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
汉语词语
灵魂,汉语词语,读音:líng hún。是在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物质,离开躯体后躯体即死亡。灵魂也用来比喻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历史
西方文化中的灵魂历史
- **古希腊时期**
-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永恒、非物质的实体,先于肉体存在,肉体消亡后灵魂会轮回转世。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构成,理性应支配激情和欲望,以实现灵魂的和谐与提升。
- **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创作的《论灵魂》中,将灵魂定义为“具有诸官能的自然物体的原始实现”,并提出灵魂的三种形式,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的灵魂,分别对应营养功能、感觉功能和思维功能。
- **中世纪时期**
- **阿维森纳**: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将人所特有的灵魂称为“理性灵魂”,依据其“行动的功能”和“认知的功能”分别称为“实践理智”和“思辨理智”。
- **托马斯·阿奎那**:把灵魂看作生命的第一性原理,强调灵魂的不朽性,认为灵魂在脱离肉体后依然可以单独存在,为基督教教义中的灵魂不朽和来世观念提供了哲学支持。
- **近现代时期**:一些科学家如罗杰·彭罗斯与斯图亚特·哈梅洛夫提出灵魂或许潜藏于人体的量子态中。也有许多人通过对濒死体验者的研究,试图为灵魂的存在提供证据,但目前尚未有确凿的科学定论。
中国文化中的灵魂历史
- **先秦时期**:在公元前6世纪中期魂、魄概念开始传播之前,魄似乎单独用来表示人的灵魂。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的《左传》中,已有将人的生死和“魄”的存亡联系起来的记载。后来,“魂”的观念逐渐出现,《易经》提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认为魂是人体阳气的外在表现。
- **秦汉时期**:汉代有一种重要的丧礼称为“复”,即“招魂”,是为刚死的人举行的系列仪式中的第一种,体现了当时人们认为魂可以离开躯体,若能将其唤回,死者就能复活的观念。
- **佛教传入后**:佛教的轮回、转世等灵魂观念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国人对灵魂的认知,如地狱、天堂等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与本土的魂魄观念等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灵魂信仰体系。
- **宋明理学时期**:理学家们对灵魂等问题的探讨更多地与道德、伦理等相结合,将人的精神、道德追求等视为灵魂的重要体现,强调通过修身养性来提升灵魂的境界。
其他文化中的灵魂历史
- **古埃及文化**:古埃及人认为灵魂由“卡”和“巴”两部分组成。“卡”是人的生命力,在人出生时就存在,人死后“卡”会继续存在于墓室中。“巴”具有人的性格和记忆等,人死后“巴”可以在世间游走,与“卡”重新结合后,死者就能获得永生。
- **印第安文化**:许多印第安部落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仅存在于人类身上,也存在于动物、植物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中。他们认为灵魂是一种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力量,通过各种仪式和舞蹈来与灵魂沟通,祈求灵魂的庇佑。
释义
(1) [soul;spirit; ghost]
(2) 精神或心意之灵
(3) 比喻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因素
灵魂工程师
(4) 高尚的品格
把灵魂出卖给魔鬼
出处
楚辞·东方朔·七谏·哀命》:何山石之崭岩兮,灵魂屈而偃蹇。
例句
1、迷信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
《楚辞·九章·哀郢》:“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蔡邕 《陈留太守胡公碑》:“灵魂徘徊,靡所瞻逮。”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兴娘 吾儿,你的丈夫来了,你灵魂不远,知道也未。”
2、指生命。
叶紫 《星》第五章:“她很不愿意这弱小的灵魂孤零零地留在世界上,去领受那些凶恶的人们的践踏。”
3、指精神、思想、感情等。
《楚辞·屈原·九章·抽思》: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清 秋瑾 《宝刀歌》:“宝刀之歌壮肝胆,死国灵魂唤起多。”
巴金 《随想录·文学的作用》:“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
4、指人格,良心。
瞿秋白 《出卖灵魂的秘诀》:“从 中国 小百姓方面来说,这却是出卖灵魂的秘诀。”
5、比喻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以革命主义为基础的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与灵魂。”
任德耀小足球队》第四幕:“你是我们球队的灵魂,得分的钥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6 14:59
目录
概述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