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勾儿茶
鼠李科勾儿茶属植物
牯岭勾儿茶(Berchemia kulingensis C. K. Schneid.)是鼠李科、勾儿茶属藤状或攀援灌木,高可达3米;小枝平展,变黄色,无毛,后变淡褐色。叶片纸质,卵状椭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顶端钝圆或锐尖,具小尖头,基部圆形或近心形,两面无毛,上面绿色,下面干时常灰绿色,叶脉在两面稍凸起;叶柄无毛;托叶披针形,花绿色,无毛,花芽圆球形,顶端收缩成渐尖;萼片三角形,顶端渐尖,边缘被疏缘毛;花瓣倒卵形,稍长。核果长圆柱形,红色,成熟时黑紫色,基部宿存的花盘盘状;6-7月开花,翌年4-6月结果。
形态特征
藤状或攀援灌木,高达3米;小枝平展,变黄色,无毛,后变淡褐色。叶纸质,卵状椭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2-6.5厘米,宽1.5-3.5厘米,顶端钝圆或锐尖,具小尖头,基部圆形或近心形,两面无毛,上面绿色,下面干时常灰绿色,侧脉每边7-9(10)条,叶脉在两面稍凸起;叶柄长6-10毫米,无毛;托叶披针形,长约3毫米,基部合生。
花绿色,无毛,通常2-3个簇生排成近无梗或具短总梗的疏散聚伞总状花序,或稀窄聚伞圆锥花序,花序长3-5厘米,无毛;粒梗长2-3毫米,无毛;花芽圆球形,顶端收缩成渐尖;萼片三角形,顶端渐尖,边缘被疏缘毛;花瓣倒卵形,稍长。核果长圆柱形,长7-9毫米,直径3.5-4毫采,红色,成熟时黑紫色,基部宿存的花盘盘状;果梗长2-4毫米,无毛。花期6-7月,果期翌年4-6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生长在海拔300-2150米的山谷灌丛、林缘或林中。
繁殖方法
育苗:为保持其优良品性不变异,采取植物无性繁育法,有压条繁殖法和茶叶短穗扦插。
压条繁殖法:从三年经过“台刈”的牯岭勾儿茶抽出的新梢压下来,尔后,在压条上盖上一层厚厚的土,到第二年三月,压条上长出的新的根须,这时,茶农们就可把压条从老牯岭勾儿茶上剪下来栽种。
茶叶短穗扦插:在当年10月至第2年元月份,将山上野生牯岭勾儿茶植株半木质化或木质化的枝条剪成每段3-4节的扦插枝,剪切口在芽节上方约1-1.5厘米处,把扦插枝下部作生根处理后插入苗床,芽节留在上面,按常规扦插育苗管理方法繁育成牯岭勾儿茶植株。
栽培技术
牯岭勾儿茶栽培必须选择土壤母质主要为沙质页岩,有机质要求在1.0以上,酸碱度在5.5左右,湿度较好的地区进行栽培。
苗木准备:牯岭勾儿茶栽培必须选择健壮(无干枯枝和病虫枝)、根系较多高度为15-20厘米的一年生无性繁殖苗。
土地准备:
抚育管理:造林前三年可在林地上间种黄豆花生等矮杆作物,既给幼树抚育管理,又增加短期收入。牯岭勾儿茶生产主要是取叶制茶,因此施肥以氮肥为主,每年3-8月施3-4次沟施尿素肥料,然后盖土,幼树高40-50厘米可摘除顶芽,促进侧枝萌发和植株矮化多产叶,又易采茶。摘顶原则是摘中留边,摘强留弱,促进牯岭勾儿茶早日形成,把牯岭勾儿茶高控制在1米以下为宜。三年生的牯岭勾儿茶,每年年底进行平头修剪,待来年萌发新芽茶叶。
主要价值
牯岭勾儿茶的根可药用,治风湿痛。
参考资料
牯岭勾儿茶.中国自然标本馆.
牯岭勾儿茶.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9 09:1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