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灾害监测预警网已“网”遍全国,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等监测网每天将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后方处理中心。记者从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了解到,我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水文、气象、海洋、生物、地震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系统,形成了遍布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
科学技术建立预警系统减灾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据科技部有关人士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预警系统在我国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省气象台等2600个气象台站形成了全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实时业务系统、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数字化天气雷达和甚高频电话辅助通信网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建起了一个广泛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网。
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检测网以及“各种前兆手段的大震快速响应系统”、“大区域遥测台网联网”等的建立,提高了我国地震重点检测防御区的监测预报和震情信息反应能力。由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四个预报区台、中心海洋站和海洋站组成的检测预报系统,对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灾害每天进行动态的监测、预报。此外,现有的3500多个水文站、1300个水位站,也建立了水文实时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和接收处理系统,洪水预报和调度计算系统。这些系统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洪涝灾情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灾害监测预警发展思路
记者范宏喜报道,2006年汛期全国地质灾害
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刚刚结束,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就提出“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领导重要批示精神,积极改进和提高预报预警技术方法,开展理论研究,谋划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长期发展思路”的战略构想。11月17~18日,该院组织有关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心、院)和相关院校、研究所开展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交流与研讨,探寻全面提升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的良策妙计。
全国地质灾害
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从2003年6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通过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群测群防三位一体的防灾减灾措施,各地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622起,及时转移13万人,避免财产损失18.5亿元。,通过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技术引领,全国辖区内有山区丘陵的30个省(区、市)和99个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地、市、州及15个县,都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10月25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6年汛期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情况》上作出“如何不断提高灾害预报预警水平,是主动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环节。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研究。”的重要批示后,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认真组织学习和深刻领会,并结合4年来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工作实践和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示范区建设、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进展、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等,提出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和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中长期发展思路。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侯金武在研讨会上说,作为承担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一是要做好全国地质灾害
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二是要做好省(区、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技术引领,三是要做好国家重大工程(如三峡工程库区和西气东输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四是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的预报预警。
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以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平台为中心、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单位为支撑、市级和县级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单位为基础的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实现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的有机结合,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的精确度和实用性,为防灾减灾提供保障。在建设内容上,
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方法
一是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方法,建立国家级、省(区、市)级、市(地)级和县级共享的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平台。
二是建设地质灾害
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会商体系,实现国家级、省(区、市)级、市(地)级日常业务的可视化会商。三是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产品制作、信息发布和质量评估体系,拓展发布内容和增加发布频次。
四是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有关制度、标准化和地质灾害防治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为预报预警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长期发展思路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建设区域地质灾害分级预警系统、研发单体滑坡地质灾害监测与机理研究的技术方法、研究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理论方法、建设地质灾害信息传输与远程会商指挥平台、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基地和开展减灾工程应用研究等。
来自
国家气象中心专业气象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对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提出的地质灾害
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和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发展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山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西、甘肃、湖南等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还介绍了本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取得的成效、体会及2007年的工作设想。
预报和预警手段
在预报和预警手段方面,利用省台提供的分县预报得出未来一周逐日的降水量预报,并根据降水量预报制作地质灾害等级。
当出现雷雨、大风等短时灾害性天气,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则利用省局的雷达资料共享服务器下载的雷达PUB资料进行
临近预报分析,在省、市局指导下,为各
地质灾害监测点提供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并通过短信平台向责任人发布。
在地质灾害信息发布方面,充分利用短信平台、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等手段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同时,为做好天气预报信息和预警信息的发布
地质灾害预警
——完成全国700个县(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区划工作,完成省级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地质灾害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初步建立起群测群防体系。
