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庆来
中国数学家、教育家
熊庆来(1893年10月20日-1969年2月3日),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弥勒县息宰村,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云南大学校长,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函数论研究室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1893年10月20日,熊庆来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息宰村。1907年,熊庆来考入昆明方言学堂。在方言学堂期间,正是云南爱国人士反对英法帝国主义侵略云南七府矿权斗争蓬勃发展及受压受挫之时,对熊庆来影响甚大。
1911年,考入云南英法文专修科,学习法语。1913年,熊庆来报考云南留学生考试并以第3名的成绩被录取,赴比利时学矿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侵占比利时,熊庆来辗转来到法国巴黎。战时巴黎矿校关闭,于是他改学理科数学和物理学。1915年入巴黎圣路易中学数学专修班。
由于时局不安,生活清苦,他积劳成疾,不幸患了肺结核,不得不到瑞士医治疗养。战乱、动荡和疾病,更加坚定了熊庆来的求学志向,病愈后,他又投入了紧张的学习。1915年至1920年期间,熊庆来先后就读于格勒诺布洛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耶大学等,取得高等普通数学、高等数学分析、力学、天文学、普通物理学证书,并获蒙柏里耶大学理科硕士学位。
学成归国
1920年,熊庆来从马赛大学毕业,获得理科硕士学位。1921年春,熊庆来到云南甲种工业学校和路政学校任教;同年,应东南大学郭秉文校长的邀请,熊庆来先生到该校创建数学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1925年,受聘西北大学筹建算学系。赴任时碰上西北地方军阀混战,无法任事。经叶企荪推荐受聘清华。适清华刚由留美预备班改为大学,算学系初创,教授仅熊庆来与郑之蕃,主要为外系开课。熊授课、编讲义并参与建系。
1927年,算学系正式成立。熊庆来负责建系规划,并担任讲授近世几何初步、微积分等课程。在任清华算学系系主任的九年间,熊庆来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近代数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又辛勤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杰出人物。
成就卓越
1932年,熊庆来开始第二次赴欧访问的旅程。1933年,熊庆来获得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得到的第一个最高学位。熊庆来代表中国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成为唯一的中国代表。1934年,他所撰写的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文中的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被载入世界数学史册;同年,回国后前往北京继续担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和教授。
1937年夏,受聘担任云南大学校长,上任伊始便竭尽全力延聘教授,添置设备,增设院系专业。在抗战时期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惨淡经营,将原来仅有300多学生的学校发展成为有文、法、理、工、医、农五个学院,许多著名教授及1000多学生的大学。1939年,熊庆来创办了云南大学附中。
 1949年9月,熊庆来先生赴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后,因病滞留法国,他重新开始了学术研究工作。1957年6月,他返回北京,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任研究员,继续从事研究,并培养青年学者。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熊庆来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打成了“熊华黑线”人物。1969年2月3日,熊庆来在北国白雪寒风中含冤于北京逝世,享年76岁。1978年,熊庆来被列入第一批平反昭雪的名单,国务院为他平了反。
科学成果
熊庆来引进的无穷级的定义被称为“熊氏无穷级”,成为以后研究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得力工具;他在正规族理论中,他从相应的基本不等式出发,消去余项中的所谓原始值,从而建立相应的正规定则;他关于消去原始值、建立正规定则的方法,卓有成效地解决了海曼教授搜集与提出的全纯和亚纯函数的新正规定则方面的大部分问题。
论文与著作
熊庆来先后在《科学记录》《中国科学》《数学学报》《数学汇刊》等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具有世界水平的学术论文。
1934年,熊庆来的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所定义的“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
1956年撰写专著《关于亚纯函数及代数体函数,奈望利纳的一个定理的推广》一书,此书列为法国数学丛书之一,1957年由巴黎哥特-维拉书局出版。
代表论文如下:
1,熊庆来.亚纯函数理论的一个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Ⅰ)[J].数学学报,1958(03):430-443.
2,熊庆来.亚纯函数理论的一个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Ⅱ)[J].数学学报,1958(03):444-455.
3,熊庆来.解析函数正规族论中的新圈属[J].数学进展,1966(02):149-161.
4,熊庆来.关于函数正规族论中蒙德耳-密朗达圈属[J].数学学报,1959(01):76-86.
5,熊庆来.凡亚纯函数由四个精简值点集确定的问题[J].科学通报,1966(11):492-494.
