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洲台在
泾阳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高庄阜下村的莽塬上,是由人工用黄土夯层堆集起来的大土台,似一座高而略长的小山包。从侧面看,一层一层由人工夯打的痕迹依稀可辨。春天踏青到此,会见土台上和周围的麦田里绿荫叠翠,芳草离离。有“瀛洲春草”之称,是泾阳县的八景之一。
据清时《泾阳县志》记载:“瀛洲台东西相间,断础犹存,相传是唐
十八学士所临瀛洲也。”据史考证,瀛洲台是在唐
贞观五年建成。因唐太宗
李世民特别喜文爱书,颇有收贤纳士之举,于贞观七年设立文士兼文学馆学士,并选聘当时最负盛名的
杜如晦、
房玄龄、
于志宁等十八人为“十八学士”。这些学士在李世民执政期间,建言献策,为国效力,在诗文、书、画方面,亦颇有建树。十八学士曾相约结伴同游瀛洲,登台赋诗,豪情满怀,纵论天下。因瀛洲台地处京都
长安西北京畿之地,交通便利,春暖花开时节便成为人们踏青的好去处。登台观景,近有千古奇观“
泾渭分明”;远眺东南方位有灞、沣、滈等
八水绕长安;南望
秦岭青如黛;向西可见周和西汉时帝王墓冢,“摩挲高冢卧麒麟”。
此后,众多文人学士因敬仰十八学士的才名,纷纷去瀛洲台寻觅他们的足迹,观景赋诗,以抒胸襟,瀛洲台也因此名闻遐迩。在明朝以后修建的北京故宫御花园的花石路上,镶刻有“十八学士游瀛洲”的故事传说图案画面。在
三原城隍庙一石碑坊上也有十八学士游瀛洲台浮雕,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景象。明代人乔奉先曾作“瀛洲春草”诗赞“玉堂人回草萋迷,绿野新莺到处啼”。泾阳的瀛洲台前原为“瀛洲故址”石碑,后遗失,近几年石碑被群众寻找回来。
时光如梭,风雨剥蚀了瀛洲台的昔日风采,但它的魅力和神韵犹存。今天站在瀛洲台上,抚今思昔,仍令人感慨万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创建了一个盛唐时代,随之产生了繁花似锦的诗歌王国,为中华民族文明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