顷(45.26万亩),占18.42%;村庄用地11.22万公顷(168.36万亩),占68.52%;采矿用地0.40万公顷(6.06万亩),占2.47%;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0.41万公顷(6.08万亩),占2.47%。
交通运输用地3.42万公顷(51.27万亩)。其中,铁路用地0.14万公顷(2.07万亩),占4.03%;公路用地1.18万公顷(17.68万亩),占34.48%;农村道路2.09万公顷(31.36万亩),占61.16%;港口码头用地、轨道交通用地和管道运输用地0.01万公顷(0.16万亩),占0.33%。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1.50万公顷(322.54万亩)。其中,河流水面1.59万公顷(23.90万亩),占7.41%;湖泊水面2.99万公顷(44.89万亩),占13.92%;水库水面3.75万公顷(56.25万亩),占17.44%;坑塘水面9.68万公顷(145.19万亩),占45.01%;沟渠2.85万公顷(42.71万亩),占13.24%;水工建筑用地0.64万公顷(9.60万亩),占2.98%。定远县、天长市、明光市等县(市)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市水域的57.67%。
矿产资源
滁州市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矿种39种,矿床及矿点134处,其中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8处,小型矿床及矿点114处。主要矿种有黑色金属的铁、钛、锰、钒;有色金属的铜、钼;贵金属的金;燃料矿产石油;冶金辅助原料的耐火粘土、白云岩、硅石、石灰岩,铸型用砂;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的岩盐、钙芒硝、重晶石、钾长石、硼镁矿;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石膏、瓷石、黄沙、浮石、铸石、凹凸棒石、玻璃石英岩、天然油石、玉石、方解石、彩石及药物矿石麦饭石和矿泉水等。其中硅石、玻璃石英岩、天然油石,凹凸棒石、铸石、岩盐、钙芒硝、石膏、石油等储量,不仅在安徽省居于首位或是唯一的矿产,部分在华东、甚至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滁州市的优势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
滁州市树种资源丰富,乔灌木414种,包括变种35种,隶属83科187属,竹类有两属17种,占安徽省木本植物科总数的74.1%、属总数的59.6%、种总数的31.4%。其中琅琊山周围20千米范围(内)有树种270多种,草本植物六七百种。古树名木98株。滁州市属国家级珍稀树种名录的有银杏、刺楸、杜仲、鹅掌楸、醉翁榆、琅琊榆、厚朴、榉树等。全市属省级珍稀树种名录的有金钱松、天竺桂、凹叶厚朴、青檀等。
滁州全市兽类12种,分别为草兔、鼠类、狼、獐、黄鼬、狐狸、野猫、小灵猫、刺猬、猪獾、河麂、蝙蝠等,占全省兽类总数的31.3%。其中獐分布于皇甫山琅琊山等地。全市有两栖、爬行类两栖动物9种,主要种类有中华大蟾蜍无斑雨蛙泽蛙黑斑蛙日本林蛙、小弧斑蛙、北方狭口蛙虎纹蛙(黄狗)、青蛙(金铖蛙)。爬行类动物11种,有乌龟、鳖、无蹼壁虎、北草蜥、虎斑游蛇、水赤鲢蛇、红点锦蛇、黑眉锦蛇、王锦蛇、乌梢蛇和蝮蛇等。
鸟类15目41科166种,其中留鸟46种、夏候鸟54种、冬候鸟31种、旅鸟29种、尚有6种未知。区系组成划为东洋界。鸟类中,鹭鸟系本地珍禽,有池鹭、夜鹭、小白鹭、中白鹭、牛背鹭、大白鹭和苍鹭等7种。
蝶类,有蝴蝶、凤蝶、绢蝶等。其中,中华虎凤蝶是国内特有的珍稀蝶类,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白肩雕、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鸳鸯、灰鹤、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燕隼、大绯胸鹦鹉、小鸦鹃、短耳鸮、长耳鸮、红角鸮、雕、斑头鸺、鹰鸮、蓝翅八色鸫、白鹇、白冠长尾雉、小灵猫(香狸)、河麂(羊獐)、虎纹蛙(黄狗)等。
截至2024年5月,滁州市共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16个,总面积达527.54万公顷。
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
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于1992年7月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位于滁州市郊38千米处,距离省会合肥市约120千米。林场总面积13.4万亩,公园面积53273亩,公园内的植被以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是安徽省皖东地区保存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景观,素有皖东“西双版纳”之美誉。
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
琅琊山风景区景色宜人,四季分明,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被列为全国10个重点森林公园之一。此外,琅琊溪、玻璃沼,让泉、濯缨泉等山泉和归云洞、雪鸿洞、桃源洞、重熙洞等山洞共同组成了“九洞十八泉”的自然胜景,形成了琅琊山清幽而淡雅、蔚然而深秀的自然景观特色。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5月,滁州市下辖2个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即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琅琊区和南谯区。滁州市人民政府驻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滁州市男性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为51.48%,女性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48.52%,性别比为106.08。滁州市0-14岁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6.26%,15-59岁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9.85%;60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9.8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5.97%。
2022年,滁州市出生率为6.64‰,死亡率为8.02‰,自然增长率为-1.38‰。
截至2023年末,滁州市常住人口405.5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5%,比上年提高0.73个百分点。
参考资料:
民族