人才培养
熊庆来先后编写的《高等数学分析》等10多种大学教材是当时第一次用中文写成的数学教科书。
熊庆来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数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和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3所大学的数学系。
1936年,熊庆来与另外几位数学界同仁倡议创办了中国数学会刊,这个会刊即是现今的《数学学报》的前身,是中国的第一个数学学报。
1938年,熊庆来到云南大学的第二年就创办了《云南大学学报》,并先后《人文科学》、《云大农学》等刊物相继问世。
熊庆来先后开设了十余门课程。
熊庆来在东南大学的5年间,熊庆来鉴于当时中国还没有成熟的高等数学讲义和教程,在中国国外教材的基础上先后编写出了《平面三角》《球面三角》《方程式论》《解析函数》《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动学》《力学》《偏微分方程》等10多种讲义。
熊庆来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8年中先后指导研究生发表了20余篇论文。
熊庆来先后培养指导学生有数学家许宝騄段学复、庄圻泰、华罗庚,物理学家严济慈赵忠尧钱三强赵九章,化学家柳大纲,还有胡坤陞钱伟长彭桓武陈省身、许宝、柯召徐贤修林家翘吴新谋刘光等。
60年代,熊庆来已70多岁,还抱病指导两个后来也成为数学家的年轻人,他们是杨乐张广厚
成就和影响
在21世纪,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庆来中学”,已在他的家乡弥勒县建立起来,许多后来者,正沿着熊庆来开辟的研究道路奋力前进。
1989年,根据熊庆来先生夫人姜菊缘的倡议,特决定在云南大学设立熊庆来奖学金,用于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早日成才,为振兴祖国而勤奋学习。
李仲珩在《三十年来的中国算学》一文中,称熊庆来等7人为“我们的开山祖”;数学界把熊庆来与苏步青两人称为“北熊南苏”;如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一文中,称熊为“中国近代数学之父”。
熊庆来以“熊氏无穷数”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
社会生活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婚姻生活
熊庆来16岁奉父母之命与妻子(姜菊缘)结婚后,两人几十年一直相敬如宾,百年偕老,堪为家庭楷模。
父亲熊国栋为清末文库,先后任巧家、赵州县儒学训导。熊庆来幼年读书死啃硬背,叔伯皆以为不能成器,父亲则爱他这股钻劲。
人际关系
熊庆来四个儿子:熊秉信熊秉明熊秉衡熊秉群,女儿:熊秉慧。
熊庆来一共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都学有成就。除四子早年夭折外,长子是开发云南矿业的功臣,知名的矿业地质学家熊秉信,次子熊秉明在法国从事中文、艺术教育(长子熊秉信留学美国,次子熊秉明和次孙女熊有德皆在法国获博士学位),二子一女都在中国从事教育工作。
熊庆来对子女的要求很严格,他刚任云大校长时,不让次子熊秉明考云大,以避泄题之嫌;他的女儿熊秉慧在南菁中学念书,一天因病怕迟到,想坐他的人力车去学校,他严格地制止了并很严肃地说:这是学校的车,你不能坐。
1959年夏,熊秉信到北京开会,熊秉慧暑假来北京度假,熊庆来夫妇与家人合影。后排左起:熊秉慧、熊秉群、熊秉信、熊有德;前排小孩是熊有毅、熊有莉。
历史评价
熊庆来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中国现代数学先驱,是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爱惜和培养人才的高尚品格,深受人们的赞扬和敬佩。(东南大学评)
熊庆来既是千里马又是伯乐,除自己在数学研究领域内攀登上科学高峰之外,还着意提携后生,让后者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上另一个数学高峰,为中国数学界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他的慧眼卓识是中国科学家的典范。(东南大学评)
熊庆来是一位卓有贡献的数学教育家;他一向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人民教育出版社评)
熊庆来惜才爱才,诲人不倦;他品行高洁,言传身教,不仅惠及学生,对子女也影响良多。(东南大学评)
熊庆来一生为中国近代数学和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不朽贡献。(中国科普博览评) 
熊庆来是中国老一辈的大数学家、大教育家。(徐迟评)
熊庆来先生是中国函数论研究的一位先驱与主要开拓者,也是中国近代数学研究与高等数学教育的一位奠基者;担任云南大学校长十余年,为云南大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清华大学评)
熊庆来儿子熊秉明用四个字评价性格:平实诚笃。
轶事典故
1921年,熊庆来在东南大学当教授时,发现一个叫刘光的学生很有才华,经常指点他读书、研究。后来共同资助家境贫寒的刘光出国深造,并且按时给他寄生活费。有一次,熊庆来甚至卖掉自己身上穿的皮袍子,给刘光寄钱。刘光成后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1930年,他在清华大学当数学系主任时,从学术杂志上发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方面的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让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在他的培育下,华罗庚成为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影视作品
2015年,由谭力耕执导、鲍大志、苗苗主演的传记电影上映。
后世纪念
熊庆来先生铜像,是熊秉明教授积39年心血精心雕塑而成。并为其写了一篇短文《父亲的雕像》。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2 17:1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