——完成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开展国家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重点地区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完善汛期
地质灾害预报防灾制度,开展对重大地质灾害点的预警预报和防治示范工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
灾害监测预警
总体情况
“十五”期间,地质灾害预警部署了10个方面的工作,即:完成700个县(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区划;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与监测;全国汛期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治理;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西部(汾渭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典型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示范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安全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预警、治理技术研究;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重点地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部署工作项目459个,投入经费52,369万元。
一、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
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五”规划的任务要求,以“九五”工作为基础,“十五”期间部署了70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涉及除上海、香港、澳门、台湾外全国30个省(区、市)(图5-1)。部署工作项目130个,投入经费13,550万元。
二、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及监测
2001-2003年在三峡工程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部署工作项目4个,主要是建设监测预警系统、智能监测示范和有关技术规程编制等。投入经费1,730万元。
三、汛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应急治理
2001-2003年共部署工作项目36个。每年分别在31个省部署了应急调查。
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部署的主要地区是广西、贵州、云南、浙江、江苏、陕西等省(区);中国西部地质灾害区域调查评价的工作区域主要是我国西部10省(区),部署重点调查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十五”期间总投资4,650万元。
四、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网建设部署了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以及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与监测网络建设工作。
在长江三角洲部署地面沉降现状调查6000平方千米,地裂缝调查420 平方千米,GPS标石埋设160座,GPS固定站6座,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9组,分层标建设2组,基岩标建设4座,标房建设11座。
在华北平原部署开展1:5万地面沉降地质调查6000平方千米,1:10万重点区域地面沉降调查5100平方千米,1:25万区域地面沉降地质调查3.8万平方千米,建设GPS监测墩137个、GPS基准站5座、基岩标5座、分层标1组、孔隙水压力监测孔3个。
在西安、大同、太原等重点城市部署开展地裂缝地面沉降现状调查,1:5万地面沉降调查1620平方千米,地裂缝调查面积380平方千米,GPS监测点建设31个。
五、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
“十五”期间在西南滇、黔、桂、湘、鄂、川、渝、粤八省(区、市)岩溶石山地区部署了区域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作,共8个工作项目,投入经费910万元。
六、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示范工程
“十五”期间部署了41个重大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工程。其中勘查项目4个、治理工程37个。主要工作区域包括安徽、西藏、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广西、北京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的主要实物工作量:钻探7,000米,坑探1,400米。投入经费6,180万元。
七、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
“十五”期间部署了青藏铁路沿线、西气东输西段、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段、秦岭-大巴山地区、滇藏铁路沿线等地区地壳稳定性调查和青藏高原东缘
第四纪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共部署工作项目14项。主要工作区域为青海、西藏、陕西、云南、四川等省(自治区),部署工作量:1:2000活动断层与地质灾害填图500平方千米,1:10万活动断层与地质灾害调查2000千米,地应力钻探1300米,1:10万遥感解译236,700平方千米,槽探1,700立方米,1:5万新构造、活动断裂、地质灾害野外综合调查(草测)6,400平方千米,高精度遥感1,200平方千米,路线地质观测1,000千米,晚新生代湖相、黄土和全新世地层剖面测量1,700米,磁性地层分析300米。投入经费2,020万元。
八、地质灾害预警、治理技术研究
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十五”期间部署了3个重点
地质灾害监测网站和预警分析系统的建设,以及相关的预警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部署了26个工作项目,主要工作区域包括三峡、四川、江西、长江上游等地的重点灾害区域。主要计划工作量:地质灾害专业示范站3处,现场监测站2处,监测仪器安装2组,GPS144点,钻探800米,光纤铺设10,000米,1:5万环境地质调查1,500平方千米,1:10万环境地质调查(修测)1,500平方千米,1:5万遥感解译4万平方千米。投入经费4,325万元。
九、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
“十五”期间部署了全国以省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以及黄淮海平原煤炭资源开发区、西南有色金属和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区等地区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共部署工作项目40个,其中以省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项目31项,重点区域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项目9个,主要部署在黄淮海平原煤炭资源开发区、西南有色金属和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区、小秦岭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区,大小兴安岭煤炭与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区的重点矿区。部署工作量:1:25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6,000平方千米、1:5万矿区环境地质问题遥感及地面调查约1.5万平方千米,1:2.5万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遥感及地面调查1,000平方千米。投入经费2,340万元。
11类自然灾害预警信号全解析
台风预警信号
24小时内风力可达 6级以上,或阵风 7级以上;或者平均风力为 6~7级,阵风 7~ 8级并可能持续。
24小时内平均风力可达 8级以上,或阵风 9级以上;或者平均风力为 8~9级,或阵风 9~10级并可能持续。
12小时内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 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一)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图标:1、做好防风准备;2、注意最新消息和有关防风通知;3、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室外物品。
(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图标:1、进入防风状态,建议幼儿园、托儿所停课;2、关紧门窗,处于危险地带和危房中的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危险地带工作人员撤离;3、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4、停止露天集体活动,立即疏散人员;其它同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三)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图标:1、进入紧急防风状态,建议中小学停课;2、居民切勿随意外出;3、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加强值班;4、停止室内大型集会;5、加固港口设施;其它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四)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图标:1、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建议停业、停课(除特殊行业);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3、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
暴雨预警信号
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暴雨预警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6小时降雨量将达 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 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3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 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一)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图标:1、家长、学生、学校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采取防御措施;2、收盖露天晾晒物品,相关单位做好低洼、易受淹地区的排水防涝工作;3、驾驶人员应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4、检查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降低易淹鱼塘水位。