滁州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聚居地区,截至2018年12月,滁州市以汉族为主,其中有46个少数民族成分,人口近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不等,回族人口最多,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5%;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中又以定远县居多,达21568人,占全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4%;凤阳、全椒、明光、南谯、天长、琅琊、来安少数民族人口依次次之。
全市有1个民族乡,19个民族村,160个民族村组,1个民族社区居委会,2所民族中学,12所民族小学,12所幼儿园。其中定远县二龙回族乡为滁州市唯一的民族乡,也是全省成立最早、回族人口聚居地最多的一个民族乡,回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76%以上。
语言
滁州市辖区内的方言大致可以分为西部“山区片”、东北部“丘陵片”、南部“圩区片”等三个方言片。从三个方言片的语音特点看,“山区片”方言和“圩区片”方言属于江淮官话,东北“丘陵片”方言属于中原官话。
宗教信仰
滁州市主要信奉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截至2020年1月,全市基督教堂510所,信徒14万多人。
经济
综述
滁州市是长三角地区中心区城市之一,是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重要成员,是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和全省化工、汽车、风电基地。市内拥有优质稻麦、道地药材、特色杂粮、林茶蔬、健康畜牧水产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南谯滁菊、天长龙岗芡实成功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3年,滁州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782.0亿元,位居安徽省第三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5.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862.5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624.4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8:49.2:43.0,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3325元,比上年增长5.6%。
第一产业
滁州是农业大市,围绕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初步建设凤阳小岗、天长、全椒、定远、南谯功能农业等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市内粮食生产以天长、来安、全椒等地优质水稻和定远、凤阳、明光等地专用小麦生产以及玉米、山芋、豆类等特色杂粮为主,拥有滁菊、天长芡实、全椒碧根果、明光艾草、定远食用菌、南谯茶叶、近郊地区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和生猪、鸡肉等畜牧生产基地。
2023年,滁州市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531.6亿元,同比增长4.2%。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1.5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3.0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7.9%;蔬菜播种面积3.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2%。
全年粮食总产量477.14万吨,比上年增产2.4%。其中,夏粮186.51万吨,比上年增产2.1%;秋粮290.63万吨,比上年增产2.6%。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其中,全年棉花产量28.4吨,比上年减产70.2%;蔬菜产量113.2万吨,比上年增产3.4%;水果产量27.8万吨,比上年增产1.5%;油料产量15.0万吨,比上年增长17.0%。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58.0万吨,同比增加4.8%。其中,肉类产量42.5万吨,比上年增长4.2%;禽蛋产量14.6万吨,比上年增长6.7%;牛奶产量8814吨,比上年增长3.1%。水产品产量40.1万吨,比上年增长3.6%。
第二产业
滁州市内拥有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六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应急医疗物资(生物医疗)等新兴产业。
2023年,滁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高于安徽省1.5个百分点,居安徽省第3位。从企业数看,全年新增规上企业(含年度入库)424户,总数达2566户,居安徽省第2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37个大类行业中,2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家具制造业增长38.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8.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0.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7.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原盐145.5万吨,增长13.6%;农用化肥19.6万吨,增长18.0%;家用洗衣机313.4万台,增长20%;冰箱554.9万台,增长2.7%。
全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496.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13.5亿元。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851户,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45.7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11.3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504.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04.5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滁州市第三产业以租赁和商务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技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产业,建设有城南新区市级商业中心和明湖新区、琅琊新区等若干片区级商业中心。
