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会
中国古老民俗文化
灯会,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一般指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时,由官方举办的大型的灯饰展览活动,并常常附带有一些民俗活动,极具传统性和地方特色。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赏花灯的习俗。拥有800多年历史的自贡灯会发展至今,已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彩灯文化产业。
历史沿革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迎来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东汉年间,京师洛阳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灯会。
南朝伊始,国都南京城内举办过元宵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对此,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曾用生动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
相传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而举行的“燃灯祭斗”仪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灯会。南朝时期,国都建康(今南京)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灯会兴于唐,盛于宋,明朝时达到顶峰。
东晋、南朝时期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达官贵族和豪门名士,每到元宵节,他们也效仿宫廷,张灯结彩。东晋诗人习凿齿有诗《诗灯笼》描写当时张灯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间,纸张技术发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丝织品的大量应用,使得灯彩艺术迅速发展。
汉晋时,每逢春月花开时,蜀郡的统治者都要“纵民游乐,嬉戏西园”。同时灯红火耀,以粉饰太平。
隋代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开始正式形成,元宵佳节张灯、观灯等活动开始蔚然成风。史料记载,隋炀帝时期东京洛阳皇城正门端门灯火盛极一时,流光溢彩。“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
唐朝魏征的《隋书》中对南京张灯结彩的习俗有了详细描述。唐代诗人苏味道曾在《正月十五夜
唐人的《放灯日记》中有唐玄宗在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时逃到成都,与道家大法师叶清善上街观灯的记载。“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观灯诗》云:“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这首诗道出了当时成都灯会的盛况。
前蜀皇帝王建常“出游浣花溪,自夜达旦”,当时“问亦放灯,率无定日”。后蜀皇帝孟昶曾“上元观灯于露台。”
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可见唐代的灯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北宋《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灯节“歌舞百戏” “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盛景。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用于祭祀孔子的至圣文宣王庙(今南京夫子庙)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为览胜佳地,夫子庙地区的灯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也是生动记述了南宋时的灯会盛况。
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载,南宋都城临安,最初只是一些大街旁的茶馆,在元宵节时悬挂花灯售卖,如此数年,渐成气候,遂形成了灯市。灯市一般在元宵节前数天开始。为了使灯市热闹起来,京尹每年都派人到灯市上巡视,根据各家商铺所悬挂的花灯数量,配给一定的蜡烛、灯油及费用。到了正月十五,京尹会亲自前往灯市,其随行者会携带一只装满了纸币的口袋,给灯市上的游动小贩发红包,以感谢他们对灯市繁荣所做的贡献,谓之“买市”。为了保证赏灯百姓的安全,地方官员在安保方面也是下足了工夫。每年的灯会期间,坊间的繁华热闹地带,都点有巨烛或松柴作为路灯,有兵卒站在一旁维持秩序。路灯旁边还会押着几个罪犯示众,身上写明此人犯罪的缘由。如偷抢妇女头上的钗环首饰,或者举止不端,趁着人多,在妇女身边挨挨搪搪地耍流氓。其实这些人之前就已犯罪被关押于狱中,将之拿出来顶缸示众,目的是警戒作奸犯科者,尽可能地将罪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南宋的皇帝对灯会也非常支持。每年元宵节的二鼓时分,皇帝就乘着小车,带领宫人到宣德门上观赏鳌山。鳌山是在灯市的中央位置扎盖起的一座如鳌形的高台,上面悬挂有数百盏花灯。鳌山的规模,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有明确记载:“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水浒传》中,李逵闹东京的背景描写,或许就是取材于这些现实生活情节。