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节文(1891—1916),字奕敬,号离恨,福建省永春县人,中国近代民主
革命家。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潘节文回闽参加光复福建,获授四等勋章。1916年在反对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笔有锋芒铗有声
潘节文(1891—1916),字奕敬,号离恨,福建省永春县人,中国近代民主
革命家。祖父潘重、父亲潘结德均为永春州庠生,在家乡私塾执教。潘节文素有家学渊源,幼时即随父在私塾读书,读书过目成诵,龆龀即已能文。十三岁应州学童子试。永春是著名的白鹤拳之乡,潘节文从小也兼习武术,强健体魄。科举废除后,潘节文考取永春州中学堂,因家贫无力交学费而未入校。
1908年,福建陆军小学(原福建武备学堂)招生,系官费,潘节文和同邑余逢时、林庆荣由永春州中学堂监学宋渊源推荐,永春知州李树敏保送,进入该校学习。潘节文毕业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学习,1912年赴北京入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学习,毕业后见习于陆军第十师模范团。1914年升入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学习。保定军校位于河北保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潘节文的同期同学有
民国军界闻人
顾祝同、
刘峙等。潘节文有诗云“十年磨砚攻书苦,五夜披衣舞剑忙”、“十年戎马本书生,笔有锋芒铗有声”,都可以作为他从陆军小学一直到保定军校的近十年间亦武亦文学习生涯的写照。
潘节文自幼才思敏捷,应童子试即被誉为“神童”。潘节文在北京、保定时爱阅报,与都中名士以诗文相唱和,才名益著。在保定军校时译著有《战略详解》、《不良兵教育法》和《夜间训练法》等。讨袁期间,在香港设立闽省讨袁军事统筹部的宋渊源在与返闽参加讨袁斗争的保定军校三期生张贞、汤铭盘初次通信时,曾托为港商身份,署名“李宝先”,张贞、汤铭盘不解其为何人,潘节文见信后,马上猜到是宋渊源,因“李”、“宝”之上半部合成即为“宋”字,由此亦可见其颖悟之一斑。
潘节文为人极重义气。当时保定军校中疫疠流行,受传染已死四人。同乡的林庆荣也染疫垂危,潘节文不顾危险,特地请假为其护理三十昼夜,使其得以痊愈。同学们都替潘节文的安危感到担忧,阻止他去病房,他大声说道:“同乡同砚,病笃而不扶持之,人奚乐有友乎?即受传染,死亦甘心!”校中医官听说后也感佩潘节文的情义:“林之病愈,非余医药之功,乃潘君看护之力也。”
磨蝎河山身竟死
潘节文少年时目睹清廷腐败,内忧外患,曾做诗自勉:“壮不如人老奈何?当年烛武恨偏多。难将客况逢人道,话到几时转眼过。每饭毋忘邦国耻,寸阴莫把姓名磨。何时奋起凌云志,直出丰城射斗牛。”诗中即可见其忧国忧民、奋发图强的远大志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潘节文即从南京陆军第四中学中途辍学,赶回福建参加光复福州的战斗,福建督军
孙道仁颁给他四等勋章一枚。同年11月,孙道仁派宋渊源为闽南安抚使,潘节文任教练官,协助宋渊源安抚闽南一带,潘节文后任新军营营长。1912年2月,南北和议达成后,潘节文才辞职入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继续学业。
1916年春,潘节文从
保定军校毕业。当时
袁世凯复辟帝制,潘节文与保定军校同学林庆荣、北京陆军测绘学校毕业生陈彦侯先后自动回闽参加讨袁
护国战争,在厦门、泉州秘密活动。潘节文与
庄尊贤、庄文泉等革命党人在同安县灌口寨仔湖组织闽南讨逆军,潘节文负责军事训练。他待人诚恳,对革命热情,甚得同志器重。队伍经他生动的宣传和严格训练,革命气氛蓬勃高涨。同年三四月间,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反袁斗争均遭受挫折,林庆荣、陈彦侯认为大势已无可为,迭函劝潘节文暂时回家乡等待时机。潘节文认为福建讨袁斗争得到南洋华侨大力资助,已有数月准备,怎可无功而返?于是与庄尊贤共商,欲效黄花岗起义,拼命一试,决定在同安发难,举行武装起义,以扩大社会影响。5月30日
庄尊贤、潘节文率领闽南讨逆军二百多人,分为两队,向同安县城进军。临出发时,潘节文撰写安民告示,在队伍中进行动员讲演,历数
袁世凯卖国罪行和日本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的阴谋,并带领全军振臂高呼:“打倒卖国贼袁世凯!闽南护国军万岁!”全军情绪激昂。6月1日凌晨,闽南讨逆军从北门和小西门发起进攻,占领了同安县城。原拟在第二天即转移到边区,但
北洋军阀、福建护军使
李厚基星夜召集大军包围县城。战斗至6月2日中午,闽南讨逆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潘节文与
庄尊贤均在巷战中殉难。当时潘节文身受炮伤犹义薄云天,谓:“我辈为共和流血,死亦何憾!特恨不及见汝曹随