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5%。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4.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0.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8%。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增长32.6%;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增长6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下降15.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7.4%;教育投资增长23.4%;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下降18.3%。
2023年,全市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0.0%。房屋施工面积下降19.4%,其中新开工面积下降66.9%,房屋竣工面积下降7.9%。2023年,全市省重点项目新开工424个,竣工274个;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共计1107个。
2023年,滁州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4.4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9%。分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47.9亿元,同比增长8.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6.5亿元,同比增长9.6%。分构成看,商品零售额1472.0亿元,增长8.6%;餐饮收入222.4亿元,增长10.7%。
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分类完成情况看,吃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3%;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0%;用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0%,其中,日用品类增长16.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6.8%,中西药品类增长0.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2.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9.7%,汽车类增长1.5%。
2023年,滁州市全年进出口409.4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出口总额345.9亿元,增长8.7%,进口总额63.5亿元,下降11.0%。从进出口经营主体看,内资生产企业完成进出口334.6亿元,增长11.3%;外商投资企业完成进出口74.8亿元,下降15.9%。
2023年,全市货物运输周转量421.2亿吨千米。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56.3亿吨千米;水运货物运输周转量64.9亿吨千米。全年旅客周转量6.8亿人千米。
2023年,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1.4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邮政寄递服务业务收入为1.5亿元,同比下降0.7%。邮政行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4.8亿元,同比增长18.5%。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为11147万件,同比增长2.3%,其中快递包裹6523万件,同比增长5.0%。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9871万件,同比增长23.3%。全年电信业务总量40.6亿元。年末,全市拥有电话447.6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411.6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数193.9万户。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88.7万户,其中1000M速率以上用户数44.1万户。
2023年末,滁州市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83.1亿元,比年初增加531.3亿元,增长13.1%。其中,境内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007.7亿元,比年初增加86.6亿元;境内住户存款余额2966.9亿元,比年初增加438.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754.9亿元,比年初增加727.2亿元,增长18.1%。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余额1328.2亿元,比年初增加193.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011.0亿元,比年初增加411.3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末,滁州市各级各类学校(不含高等教育)共有1142所,在校生60.24万人,教职工5.01万人,专任教师4.03万人。其中幼儿园667所,在园幼儿数11.63万人,教职工1.5万人,专任教师0.82万人;小学212所,在校生25.72万人,教职工1.27万人,专任教师1.46万人;普通中学246所,在校生18.72万人,教职工2.01万人,专任教师1.5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1所,在校生4.09万人,教职工0.22万人,专任教师0.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871人,教职工185人,专任教师162人。
2023年,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8.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0.7%,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99.3%,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
医疗事业
202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05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3个,疾病控制中心9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全市卫生机构实有床位27935张,比上年下降2%,其中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26603张,比上年减少512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3.9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2.63万人,执业医生9094人,注册护士13186人。
