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七子
清朝文学团体
清朝顺治时期,有七个诗人常相来往,相互唱酬,时称“燕台七子”。
释义
古代文学上指清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96年)诗人施闺章宋琬丁澎、张谯明、周茂源、严沆、赵锦帆。《清史稿 文苑 宋琬传》:“始琬官京师,与严沆、施闺章、丁澎辈酬唱,有‘燕台七子’之目。”“燕台”即指北京。“燕台七子”公余唱和,多为赠答往来之作,词清句丽。后,七人各有发展,成就及诗风并不相同,而以施、宋影响较大,有并称之誉。丁澎诗学晚唐,工于七律,为诗坛注目;周茂源诗学明七子,善比附,字工切;严沆写诗谦恭勤改,称为“德人”,其余二人诗名不显。
指清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诗人施闺章、宋琬、丁澎、张谯明、周茂源、严沆、赵锦帆。《清史稿.文苑.宋琬传》:“始琬官京师,与严沆、施闺章丁澎辈酬唱,有‘燕台七子’之目。”“燕台”即指北京。
“燕台七子”公余唱和,多为赠答往来之作,词清句丽。之后,七人各有发展,成就及诗风并不相同,而以施、宋影响较大,有并称之誉。
贡献与影响
“燕台七子”总体的诗学主张是推崇七子,提倡复古。宋琬早期学习明前后七子,尊崇盛唐。他在《周釜山诗序》中说:“明诗一盛于弘治,而李空同、何大复为之冠;再盛于嘉靖,而李于鳞、王元美为之冠。余尝以为‘前七子’,唐之陈、杜、沈、宋也;‘后七子’,唐之高、岑、王、孟也。”宋琬认为前后七子时期是明诗的两次繁荣兴盛期,七子的成就可与唐诗正宗陈子昂、王维等人相比拟。“燕台七子”中的另一主要成员施闰章也对明七子推崇有加。在他督学山东期间,就曾经拜谒修整李攀龙墓,登临白雪楼。其《李于鳞先生墓碑》中说:“于乎有明三百年,著作家众矣。近代词人多称王李盛,谓元美于鳞也。”对后七子的两位代表评价颇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6 19:55
目录
概述
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