皇帝赏灯的时候,京尹会让一批经过挑选,衣着干净、食品卫生的小商贩,或者唱歌动听、舞姿曼妙的艺人,在宣德门外等候。皇帝会宣召这些人到楼上表演,妃嫔内人也纷纷购买商贩制作的零食。由于不了解价格,她们的所费往往要比常人高出数倍,甚至有商贩因此而一夜暴富。除此之外,临安的一些大户人家,也在家中的花园水榭中布置各式花灯,并且开门任人游览,还备以酒菜款待,以显示自己的家势昌盛。而那些居于幽坊静巷的小户人家,也在门前挂设数盏五色琉璃泡灯应节,远远看去,恍若仙境。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提倡灯节这一盛事,并将京师南京的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秦淮灯会在这一时期进入到发展高潮,朱元璋每年都花费众多人力、物力、财力,制作相当数量的彩灯,以吸引民众参加规模宏大的元宵灯会。
明朝洪武五年(1372)元宵节,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朱元璋还是一位制作灯谜的高手,由此促进了元宵灯会内容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明朝永乐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并继续张灯结彩,营造节日气氛。三年后又下令在南京故宫午门外,集能工巧匠筹办灯会,精心扎制鳌山“万岁”灯,并且与民同乐。以后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后,南京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形象描绘了焰火夺目的鳌山及老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明代后期《正德江宁县志》所描绘的灯节,更是繁华得让人目不暇接。
相比具有浓重政府色彩的宋代灯会,明朝的北京灯会,则已演变成了纯粹的市场行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会云集北京,将自己制作的花灯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在这短短的数天里,不仅是花灯制作工艺的比拼,也是经商实力的比拼。北京靠近灯市的商铺和住房,每年到了灯市开市的时候,租价就会翻番,要比平时贵上数倍,如果不是生意做得特别大的商人,轻易不敢问津。另外,灯的式样和工艺也是新颖繁多,有镶嵌珍玩珠宝的灯,也有从邻国或海外贩回来的灯,引来的观赏者络绎不绝。
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载有一事:明朝年间的元夕灯节,京城有工匠用糯汁烧成琉璃瓶,然后制成花灯,可以贮水养鱼,旁边映衬着烛光,透明可爱。黄岩人王古直花费重金买了一盏在家,爱不释手,终日耍玩。有天一不小心,他将琉璃瓶碰到地上,摔了个粉碎,悲叹道:“吾平生家计在此,今荡尽矣!”明代花灯的精巧程度、价值几何,此说也可作为旁证。
2024年春节期间,全国80多个城市举办了近200场灯会,多地灯会主办方表示,今年灯会的游客数量和相关收入明显提升,不少地方已经开始筹备今年国庆中秋等节庆灯会。
发展特色
声光电
新中国成立后,彩灯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彩灯艺术更是花样翻新,奇招频出,传统的制灯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将电子、建筑、机械、遥控、声学、光导纤维等新技术、新工艺用于彩灯的设计制作,把形、色、光、声、动相结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统一,灯会这门古老的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自贡灯会的另一特色是融传统的制灯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于一体。灯会突破了传统工艺灯小巧、单一、静止的格局,形成大型、综合、联动的特色。它在保留彩灯民族风格、审美情趣和剪纸扎糊技巧的基础上,引进了现代光电技术,如激光全息片、逻辑集成控制器、数控器件译码器、计数器、声控、光控等,熔“形、色、光、动、声”为一炉,使古老的彩灯艺术焕发出青春的熠熠光芒。
自贡灯会除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以外,还注意灯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它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民间传说用灯的形式巧妙地表现出来,使不少的灯具能看、能玩,可供游人参与娱乐。
3D梦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灯会也在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下逐渐娴熟起来。人民造就了灯会,灯会造福于人民。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灯会以新的胜景奇观、异彩神韵出现在海内外,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辉。
“2016中国大同古都灯会”作为大同“冬季行动”的一次文化创意活动,以独特魅力吸引着来自京、津、冀、蒙、陕等多地游客,将古城与彩灯融为一体,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节日气氛。
灯会以“来大同过大年·观灯会好梦圆”为主题,在大同古城墙上设置了百余组大型传统花灯、现代声光电彩灯,还引入了3D梦幻灯光秀,在大同古城墙南、东、北三面城墙,5000余米的彩灯长河,将大同古城映照得格外壮美。