(二)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图标:1、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尽可能停留在室内或者安全场所避雨;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落实应对措施;3、交通管理部门应对积水地区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4、转移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其它同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三)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图标:1、人员应留在安全处所,户外人员应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3、已有上学学生和上班人员的学校、幼儿园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应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停课、停业,立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暂避;其它同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高温预警信号
高温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干旱地区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高温预警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至37℃以上。
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 40℃以上。
防御指南:(一)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图标:1、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2、有关部门应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大而引发火灾;3、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4、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必要时准备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
(二)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图标:1、注意防暑降温,白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2、有关部门要特别注意防火;3、建议停止户外露天作业;其它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寒潮预警信号
寒潮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表示。对寒潮预警标准中的大风标准,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以下标准制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 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 4℃,平均风力可达 6级以上。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 4℃,阵风 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 0℃,平均风力达 6级以上。
防御指南:(一)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图标:1、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
热带作物及水产养殖品种应采取一定的防寒和防风措施;2、妥善安置易受寒潮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3、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
(二)寒潮黄色预警信号图标:1、做好人员(尤其是老弱病人)的防寒保暖和防风工作;2、做好牲畜、家禽的防寒防风,对热带、亚热带水果及有关水产、农作物等种养品种采取防寒防风措施;其它同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三)寒潮橙色预警信号图标:1、加强人员的防寒保暖和防风工作;2、进一步做好牲畜、家禽的防寒保暖和防风工作;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和大风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其它同寒潮黄色预警信号。
灾害监测预警
大雾预警信号
大雾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一)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图标:1、驾驶人员注意浓雾变化,小心驾驶;2、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注意交通安全。
(二)大雾橙色预警信号图标:1、浓雾使空气质量明显降低,居民需适当防护;2、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人员应控制速度,确保安全;3、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三)大雾红色预警信号图标:1、受强浓雾影响地区的机场暂停飞机起降,高速公路和轮渡暂时封闭或者停航;2、各类机动交通工具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安全。
雷雨大风预警信号
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6小时内平均风力可达到 6级以上,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6小时内平均风力可达 8级以上,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2小时内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2小时内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
防御指南:(一)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图标:1、做好防风、防雷电准备;2、注意有关媒体报道的雷雨大风最新消息和有关防风通知,学生停留在安全地方;3、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人员应当尽快离开临时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雷雨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二)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图标:1、妥善保管易受雷击的贵重电器设备,断电后放到安全的地方;2、危险地带和危房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出现雷电时应当关闭手机;3、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4、停止露天集体活动,立即疏散人员;5、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危险地带人员撤离;其他同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三)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图标:1、人员切勿外出,确保留在最安全的地方;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3、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和碰撞;其它同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四)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图标:1、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其它同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大风预警信号
大风(除台风、雷雨大风外)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24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可达 6级以上,或阵风 7级以上。
12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可达 8级以上,或阵风 9级以上。
6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
6小时内可能出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的大风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一)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图标:1、做好防风准备;2、注意有关媒体报道的大风最新消息和有关防风通知;3、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二)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图标:1、进入防风状态,建议幼儿园、托儿所停课;2、关紧门窗,危险地带和危房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3、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4、停止露天集体活动,立即疏散人员;其它同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三)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图标:1、进入紧急防风状态,建议中小学停课;2、居民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3、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落实应对措施;4、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和碰撞;其它同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四)大风红色预警信号图标:1、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建议停业、停课(除特殊行业);2、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其它同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沙尘暴预警信号
