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油杉
松科油杉属植物
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正名:云南油杉,科属:松科(Pinaceae)油杉属(Keteleeria)又名蓑衣龙树,别 名:杉松、云南杉松(《中国树木学》)、松壳络树、杉松(云南),古老的残遗树种。是云南高原的乡土树种,也是南方高原用材树种和绿化树种,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40米,胸径可达l米;树皮粗糙,暗灰褐色,不规则深纵裂,成块状脱落;枝条较粗,开展;一年生枝干后呈粉红色或淡褐红色,通常有毛, 二、三年生枝无毛,呈灰褐色,黄褐色或褐色,枝皮裂成薄片。叶条形,在侧枝上排列成两列,长2-6.5厘米,宽2-3(3.5)毫米,先端通常有微凸起的钝尖头(幼树或萌生枝之叶有微急尖的刺状长尖头),基部楔形,渐窄成短叶柄,上面光绿色,中脉两侧通常每边有2-10条气孔线,稀无气孔线,下面沿中脉两侧每边有14-19条气孔线;横切面上面中部有二至三层皮下层细胞,两侧至下面两侧边缘及下面中部有一层皮下层细胞,两端角部二至三层。球果圆柱形,长9-20厘米,径4-6.5厘米;中部的种鳞卵状斜方形或斜方状卵形,长3-4厘米,宽2.5-3厘米,上部向外反曲,边缘有明显的细小缺齿,鳞背露出部分有毛或几无毛;苞鳞中部窄;下部逐渐增宽,上部近圆形,先端呈不明显的三裂,中裂明显,侧裂近圆形;种翅中下部较宽,上部渐窄。花期4-5月,种子10月成熟。
木质特征
宏观特征:木材黄褐色至浅红褐色,心边材区别不明显;有光泽;湿切面上微有酸臭气味,易消失;有光泽;无特殊滋味。生长轮甚明显,轮间晚材带色深,宽度不均匀,早材至晚材急变;轴向薄壁组织不见。木射线稀至中,甚细至略细,在放大镜下横切面上明显;在肉眼下径切面上有射线斑纹。树脂道多集中在晚材带,在肉眼下明显,色白,有时呈弦列;在纵切面上通常不易看见。
基本性质:纹理直,结构粗而不均匀;重量轻至中;硬度软至中;干缩小至中;强度低或中,冲击韧性中。耐腐性强;胶粘性能因含松脂而捎差;油眼可见。
生长环境
喜光树种。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能力较差。中心分布区年均温度11~18℃,年降水量780~1600毫米,相对湿度大于70%。对土壤要求较高,在腐植质含量低、土壤板结粘重、肥力低的地方生长不良。耐火烧。天然林木生长较慢。
分布范围
油杉属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均较松科其他各属为低,零星生于温暖湿润的丘陵、低山或中山下部。主要分布于新平、鹤庆、丽江、楚雄、景东、砚山、广南、寻甸、玉溪、曲径、漾濞、大理、邓川、大姚、禄丰、易门、双柏、文山、昆明、思茅、元江,产云南西北至中部及东部等地。
分布于云南中部及北部、贵州西部及西南部海拔1000-2800米,四川西南部安宁河流域及大渡河流域海拔700-2600米山地。云南油杉除形成小片纯林外,经常和高山栲、滇青冈、云南松或华山松混交。亦有人工林。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30公斤球果可出种子1公斤,每公斤种子约14500粒,发芽率约50%,条播每亩播种量25-30斤。2年生苗木高达30厘米以上即可定植。为云贵高原的造林树种。天然更新能力很强,林地多野生苗,可以利用;也可进行萌芽更新。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房屋建筑,优良家具,胶合板,桥梁,农具,地板,枕木,坑木。树皮浸汁,用作土法制纸填料。 1、木材可作建筑、家具等用材;
2、种子油供润滑、制皂用;
3、根皮煮水治漆疮,能散风热,活血解毒,治跌打损伤
4、云南油杉幼叶及根不可食用。五八年曾广泛有人采食,结果得肿病,发病率几达100%。
文献《云南野生食用植物》、《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药用价值
来 源:为裸子类植物药松科植物云南油杉的根皮。
功 效:解毒疗疮,化瘀疗伤。
主 治:用治皮肤疮疖痈肿,久不收口,跌打损伤、血瘀。
性味归经:辛,温。肺、肝、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9-15克,水煎服。外用:捣敷。
考 证:始载于《中国裸子植物志》。
保护现状
现状:渐危种。油杉分布于南方省区丘陵地带。滇油杉分布于云南部分地区,由于人为干扰,破坏严重,成片森林极少,多散生在阔叶林中。易危(VU)。已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
保护价值与措施
油杉特产中国,是古老的残遗树种,对研究中国南方植物区系有一定的价值。木材纹理直,有光泽,材质坚实,耐水湿,为造船及家具等的良材。可选作亚热带地区海拔500米以下沿海低山丘陵地的造林树种。现存的成片油杉林,多在寺庙附近和风景区,其他各地零散的油杉应尽快给予保护,对古树要挂牌保护,同时要积极采种育苗,推广人工造林。
参考资料
云南油杉.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2 11:3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