精彩纷呈的灯会以及民俗展示、戏曲表演、主题摄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点亮大同城的璀璨夜色,营造绚丽华彩的古都之美、展现大美大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历史与人文的和谐之美,让游客体验到大同古都的独特魅力,尽享新春佳节喜乐祥和。
绿色环保
2012上海国际灯会”的主题是“和谐、交融、发展”,展示的52组超大型彩灯,全部采用丝扎内透、分色裱糊等制作工艺,引进声、光、电等高科技表现手法,并增加了LED等现代节能光源,赋予彩灯强烈的表现力,体现鲜明的时代感。灯组的设计和选材均选择绿色、环保、节能的材质。
该次灯会分为三大展区:
1.国际展区:以2012伦敦奥运会、韩国大鼓、埃菲尔铁塔、四面大佛等国外典型形象为题材设计的彩灯,让观灯游客不出国门就可以领略到世界绮丽的风光。
2.中国展区:以神九飞天、万里长城、东方巨龙、魅力上海为特色代表,展现中国的独特风光和上海的魅力风情。
3.活动互动展区:以具有特色游乐互动性质为设想,让游人可以参与到灯组当中,特别是针对小朋友的互动灯组,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许多经典故事和场景。
2012上海国际灯会最大的亮点,是长达两百多米、重达50余吨、用近10万件各类瓷器制作而成的“东方瓷龙”。这条巨型瓷器龙灯是由多次参加国际彩灯制作的150余名能工巧匠,以日用瓷器餐具杯、碟、碗、盏、勺、盘,经由匠心独运的手工捆扎而成,龙头可左右摆动,龙嘴可喷吐烟雾,龙脊追光,宛延曲折。届时东方瓷龙还将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组织机构
灯会的主要内容是安放在园林美景之中的各式灯彩,按不同的主题或故事内容分组陈设,每组又由若干个不同的人物或景物组成,同时有无数的串灯、灯笼、牌坊灯、工艺灯、书画灯、壁灯、脸谱灯、皮影灯、水底射灯、空中玫瑰、火树银花等作为衬托,形成了一个上下辉映、八方闪耀、色彩斑斓、眩人眼目的彩灯世界。
主要内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中国由来已久。宋代,中国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有认为元宵节的灯市,也是起源于春天祭祀。灯最早是火把,原始人举着火把上山、到河边祭祀神灵。人们通过摆灯、挂灯来与神灵沟通。从祭祀逐渐转变为赏玩,得益于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对众多宗教来说,“灯”不仅代表了光明,同时也象征了“法”的存在。到了宋代,城市繁荣,观灯逐渐脱离宗教,成为一件娱乐活动。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中国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我国古代,家家户户在元宵节当天会张灯结彩,一家人一起出去赏月、观灯、逛灯会、猜灯谜。发展至今,元宵节习俗内容丰富,如逛灯会、吃汤圆、游灯、押舟、猜灯谜等。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逐鼠
逐鼠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其它
龙灯会是最具特色的汉族民俗艺术文化活动。当时灯会都在元宵举行,人们通过龙灯会,以示驱邪除瘟,去灾祈福,求五谷丰登。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各地灯会
自贡灯会
自贡地区早在唐宋年间就有了新年赏灯的习俗,明清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各种会节。清中叶即有“狮灯场市” 、“灯杆节”等灯会活动,“正月八日之后,各祠庙皆燃火树。各门首皆点红灯。新年灯火甚盛……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栋雕镂,嵌灯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灯、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亦欣然,京邑所不及也。”
进入本世纪初,盛行提灯会。每年农历十月十日,每人手中提红灯一盏,上街游玩。点灯杆、挂宫灯和狮灯龙舞、莲花灯等仍为春节的主要欢庆活动。自贡地区“提灯会”、“放河灯”、“瞒天过海”等风俗较为盛行,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间色彩。 “中国灯城”。彩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自贡彩灯有800多年历史,有“天下第一灯”的美誉。中华彩灯大世界,全年常态化开园,美轮美奂、永不落幕。2020年亮灯以来,先后推出“百年辉煌”、“生命之树”、“精卫女神”“千灯之塔”等大型灯组,连续两年荣登央视元宵晚会分会场,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2023年春节期间旅游综合消费居全省A级景区首位,成为全国最热“打卡地”之一,荣获全国最佳灯会和最佳夜游项目金奖,成功入选“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和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自贡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并在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下逐步娴熟起来。1964年,自贡市人民政府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灯会。从此,灯会规模由小变大,工艺由粗至精,灯具由个体发展为群体,由不动发展为联动,布展由平面发展为立体。至1992年,已在自贡举办了10届灯会,形成自贡灯会的独特风格。