医院成立于1949年,2015年8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与原市二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醉翁西路369号。截至2024年8月,医院是皖东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滁州市区域医疗中心、安徽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皖南医学院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
医院位于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会峰东路788号,是中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国重点地市级中医院、国家第三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重点特色医院建设单位、中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安徽省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基地、安徽省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同时也是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及省内唯一一所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科技事业
2022年,滁州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80.37亿元,同比增长18.7%,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2.23%。2023年,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53家,比上年增加308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孵化器8家,省级众创空间18家,市级众创空间6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及以上高新区2个。全年获省级科技成果登记3719项、新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6项。
文化事业
2022年,滁州市有图书机构11间、文化馆9间,乡镇文化站112座,艺术表演团体1个,广播电台电视台7座,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2023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97.45万册,电子图书377.23万册。全市广播电视台7个。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广播全年播放时间4.17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2.20万小时;电视全年播放时间5.35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0.78万小时。
体育事业
2023年,滁州市组织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654场次,参与人数49.5万人次。新增体育场地2051个、面积131.9万平方米。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7496个、面积1178.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91平方米。新成立体育社会组织12个,共有体育社会组织290个。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1075个,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3334人,其中国家级33人,一级2205人,二级1237人,三级9859人。
2024年8月14日至25日,第十届世界青年(U18)女子手球锦标赛在滁州国际手球馆举行,是世界青年(U18)女子手球锦标赛首次在中国举办。在为期12天的比赛时间里,32支国家和地区代表队,约800名运动员、教练员汇集于此。在经过116场激烈对决之后,冠军由西班牙队夺得。
环保事业
2023年末,滁州市共有污水处理厂12座。城市污水处理率98.27%。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和监察大(支)队18个。滁州市2023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属于良好水平,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的天数为87天,符合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03天,一、二级标准的天数总计为290天,占比79.5%。全年轻度污染69天,中度污染5天,重度污染1天,污染天数占比20.5%。在2023年度安徽省全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滁州市空气质量位列全省第6名。
2024年5月7日,滁州市全椒县某公司火灾造成化学品外泄而未全部处置,致5月11日降雨后,含有化学品残留废水流入襄河、滁河,造成滁河内大量鱼虾死亡,以及周边养殖的小龙虾大量死亡,水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全面影响。滁州市全椒县对水污染治理长期存在重视程度及管理缺失的问题,长期对水污染治理、河道管理工作懈怠。
社会保障
2023年末,滁州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7.57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1.76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3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2.4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42.5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54.41万人。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2.4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35.6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6.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4%。
