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火炭”倚山临河,水退时为滩,故称为“河滩”或“可滩”,按客家话即为好的滩,其后因口音问题,误称为“火滩”,一音之转更被称为“火炭”,一直沿用至今。邻近乡村组成“火炭约”方便村与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包括火炭、拔子窝、落路下、河沥背、九肚、石寮洞、
山尾、 黄竹洋、长沥尾、凹背湾、龟地、禾寮坑、赤坭坪、
马料等村。
“火炭”村民姓郑,原籍广东省
五华县,避乱迁居
博罗县,后因民贫地瘠,于
清雍正年间(约1730年)再移居现址。早期村民多从事耕种,部份饲养
家禽,以自用为主,甚少担到
九龙出售。
火炭的屋苑大多以中、低密度为主,并且主要在八十年代落成。包括中型私人屋苑华翠园、低密度别墅沙田渣甸山花园、丽峰花园和田禾苑。此外近穗禾苑第二期附近也有两个高密度私人屋苑,包括丰景花园和碧霞花园。
位于何东楼车厂上盖的前九广铁路发展物业设有三个大型私人屋苑,分别是1985、1986年入伙的银禧花园,1995、1996年落成的
骏景园和2009年落成的
御龙山。因为毗邻港铁
火炭站,交通方便,物业成交量较高。
火炭的乡由昔日海边一直沿河谷伸延至草山,包括在
火炭站附近的火炭村、禾寮坑、拔子窝、落路下,较上还有桂地新村、蚊坑、黄竹洋、山尾、坳背湾、牛湖托、禾上墩、石榴洞、河沥背、摇斗坪,同时亦包括九肚山一带的乡村,如九肚村、马尿、长沥尾等。
香港工业北移,自2000年开始,不少艺术家在火炭工厂大厦设立工作室,超过60名艺术家分别建立个人或联合工作室共20个,从事绘画、雕塑、陶瓷、版画、摄影、录像、数码媒体、表演或其他创意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