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汉语二级字,读作燧(suì),中国古代取火的工具,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于日,木燧取火于木。根据中国古籍的记载,古时常用“夫燧”、“
阳燧”(实际上是一种
凹面镜,因用金属制成,所以统称为“金燧”)来取火。《周礼·秋官司寇》中就有“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的记载。《
淮南子·天文训》中写道:“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
名词词性
(会意。从火,遂声。)
意义出处
(1)古代取火器材。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
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命夙驾载燧。——《左传·文公十年》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人类的出现》
又如:燧(铜)镜(古代用以向日取火)
(2)
烽火台[beacon tower],后泛指报警的烽火,不分昼夜
南朝自武昌至
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宋·
陆游《
过小孤山大孤山》
幽王为熢燧。——《史记·周本纪》。正义:“炬火也。”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晚间燃火为“烽”,白天举烟为“燧”。
与城上烽燧相望。——《墨子·号令》
又如:燧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3)火炬之类 [torch]
幽王欲悦之,数为举燧火。——《后汉书·孽嬖传》
有寇则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则举烽。——《后汉书·光武纪》注
(4)守望烽燧的基本组织 [beacon group]。燧是最基本的组织,专司本烽燧的守望职责,设
燧长,其秩位相当于
亭长燧
suì
动词词性
<动>
燃 [burn]
出处
燧松明而识浅,散星宿于亭皋。——宋·
苏轼《中山松胶赋一首》
Suìrénshì
[Suirenshi] 中国古代传说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suìshí
[flint;chert] 一种矿石,黄褐色或黑色,质地坚硬。古代用来取火,
现代工业中用做
研磨材料等
燧
上古取火的器具:~石。~人氏(传说中
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古代告警的烽火:烽~。
古代释义
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中明确指出:“今
使道之家,铸
阳燧取飞火于日。”古时人们在行军或打猎时,总是随身带有
取火器,《
礼记》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表明晴天时用金燧取火,
阴天时用木燧钻木取火。阳燧取火是人类利用光学仪器会聚太阳能的一个先驱。
木燧: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
杜甫青枫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金燧:
金燧,即向太阳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
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中国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实际上这就是凸面
玻璃镜。如果我们拿这玻璃镜,向着太阳,镜也会聚如豆,再用
易燃物放在底下,顷刻间即可得火。古代没有玻璃,故用金镜。现代的
太阳灶就是从这一道理发展而来的。过去古人出门,身边都带着燧。因为那时的燧为尖顶杯,体积很小,都佩带腰间以备用。但以阳燧取火,有个
不足之处古籍解释
〔古文〕𤑾𤓫《广韵》《
集韵》《
韵会》《正韵》𠀤徐醉切,音遂。《
玉篇》以取火於日。《礼·内则》左佩金燧,右佩木燧。《注》金燧取火於日。木燧钻火也。《左传·文十年》命夙驾载燧。
又《定二年》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注》烧火燧系象尾。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注》鉴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
又作遂。《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注》夫遂,阳遂也。《疏》取火於日,故名阳遂。犹取火於木,为木遂也。
又《史记·韩安国传》攻烽燧,互详烽字注。 《玉篇》同㸂。亦作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