洪宪消灭耳!”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潘节文和庄尊贤等牺牲后,先埋葬于同安小西门的内校场。1927年蒋介石率领
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后,潘节文生前友人
张贞、
许卓然、陈仲赫等筹资四千多元,半数为烈士家属子女教养费用,其余为建筑纪念碑费用。时任中央陆军暂编第一师师长的张贞主持将潘节文、
庄尊贤等烈士骸骨迁到同安外校场重葬,陵墓为三层塔形,周边环护铁栏杆,故民间称为铁枝墓。1928年纪念碑落成,张贞、
方声涛、邱俊及各界人士在纪念碑前举行追悼大会。纪念碑上刻有铭文:“洪宪存则生不如死,共和立则死胜于生。呜呼!鲁连遗范,烈烈轰轰。”
为表其忠烈,同安县长邱俊又主持在城关中心修建钟楼一座,同安
辛亥革命元老陈延香募资,为永久性纪念建筑,于1930年落成。同安钟楼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结构,方形五层,通高二十三米,第三层正面墙上横镌楷书“庄潘二烈士纪念钟楼”,顶楼为四坡攒尖顶亭。1984年被列为同安县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维修时加砌楼外四周石埕及护栏。如今,同安钟楼仍是同安老城区的重要地标。
潘节文的永春同乡和同学余逢时在1915年春在福州因开展反袁活动被捕牺牲。宋渊源深为家乡的两位青年才俊均在反袁斗争牺牲而哀痛,宋渊源在回忆性文章《闽省参加革命经历纪要》中道:潘节文“与余(逢时)先后壮烈成仁,故讨袁时期,实继黄花岗后而为闽省人才之大损失。”
根据1935年4月13日永春县《崇道报》报道,当时的
国民政府永春县党部曾召集各界代表商议为潘节文、余逢时建筑纪念碑,并成立了筹委会,但此事后来未果。
修纂于
民国末年、1951年刊印的永春《桃源潘氏族谱》称赞潘节文:“文章气节,佼佼铮铮,见垂当时,留称没世,虽死犹生矣!”并收录了其生前挚友许学源写的赞词:“烈士不死,民国不生;民国不生,国人皆死。国人皆死,五族同归于尽,共和云乎哉!有烈士之死,吾侪可以不死;吾侪不死,烈士虽死,亦如未死。呜呼!谁云烈士果死?”
至今遗著楚骚比
潘节文工于诗词,遗作甚多,牺牲后由生前友人陈彦侯搜集整理,许学源编定,在烈士殉难的翌年1917年刊印,书名为《剑影庐遗稿》。该书由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蔡元培是受潘节文生前友人林我将之托而作。林我将称赞潘节文的文学成就“在剑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遗山(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之间”。蔡元培感叹潘节文“以一书生,预于七闽革命之役,中道蹉跌,不求苟活,赍志没地,长怀无已”。《剑影庐遗稿》扉页刊有潘节文烈士遗像,书中收录了烈士生前所作诗词二百一十一首,大多数为七言律诗。
潘节文诗词遗稿中有大量感愤时事之作。潘节文生活的年代,中国正遭受外强凌虐,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正如潘节文诗中所描绘的“世界竟成逐鹿场,战云暗淡月无光”,“时局茫茫尽不平,满天风雨作愁声”,“太息凭城多鬼蜮,忍看遍地是榛荆”,“骤起池中龙乍变,横行釜内蟹还肥”。潘节文忧国伤时,胸中块垒泻于诗酒:“舞剑狂歌徒斫地,闭门豪饮自倾壶”,“长将诗酒销幽恨”。他满腔热血,立志许国:“侠士相逢时说剑,国仇未灭夜横戈”,“豪气纵横天地窄”,“欲翻沧海斩蛟龙”。1913年6月,时任保定军校校长的蒋百里因愤于受当局多方掣肘,在全校师生面前开枪自杀,后抢救得愈,潘节文深受震动,写下《蒋校长殉职纪念录》:“俯仰乾坤一剑空,惟公铁血造英雄。时因掣肘难开校,事到伤心欲陨躬。侠气凌球高极北,军声撼亚障瀛东。千秋留得腥红史,唤醒同人爱国风。”1915年当袁世凯签下卖国求荣的二十一条的消息传来时,潘节文愤然写下《闻中日交涉解决书愤》:“城下修盟耻辱奇,报书一读一伤悲。诸公出处宁非误?国事如斯不可为。敢效李纲争割据,忍教武穆泣班师。凄惶按剑望东北,杀气缠寒五色旗。”最终,潘节文以壮烈的反袁义举,舍身取义,实现了他“尸骨一生期裹革,血花万点愿濡枪”的誓言。
潘节文既有侠骨,又有柔情,从他的诗词中亦可见他的多情多义。潘节文十八岁时与苏氏新婚才三日,即辞别娇妻,整装赴福建陆军小学学习。由于长年在外求学,难得回家一趟,但他与妻子的感情却很深。五年后妻子不幸病故,他悲伤不已,自号“离恨”,写下《悼亡》三章,还先后写下《伤怀词》、《哭妻答鲁岩》、《相思和恨仙韵》等感人肺腑的悼亡诗章。他与朋友交往,以赤诚相待,从其《挽胡君一贞》、《吊江西同学某君》等可见一斑。潘节文的诗友有许学源、宁李泰、陈彦侯、林彩卿等,诗词遗稿中也留下了不少潘节文与这些诗友唱和的作品。潘节文牺牲之后,他的友人,还有一些未曾谋面的社会名流,为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挥泪”、“哀泣”,写下不少催人泪下的哀挽诗章,也收录在《剑影庐遗稿》中。许学源在编定遗稿后,感于“烈士诗多谶语,屡见不一”,“几乎肝肠寸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