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于澄江东部帽天山,距今已5.3亿年前的澄江动物化石群,是举世罕见,保存完美,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动物化石库。已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澄江已被誉称为“世界古生物圣地”。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播放了一条使每一个中国人心醉的消息:云南澄江发现的
动物化石
自澄江动物化石群发现公布后,我国南京、西安、昆明、北京等地的古生物学家,年年都要云集帽天山发掘和采集。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先后接待过的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陈均远、周桂琴、孙卫国、张文堂、朱茂炎;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的舒德干、张兴亮;云南地质研究所的罗惠麟、蒋志文、陈良中;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王绍芳、周长生等一批地质古生物学家。他们都曾对帽天山及其周边进行过多次大规模考察和系统发掘,采集了近三万件珍稀的化石标本供研究。并结合各自的特长和科研课题,运用课题组或者进行跨国研究,对各门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化石生物学、功能解剖学、
演化生物学、古生态学、古地理学、埋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从而拓宽了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突破和进展。从接触中得知,他们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值得分述,以了解澄江动物化石群的研究情况。
澄江
动物化石群的发现者侯先光,对澄江动物进行了初期研究后。于1990年初,赴瑞典与瑞典皇家博物馆、皇家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伯格斯特龙一道,进行跨国合作研究,曾获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在国外的几年合作中,他发现澄江动物化石群有丰富的叶足类动物化石,在对5个叶足类化石研究中,通过恢复原貌后,可以证明,他们是现代有爪类的祖先;对澄江帽天山保存有精美的躯干和完好的头部构造的蠕虫化石进行研究后,大胆论证,这种化石不属于环节动物,而与现代
线形动物有亲缘关系;还发现节肢动物是澄江动物化石群中的一大类,有一半动物化石属于节股动物;在对澄江动物化石大型奇虾类的研究中,发现该动物腹部有成对的腿,这是对加拿大布尔吉斯动物化石大型奇虾类无腿的论证作了补正,并对澄江4个新的大型奇虾动物的探讨论证,说明这类动物不但广布于寒武纪时期的海洋中,种类形态也多种多样。侯先光在瑞典研究期间,还曾赴英国莱斯特与高肌虫专家合作研究高肌虫,在英国的半年期间,完成了一本有关高肌虫的专著。在对澄江动物化石群科学研究工作中,侯先光没有人云亦云,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以科学的研究态度论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对云南虫,是不是与人类的祖先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不是属于脊索动物还是半脊索动物等,他都用发表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侯先光已发表60余篇科研论文。这些重要论文,不仅反映了对澄江动物化石的研究获得重大成就,有些课题还有重大突破。这些研究不但在国内科研刊物发表,还在美国、英国、瑞典、巴西等国家的科研刊物上发表。近年他还与瑞典著名的古生物专家伯格斯特龙合作出版一本系统研究澄江动物化石群的英文专著。
自瑞典回到国内后,侯先光仍奔忙于南京和澄江之间,专心致志和悉心研究,又于1999年5月正式出版了大型论著《澄江动物群--5.3亿年前的的海洋动物》,此书由
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已被评为优秀科技读物。侯光先为寻找自己魂萦梦绕的归宿,更能方便野外工作,于2000年8月,干脆与云南大学签订了人才引进合同,决定在云南成立澄江动物化石群研究中心,并把云南研究澄江动物化石的古生物学家们联合在一起,进一步探索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奥秘。现在这一研究中心已正式挂牌运转。
整个化石埋藏带呈蛇状蜒蜒达20km,宽4.5km,埋藏深度达50m以上。现圈定的保护面积为18km,其中核心区保护面积1.2km2。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化石点30余处,采集化石3万余块,科学鉴定认为有40个门类,100多个种的
古生物化石,涵盖了现代生物的各个门类,还发现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绝的动物新种,已超出现有动物分类体系,只能冠之以发掘地名来命名,如抚仙湖虫、帽天山虫、云南虫、昆明虫和跨马虫等,尤以可喜的是最近在玉溪与昆明交界的滇池海口又出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柱动物――海口鱼,其结构和功能较云南虫还复杂,是世界上发现的化石动物中特异门类最多、埋藏保存最佳、外型最精美、品质最优良,属稀世珍宝级的动物化石。科学研究认为它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这一重要生命进化树和生物演化链上的鼻祖。
为保护好澄江境内的这一世界奇观,难得的文化地质遗址,世界古生物圣地,并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等等科研难题提供有力的依据。中央、省、市、县的领导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保护和研究工作。自1987年6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根据澄江县的报告,发文《关于澄江无脊椎动物化石群保护问题复函》,责成澄江县做好动物化石群的初级保护管理工作后,澄江一直坚持不懈地做好初级保护与管理,接待国内外参观、考察者和研究人员。县级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的工作持续到1997年5月
云南省人民政府和中科院在澄江召开现场工作会。根据省现场会议精神,在澄江建立了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管理所。由于省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管理所的建立,使澄江动物化石群的保护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正规化。
为了有效地保护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澄江动物化石群。
云南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于1997年12月发布《
云南省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规定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保护区以澄江帽天山为中心,向南北各延伸4公里,面积约18平方公里,并依据国际惯例向地下延伸50米。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管理所根据已发现动物化石的情况,地层分布状况以及研究程度,结合云南省制定的《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规定》,又将保护区的三个功能区,详细地做出了不同级别的保护。
提供野外科学研究澄江动物化石群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澄江县在帽天山共建的研究站已建成投入使用。并规划的在澄江建立展示云南寒武纪年代的地层、矿产、古生物、古地理等的澄江动物化石群博物馆已经破土动工。在化石埋藏地的帽天山建立揭示化石埋藏环境地质,代表寒武纪地层的化石剖面也在计划之列。这些工程的建成和建立,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提供着良好的科研场所和丰富的科研内容。也为科普教育提供良好基地,为云南的旅游增添大景点,集科学研究、教学实习、普及地质学和旅游为一体,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