1988年,自贡灯会应邀去北京,在北海公园举办“北海龙灯会”。展出效果很好,灯会在北京一炮打响,北京市民人人争道灯会。6月16日,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杨尚昆、宋平邓颖超等出席中央首长灯会专场观灯,给予很高的评价。
成都灯会
成都灯会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成都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灯会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福州、青岛、武汉、乌鲁木齐、太原、重庆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省内外、国内外数十座大中城市展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所在地广大群众和港澳同胞以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成都彩灯在长期的发展中,融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彩灯艺人们除选用传统的、藤、绸、缎、金属和白糖、玻璃、蚕茧、贝壳、瓷器等材料外,同时还不断采用现代的激光、光纤、声控、电脑程控等新技术、新工艺,使成都彩灯格外璀灿夺目,绚丽多姿。尤其是以成吨食糖、上万件瓷器和玻璃瓶制成的巨型灯组,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被称为成都灯会“三绝”。
成都彩灯表现的题材非常广泛,既有中国古典文学,又有西方名著;既有民间传说故事,又有现代宇宙奥秘;既有飞禽走兽,又有奇花异草。成都彩灯融形、色、声、光、动、高、大、奇、新、精和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人们称赞她是“绚丽的诗,立体的画、有声的雕塑,流动的音乐”。
洛阳牡丹灯会
洛阳是灯会这项民俗活动的发源地,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洛阳牡丹灯会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观赏花灯的习俗。
现代洛阳牡丹灯会在保留和继承传统制灯工艺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引进了现代光电技术,集声、色、光、动、型为一体,融观赏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炉,展示了洛阳的历史和文化。
开封上元灯会
开封上元灯会从宋朝延绵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北宋都城汴梁灯节“歌舞百戏” “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盛景。开封上元灯会特色是将舞龙、民俗巡游、财神纳福、打铁花、中华戏曲小豫剧、炫酷杂技等演出融为一体。
宏潭灯会
黟县宏潭灯会历史悠久,早在清朝以前,宏潭村就有出灯会的传统,直到现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灯会周游全村,形式多种多样。
龙灯:滚龙两条,名叫二龙戏珠。龙头由毛竹扎成,龙身由布做成,全长十余米。龙的眼睛和龙嘴内及龙身内(每隔一米)就点一盏灯(以前点蜡烛,现用灯泡,电瓶供电)。舞龙时,龙珠在前,二龙随后。龙头跟着龙珠上下、前后舞动,龙身随着龙头滚动。每到一户,龙要进家,在堂前舞上一圈,新胩龙进家,大吉大利,然后在大门口舞上一阵,舞龙时鞭炮不断,用鞭炮鼓舞舞龙人的斗志,舞龙可是个力气活,龙身翻上翻下,十几个人要相互配合,听从龙珠指挥,节奏有快有慢,有高有低,甚是精神。
狮子灯:狮子两只,每头狮子两人舞,还有一人舞狮子球,举球引导狮子做各种动作,相互配合,随着球的变化,一会儿站立,会儿扑下身,一会儿抱球,一会儿低啸,一会儿摇晃,一会儿抖动。随着锣鼓节奏快慢,不断起伏。
除龙灯和狮子灯外,还有云灯、马灯、鱼灯、六角灯、八角灯、莲花灯、花瓶灯、新年大吉灯等。云灯和马灯较多外,其它灯都是两只,灯里面点上腊烛,晚上很状观。出灯时云灯跟在龙灯后面,舞龙时围着龙灯转,显示龙腾云驾雾。马灯就是马到成功。以前还有百鸟出窝,五兽灯等。
杨柳青灯会
2014年2月13日,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元宵节大型灯会拉开帷幕,展出了大型灯62组,彩灯4000余盏。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市民可到现场观灯猜谜。
秦淮灯会
秦淮灯会又称“金陵灯会”,是历史上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是中国最著名的灯会活动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是中国独有的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
秦淮灯会的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时期,国都南京就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明初之后,秦淮河悬挂花灯的画舫(俗称“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
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纪以后主要集中在夫子庙地区,如今已扩展到“十里秦淮”东侧五里地段,核心区域包括夫子庙瞻园、白鹭洲公园、吴敬梓故居、江南贡院、中华门老门东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中华路、平江府路、瞻园路、琶琵路一带。