2023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158个,床位18616张。农村特困供养人数2.09万人,比上年下降2.9%。年末,城镇社区各种养老服务设施342个。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305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222个。
2023年,全市全年福利彩票销售总额达4.81亿元。
交通
综述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以北,东南连接“长三角”,自古就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市域襟江带淮,南望长江,北流淮河,既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又是长三角企业进军中西部的前沿阵地。全境坐拥11条高速公路、5条铁路、6个铁路站、4个航空港、5个码头。
公路
滁州境内合徐、宁连、宁洛、合宁、徐明、滁淮、滁马等高速穿境而过。104、205等5条国道和诸多省道在市境纵横交错。从滁宁快速通道、合宁和宁洛高速、104国道等均可直达南京城区。
截至2024年9月,滁州拥有公路总里程20766千米,位居全省第五。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67千米,位居全省第一;一级公路通车里程576千米,位居全省第五;二级及以上公路通车总里程3065千米,位居全省第二。公路密度150千米/百平方千米,居全省前列。一个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经络,农村公路为基础,连接铁路,沟通水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已经形成。
铁路
滁州交通便捷,京沪高铁、京沪铁路、沪汉蓉铁路穿境而过。境内有滁州北站、滁州站、定远站、全椒站、明光站和凤阳站等铁路营运站。截至2020年末,滁州市铁路运营总里程达385千米,完成明光火车站改扩建、水蚌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截至2024年,沪汉蓉高铁设有滁州全椒站,向西可达合肥、武汉、成都等城市。开工建设的铁路有滁宁城际、合新高铁、宁淮铁路。
滁州站
滁州站于2009年9月开工建设,2011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洪武西路198号,是京沪高速铁路在长江北岸所设的第一个高铁站,站房规模为3999平方米。
2024年8月12日,滁州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网站发布《北沿江高铁滁州站站城一体融合发展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众参与公示》。该公示指出,北沿江高铁滁州站站城一体融合发展项目位于京沪高铁滁州站周边,总占地面积约885亩,总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高铁滁州站将成为滁州最重要的门户窗口和会客厅,同时滁州将成为长三角西联成渝、北接京津冀的高铁枢纽城市。
航空
2022年12月26日,明光通用机场正式开工建设。机场位于明光市苏巷镇吉庄村,项目占地490.54亩,总建筑面积9210平方米,新建A1类通用机场,飞行区技术等级指标为2B,新建一条长1200米、宽30米跑道,配套建设停机坪以及必要的通信、供电、供水、供油和综合办公生活用房等附属设施。至2024年7月,滁州明光通用机场继飞行区跑道道面工程完结,停机坪及联络道道面混凝土也已完成浇筑。机场飞行区道面工程基本完成施工,进入养护阶段。
水运
截至2024年,滁州周边分布有5个主要水路港口,分别为滁州汊河港、滁州凤阳港、南京新生圩港、南京龙潭港和南京长江七坝港,通过这些港口可通江达海。七坝港丰水期和龙潭港可走万吨以上货轮,实现江海联运。境内共有航道12条,分别为:滁河(大王闸—向阳河口)122千米、襄河(大马—三汊河)37千米、清流河(滁州—汊河集)41千米、来安河(来安—陈沟)33千米、向阳河(八里—向阳河口)11千米、雷官河(雷官—王家窑)8千米、淮河凤阳段(沫河口—花园湖闸)45千米、淮河明光段(浮山—红山头)42千米、池河(池河镇—红山头)127千米、窑河(炉桥—新城口)28千米、白塔河(汊涧—皖标1号)55千米、铜龙河(铜城—皖标4号)39千米、秦栏河(秦栏—皖标4号)29千米。航道总里程601千米(包括界河航道里程),其中二级航道87千米,五级航道52千米,六级航道414千米,七级航道48千米,居安徽省5位。辖区内有六级通航船闸2座(襄河口船闸、女山湖船闸),四级通航船闸1座(汊河集船闸),航标104座。
2023年1-11月,全市水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831万吨、货物周转量59.12亿吨千米,完成港口吞吐量1774.1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56940标箱。
滁州汊河港
滁州(汊河)港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汊河经济开发区滁河左岸,2018年2月正式投入运营,是安徽省重要港口之一,有滁城、天长、来安、全椒、凤阳、明光、定远等7个港区,其中定远港区不通航。港区内航道总里程为601千米,总通航里程为499千米,其中三级航道87千米,五级航道52千米,六级航道352千米,七级航道8千米。港口使用水陆域总面积124.5万平方米其中陆域面积79.6万平方米,水域面积44.9万平方米。全港拥有生产用泊位88个,使用岸线长度6138米,设计年综合通过能力4073万吨,有吊机63台,最大起吊能力25吨。港口与南京市江北新区仅一河之隔,是滁州向东和南京同城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港口。港口主要腹地可辐射来安汊河新区、中新苏滁高新区、滁州经开区、南京江北新区等地。
公共交通
截至2024年,滁州市共有旅游客运企业14家,车辆466台;班线客运企业10家,客运线路141条,车辆421台,二级及以上客运站7个,已全部实现电子客票功能;公交企业12家,运营线路352条(城市公交线路122条,城乡公交线路230条),车辆2114台,其中新能源比例达94.5%;全市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交比例达96.4%,开通农村客货邮合作线路31条,投入代运邮件快件客车108辆,2023年累计代运邮件20余万件。
全市共有巡游出租车3145台(纯电动110台,双燃料3035台),其中市直1257台;全市共有网约车1711台,主要集中在市直,其中燃油车710台、燃气车33台、纯电动906台、混合动力15台、双燃料47台。
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于2023年6月28日开通运营,运行区间为滁州高铁站至汊河站,沿途经过11个站点,线路全长44.83km。每日6点半至21点半,15分钟发一班次,单程时长40分钟左右,全程票价8元,全车采用横排座椅加纵排座椅,增加客室站立空间,车辆运营平均时速约为66千米/时,日均客流量在1万人次左右。
截至2024年,轨道交通一号线(在建):连接京沪高铁滁州站、城南新区、市经开区、苏滁高新区、汊河新区至南京北站,线路全长55.35km,设17个车站。宁滁城际滁州段于2023年6月28日正式通车。二号线(规划):连接琅琊新区、老城区、滁州站、全椒站,全长38.0km,设车站24座。三号线(规划):连接来安、苏滁高新区、滁州北站,线路全长27.48km,设车站15座。四号线(规划):连接滁州站、乌衣镇至南京北站,全长41.18km,全线设车站8座(滁州境内5座)。