沙尘暴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24小时内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或者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12小时内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天气,或者已经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6小时内可能出现
特强沙尘暴天气,或者已经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一)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图标:1、做好防风防沙准备,及时关闭门窗;2、注意携带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做好精密仪器的密封工作;3、把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影响的室外物品。
(二)强沙尘暴橙色预警信号图标:1、用纱巾蒙住头防御风沙的行人要保证有良好的视线,注意交通安全;2、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刮风时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和老树下逗留;驾驶人员注意沙尘暴变化,小心驾驶;3、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注意交通安全。
(三)特强沙尘暴红色预警信号图标:1、人员应当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不要在户外活动;推迟上学或放学,直至
特强沙尘暴结束;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3、受特强沙尘暴影响地区的机场暂停飞机起降,高速公路和轮渡暂时封闭或者停航;其它同沙尘暴橙色预警信号。
冰雹预警信号
冰雹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
2小时内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的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
防御指南:(一)冰雹橙色预警信号图标:1、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雹和防雷电准备;2、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影响的室外物品、小汽车等;3、老人、小孩不要外出,留在家中;4、将家禽、牲畜等赶到带有顶篷的安全场所;5、不要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建筑物或大树底下,出现雷电时应当关闭手机。
(二)冰雹红色预警信号图标:1、户外行人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其它同冰雹橙色预警信号。
雪灾预警信号
雪灾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影响的降雪。
6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较大影响的降雪。
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很大影响的降雪。
防御指南:(一)雪灾黄色预警信号图标:1、相关部门做好防雪准备;2、交通部门做好道路融雪准备;3、农牧区要备好粮草。
(二)雪灾橙色预警信号图标:1、相关部门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2、驾驶人员要小心驾驶,保证安全;3、将野外牲畜赶到圈里喂养。
(三)雪灾红色预警信号图标:1、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随时准备启动应急方案;3、做好对牧区的救灾救济工作。
道路结冰预警信号
道路结冰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
6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较大影响的道路结冰。
2小时内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对交通有很大影响的道路结冰。
防御指南:(一)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驾驶人员应注意路况,安全行驶。(二)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公安等部门注意指挥和疏导行驶车辆;驾驶人员应采取防滑措施,听从指挥,慢速行驶。
(三)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信号必要时关闭结冰道路交通,其他同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
干旱预警信号
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
专家解读《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三大亮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11日发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在首个“
防灾减灾日”前夕发布的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白皮书。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发表这份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减灾事业取得的成就,明确未来几年中国减灾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用实际行动告慰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同胞。
白皮书有哪些亮点?中国的减灾行动将去向何方?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发表之际,新华社记者专访了防灾减灾专家、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
亮点一:防灾减灾更加关注民生
史培军介绍说,白皮书从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其次,列出防灾减灾的成就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最后,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防灾减灾行动指南。
史培军指出,在过去的5年里,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高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重视推动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建立了以国家减灾委为核心的各级部门组成的综合运作体系,基本形成了国家防灾减灾行动规划,巨灾检测体系和物资储备体系都已初步建立。
他认为,这份白皮书首要的亮点就是高度关注民生,集中体更加强调高风险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减灾工作建设。“防灾减灾,最大的盲区在于那些既地处高风险带又相对贫困的地区。”史培军表示。
为此,白皮书特别强调,我国近年来实施了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同时注重提高农村居民住房的抗灾能力建设。
亮点二:基层减灾能力建设贴近百姓
在史培军看来,《中国的减灾行动》是一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白皮书,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是提出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
白皮书指出,完善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演练。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面开展城乡民居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在多灾易灾的城乡社区建设避难场所。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
史培军说:“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公众是防灾减灾行动的四大核心主体。其中,社区就代表着广大基层。基层如果不安全,国家又怎能安全?”
史培军认为,在大灾来临之际,国家虽然能够充分调动全国上下的资源支援灾区,但如果基层的设防水平太低,那么就会在防灾工作中失掉先机,最终导致灾害损毁率高、减灾效益低。
“只有百姓收入提高了,减灾的意识提高了,社区的设防水平才能跟上来。”史培军说,从另一个层面上看,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是我国提高设防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
亮点三:防灾减灾强调联动机制
白皮书指出,在长期的减灾救灾实践中,中国建立了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中央政府构建了灾害
应急响应机制、灾害信息发布机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灾情预警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重大灾害抢险救灾联动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
史培军表示,面对自然灾害,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性显得至关重要。据他介绍,我国的综合减灾行动分为四部分:第一是安全建设,安监部门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第二是覆盖全国的救灾救济工作,也就是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方面的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监督;第三是应急管理工作体系;第四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巨灾风险转移机制”,也就是建立巨灾保险体系,分散巨灾风险。
史培军说,与这几项工作相配套的是三个“软工作”:首先是教育科研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完善,其次是信息传播体系的建立,最后是建立灾害的应急动员体系。
史培军认为,只有每个部门分工明确又环环相扣,在灾害来临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而随着中国国力的显著提高,在防灾减灾的道路上,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