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阇崛山,又名伊沙
崛山、
耆阇多山、姞栗陀罗屈吒山、揭梨驮罗鸠月互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
王舍城之东北侧,是
佛陀说法之地,山名由来于山的形状。
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
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
梵语gr!dhra 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
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位于中印度
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的山峰,因系
佛陀说法之地而闻名。又作伊沙
崛山、
耆阇多山、姞栗陀罗屈吒山、揭梨驮罗鸠月互山,意译
灵鹫山、
鹫头山,或称鶢山、鹫岭、鹫台。‘耆阇’(gr!dhra)为鹫之一种,羽翼稍黑,头部呈灰白色,毛稀少,贪食
腐肉。据《玄应音义》卷七所述,此鸟有灵,知人死活,人欲死时,则群翔彼家,待其送林,飞下而食,故号灵鹫。《
大智度论》卷三对此事曾有二说,一说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一说王舍城南尸陀林中有死尸,诸鹫常来啖食,食毕即还山头,时人遂名鹫头山。
此山为王舍城五山中最高大者,园林清净,圣人多居此处。佛亦常住于此,诸大乘经典亦多在此山中说。如
《无量义经》云(大正9·384a)︰‘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然四阿含及南方所传诸经典中,均未载此山,而多以
给孤独园、迦兰陀竹园等为说法处。
“宫城东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罗矩吒山。接北山之阳,孤摽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
分色,
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为闻法故,兴发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
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
窣堵波,一谓下乘,即王至此徒行以进;一谓退凡,即简凡夫不令同往。其山顶则东西长、南北狭,临崖西埵有砖精舍,高广奇制,东辟其户,如来在昔多居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量等如来之身。”
此外,该书亦列举此山附近的多处佛教圣迹,如
提婆达多投石击佛处、佛陀与舍利弗等诸声闻入定的石室、阿难遭魔王娆乱之处等。
英国
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据大唐西域记与高僧法显传之记载,推定其位置即今之
比哈尔州(Behar)拉查基尔(Rajgir
拉杰吉尔丘陵)东南之塞拉吉里(Saila-giri)。另据近时之探查,则谓新旧王舍城之间有一向东绵延之山峡,山峡之北耸立一海拔千尺之秀峰,其南面之中腹大约224m处有一岩台,称为查塔吉里(Chata-giri),其处乃佛陀多次演说妙法之耆阇崛山。
与佛陀同时代之摩羯陀国
频婆娑罗王(梵Bimbisa^ra )为闻法之故,曾大兴工程,自山腰至山顶,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约三公里。山顶有一佛陀昔日之说法台,然迄今仅存红砖墙基。此外,复有佛教古迹多处,如
提婆达多投石击佛处、佛陀与舍利弗等诸
声闻入定之石室、
阿难遭受魔王娆乱之处、佛陀宣说法华经、
大品般若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无量寿经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