秦淮灯会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诸种形式营造出“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的美好意境,寄托民众的良好愿望与生活追求。与此相辉映的其他民间文化艺术门类如南京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兽舞、秧歌、踩高跷等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进而对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秦淮灯会无论是历史意义、人文价值、经济价值还是社会影响都非常大,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历代南京民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长久以来,它已成为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本土和外来的文化艺术贯穿于灯会中,构成其艺术内涵。
前门灯会
在京城,正月十五前门上元灯会将恢复并提升明清时期在前门地区举行的上元灯会。活动将邀请前门大街商户和全国的能工巧匠云集前门大街,将自己制作的花灯进行展示,游客通过赏灯、猜灯谜、提灯游玩等形式将体验到灯会的乐趣。
灯会活动将由点灯仪式、赏灯游艺、走街表演三项活动组成,游人可在此观赏五福添财、舞龙舞狮、皇帝观灯、戏曲演唱、魔术、杂技、吆喝叫卖等精彩表演。
上海灯会
“2012上海国际灯会”于2012年9月5日—10月14日在鲁迅公园举行。这是时隔20年后,大型灯会活动又一次在虹口区举办。
承德灯会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盛世中华·鼎盛王朝”大型皇家灯会于2013年12月20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于2014年2月20日落幕,为期60天,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总面积18万平方米,融合北方特有的庙会、冰灯,是集美食、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演出为一体。
钱江灯会
钱江源头灯会是伴随灯日而至的。据说,最早的灯日是开化龙顶茶的发源地——齐溪大龙村。除夕,山农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量斗米,点燃红烛插在米斗里,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过后,户主捧着“斗子灯”,喜气洋洋跨出家门,加入灯队绕村游行。灯日定在除夕,为的是送旧迎新,外村人是不去赶热闹的,所以有“女儿看不见娘家灯”之说。过了大年初一,山乡灯日接连不断,大道小径,人群熙来攘往,比今日赶集市还热闹。
千年古镇马金,人烟稠密的大村有灯日,偏僻的小山村也有灯日。随着村组织的变更,灯日也有些变革。翻开老皇历,姚氏大家族聚居一个大村庄,灯日从正月初八开始,直至十五结束,是开化时间最长的灯日。马金姚家分为两个行政村,因此就有两个灯日。正月二十,原先是马金下街的灯日,如今,上下街村也各自择定了新的灯日。
马金镇的灯日很多,诸如姚一村正月初八,上街村、明塘坞村、大淤村十一,下街村十二,湖头村十三,姚二村十五等。霞山乡霞山、山头灯日是二十二,这是钱江源头最后的一个灯日。
灯日这天,所有亲戚朋友都来贺年观灯,各家盛设酒筵,殷勤接待。每有一客数主,忙得主人四处找客,出现你拖我拉,“请客容易,揽客难”的热烈场面。
初七是齐溪一个小村的灯日。夜幕降临,山农把长条板凳翻个身,让四条凳脚朝天,前后点燃红烛,然后肩扛一条条板凳排成长龙,穿村而行,锣鼓喧天,热闹非常,这叫“龙角灯”。大村庄灯日那天,天刚蒙蒙亮就听见阵阵敲大锣声音,这叫“开灯路”。吃了早饭,便出迎板龙灯,这叫“迎白灯”。“白灯”板数略少,且不点燃蜡烛,为晚上迎红灯先作演习而已。
板龙灯多数村皆有,板数因村户而定,大村一二百板不等。灯板两头凿有圆孔,中插木桩连接,转弯抹角十分灵活。灯板上设置三盏或四盏灯,罩以灯笼,内点蜡烛。板上间插两面三角龙旗,旗上彩绘龙凤图像,或题宣传标语、诗句、灯谜。龙头龙尾樟木雕刻,流金溢彩,张牙舞爪,显得威武无比。入夜,龙板灯出迎,灯球前行,鼓乐随后,时而缓游,时而疾行,时而盘旋,时而扼角,在夜色弥漫的村野中宛如一条巨龙,行至河边,倒映水中,灯火辉煌,翻江倒海,陆上水中双龙翻腾,煞是壮观,伴以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喝彩声,构成一幅“妙夺诸方,目从未观”的壮丽景色。
过去,内外徐村除了龙板灯、花灯,还有罕见的狮舞灯。狮子用篾扎成,腹下安两根短木,腹内点燃蜡烛。舞狮时,灯彩球在前引逗,舞狮人左右手各执短木翩翩起舞,或进或退,或奔或蹲,或跃或立,一对对双狮戏彩球,摇头摆尾,绕村串巷,欢声笑语,此起彼落。霞山灯会,白天踩高跷,晚上迎花灯。高跷竹马源于跳竹马,高于跳竹马,为明代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商辂和霞山村祖先郑旦公组织首次创立。它充分利用三度空间位置,配有八匹神马,饰李世明、李治徐茂公、尉迟公、秦叔宝程咬金薛仁贵、罗成等面谱,以慢步、小步冲跳、旋转等舞步进行,别具一格。
“文革”期间,把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当作“四旧”破除,从此群众不敢言灯会事。直到1983年农村大改革,农民欢天喜地又兴灯会,可惜一些能工巧匠的老艺人,有的已经作古,有的虽健在但年逾古稀。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文化部门本着“两为方针”大力发掘,积极引导,精心组织,使钱江源头这朵绚丽的民间艺术奇葩获得新生,而且放射出更加亮丽的光彩。高跷、扛灯、板龙灯等有的已先后多次进县城闹元霄和参加“三边艺术节”广场演艺,深受观众的好评。
参考资料
秦淮灯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30 20:4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