人文
综述
滁州是文化厚重的历史名城。滁州古为吴头楚尾,六朝时为京畿之地,自古就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和“形兼吴楚、气越淮扬”之誉,吴风楚韵,人杰地灵。滁州市地理区域和气象物候属于南北过渡地带,千百年间中原人口不断向南方迁徙流动,明清时期官府又从山西、江南等地移民于滁境。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南北习俗相互融合、演变,逐渐形成滁州人共同的风俗习惯,代代传承相袭。其文化特点是融南北风俗于一体,形式多样而内涵丰富,呈现淳朴、爽朗、随和、刚柔相济的地域特质。
饮食
滁州市饮食受皖江风味影响,以原味鲜美农家菜为主,再加上滁州又连接南京、扬州,饮食很明显体现出了淮扬菜色香味俱全、较清淡的特点,且刀工精细,兼用“炖”等烹调方法。滁州饮食受皖江风味的影响,以原味鲜美略带咸为主,多使用“炸”等烹调技法。同时,滁州菜注重刀工,口感酥脆,咸则咸香可口,甜则鲜醇不腻,菜肴讲究根据菜品原味而烹调。
习俗
艺术
地区象征
2012年10月,滁州市开展了“市树、市花”评选活动,经市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研究,拟同意将琅琊榆、滁菊确定为滁州市“市树”、“市花”。经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确定琅琊榆为“市树”,滁菊为“市花”。
琅琊榆是落叶乔木,树干通直、树形高大,绿荫较浓,叶阔倒卵形至椭圆形,上面粗糙,背面密被白色绢毛,花早春先叶开放,翅果倒卵状椭圆形,是琅琊山的特有树种,象征着滁州人民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滁菊是菊目,菊科的植物,是菊花中花瓣最为紧密的一种。滁菊金心玉瓣,花容大气妍美,寓意富贵吉祥,在滁州普遍种植,也是滁州独有的一个品种。
其他文化
小岗村旧址
小岗村“大包干”发源地旧址——当年农家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真实见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断艰辛探索,创造幸福的过程。当年农家是上世纪70年代典型的农家居所,由前后两进房屋及后期复原的附属建筑共同构成。前排为土坯茅草房,建于1973年,长13.7米,深6米,正面开有双扇门,墙面开有几十平方分米的小窗洞,草房背面为单扇门,屋顶用本地所产茅草覆盖,墙为泥土拌和稻草砌垒而成。后排砖瓦房建于1985年,是“大包干”推广后,富裕起来的农民盖起来的新房。该砖瓦房长11.07米,深7.75米,为3间瓦房带走廊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典型的砖瓦民居建筑。
滁州无梁殿
滁州无梁殿,正名称“玉皇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56平方米。该殿是供奉玉皇大帝的道教建筑遗存,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后屡有修葺,现存无梁殿建筑明代早期重建,廊面阔五间,殿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是琅琊山现存最古老的建筑。院内还保留大量石构件等附属文物。该殿全用砖石砌成,殿内有砖柱14根,无一根木梁,门额有砖刻浮雕的龙、凤、狮等图案,殿式极古,建筑内部结构是类似西方教堂的拱券结构,堪称一绝。
半塔保卫战旧址
半塔保卫战旧址位于来安县半塔镇西北塔山上。半塔镇地处苏皖两省盱眙、嘉山、来安、六合、天长五县交界处,东南是滁(县)天(长)公路,于盱眙去六合、南京的道路交叉成十字路口,交通方便。
1954年纪念塔落成,塔正面为陈毅手书“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题词。塔顶屹立着身背斗笠、大刀、持抢远眺的新四军战士雕像,塔前立着张云逸撰文的《半塔烈士纪念碑记》。位于纪念塔西侧的半塔保卫战旧址纪念馆建于1982年,院内立有一组军民并肩夺取“半塔保卫战”胜利的雕像。纪念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分前厅和展厅两部分。展厅分为三室,陈列着反映从日军入侵、皖东沦陷,到新四军东进皖东,建立津浦路东抗日政权,加强路东根据地建设,取得抗战胜利的有关历史资料、图片、文物等200余件。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早期演唱的曲目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凤阳花鼓的鼓、鼓条乃至击鼓方法都在不断变革。2006年,被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谯民歌
南谯民歌曲调欢快、抒情、风趣,歌唱劳动生产、爱情生活。民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体现民风民情,生活气息浓厚,许多民歌的名称来自小动物,如:《小猫调》《慢赶牛》《过山鸟》等。民歌也反映民风民俗,体现民众善良、多情、淳朴的思想情感,如:《邀郎调》《姐在园里挤酸菜》《十把剪刀》等。民歌演唱有多种形式,如独唱、对唱、合唱等。2022年,南谯民歌被确定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凤阳唢呐
凤阳境内的唢呐吹奏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20世纪70年代开始,民间艺人安广珍、禅修等老艺人纷纷带徒授艺,培养了大批人才。1979年至1999年的二十年内,凤阳县文化部门举办十多次以唢呐为主的民间吹打乐比赛。凤阳唢呐的传承载体主要是吹打乐班子,传承形式是老艺人带徒授艺。老艺人所收的徒弟有的是自家子孙,也有些是喜欢民间器乐的青少年,没有正规曲谱,全靠口授手教示范。徒弟艺技成熟后可自行组班收徒,代代传承下去。2022年,南谯民歌被确定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风景名胜
综述
滁州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截至2024年4月,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46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为琅琊山景区;4A级旅游景区7个;3A以及2A级旅游景区38个。
2023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669.4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3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6%、87.1%。其中国内游客3668.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6.5亿元;入境游客0.9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0.2亿元。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1家、旅行社87家、旅行社分社33个、旅行社服务网点187个。
重要景点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7 22:05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