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翼鱼龙属
狭翼鱼龙科下的一属
狭翼鱼龙属(又名狭翼龙)是种已灭绝海生爬行动物,是双孔亚纲鱼龙目狭翼鱼龙科中的一个属,化石发现于英格兰法国德国卢森堡瑞士,生存年代为侏罗纪中到晚期(托阿尔阶到阿连阶),最大化石身长约4米。
简述
化石时期:侏罗纪早到中期。
狭翼鱼龙的外表类似更著名的鱼龙属,狭翼鱼龙拥有较小的头部、较窄的鳍状肢。曾经在德国发现过保存良好的化石。狭翼鱼龙具有狭长口鼻部,具有许多大型牙齿,四肢演化成鳍状肢。狭翼鱼龙具有三角形背鳍,以及大型、半流线型、垂直面的尾鳍。
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家推论,狭翼鱼龙的习性类似今日的海豚,它们的大部分时间处在开放性海洋中,捕抓鱼类头足类、与其他动物为食。鱼龙类化石的腹部区域常发现以上动物的化石。
其中一个著名的化石,是一个雌性狭翼鱼龙与生产中的幼年个体(鱼龙类为卵胎生动物)。这个化石证明了鱼龙类生产时,胎儿是以尾巴先出产道,如同现代鲸鱼,以防止胎儿在完全经过产道之前淹死。
狭翼鱼龙的流线型身体,显是它们是速度很快的海生动物,可能接近鲔鱼,现今速度最快的鱼类之一。
命名与分类历史
在1858年,古生物学家Friedrich August von Quenstadt将一些发现于德国的鱼龙类化石,命名为鱼龙属的一个种,Ichthyosaurus quadriscissus。在1904年,奥托·耶克尔将这个种建立为独立属,狭翼鱼龙属(Stenopterygius)。属名在古希腊文意为“狭窄的翼”。
如同19世纪被命名的许多史前爬行动物,许多化石在没有详细研究的状况下,被归类为狭翼鱼龙的新种。在2008年,Michael W. Maisch重新研究狭翼鱼龙的大部分化石,超过100个标本。他发现许多种跟模式种S. quadriscissus是相同物种,包含︰S. eos、S. incessus、S. macrophasma。此外,S. hauffianus、S. megacephalus的某些化石也被归类于模式种。
Maisch认为鱼龙属的一个种(Ichthyosaurus triscissus),其实是狭翼鱼龙的一个种;早在1932年就有人提出这个分类。S. longifrons、S. megacephalus、S. megalorhinus的化石,多被改编入为S. triscissus。
此外,Maisch将S. cuneiceps的正模标本、S. megalorhinus的某些标本,编入另一种,S. uniter。由于这个种的正模标本已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轰炸摧毁,他必须选出新模标本
Maisch发现S. promegacephalus的标本是个幼年个体,缺乏可鉴定特征,因此列为疑名。而S. hauffianus的选模标本应该列为模式种的近似种,cf. S. quadriscissus(cf.是拉丁文conformis的缩写,意为近似种) ,也被列为疑名。由于许多化石被编入于S. hauffianus,他将大部分化石归类于相近的模式种,而少部分化石具有高度可鉴定特征,不同于狭翼鱼龙。在2008年,Maisch将S. hauffianus的少数独特化石建立新属,豪夫鳍鱼龙(Hauffiopteryx)。
狭翼鱼龙模式种S. quadriscissus的选模标本(编号GPIT 43/0219-1)是一个关节仍连接的完整身体骨骼,体内保存大型幼年个体,化石身长为3.15米。这个化石被发现于德国南部的霍兹马登,属于波西多尼亚页岩(Posidonia Shale)地层,地质年代相当于早侏罗纪的早托阿尔阶,约1亿8200万年前。在这次重新研究中,Maisch将30个其他标本编入此种,化石来自于德国的霍兹马登与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卢森堡南部,地质年代也是早托阿尔阶。有化石体内保存了胎儿,生产时胎儿是以尾巴先出产道,以防止胎儿在离开产道前淹死。
S. triscissus的正模标本(编号GPIT 12/0224-2)是一个关节仍连接的几乎完整身体骨骼,是个接近成年个体,生前身长约2.1米。这个化石出土于德国南部的奥姆登,也属于波西多尼亚页岩地层,地质年代也是早侏罗纪的早托阿尔阶。在这次重新研究中,Maisch将13个其他标本编入此种,化石来自于英格兰法国、德国、卢森堡、瑞士,地质年代也是早托阿尔阶,略晚于模式种的年代。在2011年,英格兰萨默塞特郡的草莓河畔发现四个鱼龙类化石,这个挖掘地点属于早托阿尔阶。这四个标本都是幼年或刚出生幼体,大部分是完整身体骨骼、一些头颅骨。这些新化石被编入S. triscissus。
S. uniter的正模标本(编号SMNS 14216)是一个关节仍连接的完整身体骨骼,是个成年个体,生前身长为3.35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正模标本被轰炸摧毁。在这次重新研究中,Maisch将编号GPIT 1491/10标本列为此种的新模标本,这个标本也是个关节仍连接的完整身体骨骼,是个接近成年个体,生前身长约2.34米。这个化石出土于德国南部的侯兹马登,也属于波西多尼亚页岩地层,地质年代也是早托阿尔阶。Maisch将其他10个标本编入此种,化石都被发现于德国南部的侯兹马登。
在2012年,一个出土于德国东南部的鱼龙类化石,被建立狭翼鱼龙的新种,阿连狭翼鱼龙(Stenopterygius aaleniensis),生存年代为侏罗纪中期的阿连阶。
狭翼鱼龙属有很多种,但大多数是疑名和同物异名。
分类
狭翼鱼龙属于鱼龙目的狭翼鱼龙科。一些研究人员将乔开科鱼龙(Chacaicosaurus)、豪夫鳍鱼龙(Hauffiopteryx)归类于狭翼鱼龙科,但没有提出亲缘分支分类法分析以佐证之。在2011年,V. Fischer提出亲缘分支分类法分析,发现在鲔鱼龙类(Thunnosauria)演化支之中,Chacaicosaurus是最原始的物种,而不属于狭翼鱼龙科与大眼鱼龙科。乔开科鱼龙被认为属于施瓦本利维坦鱼龙科,是施瓦本利维坦鱼龙的最近亲。近年的其他两个亲缘分支分类法分析,则认为Hauffiopteryx是鲔鱼龙类演化支、或真鼻龙类(Eurhinosauria)演化支的最原始物种,是蛇嘴鱼龙科的近亲。两者都有可能。狭翼鱼龙科的唯一物种只有模式属狭翼鱼龙属。
软组织化石
2018年12月,《Nature》(《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化石鱼龙的皮肤,该化石保留了真皮、表皮、皮下脂肪和颜色。这是关于化石鱼龙脂肪的首次报道,它意味着鱼龙是温血爬行动物
鱼龙是已经灭绝的海生爬行动物,形似现代的齿鲸类,如海豚。它们相似的外形意味着鱼龙和鲸演化形成了相似的适应海洋生活的策略——趋同演化的一个例子。鱼龙一直被怀疑是温血动物,但是由于化石有限,一直难以验证这一点以及其它相似点。
瑞典隆德大学的Johan Lindgren及同事研究了狭翼鱼龙属的一个保存完好的鱼龙样本的皮肤组织成分,该样本具有1.8亿年左右的历史。他们发现了鱼龙原始光滑的皮肤的残留,其皮肤仍具有弹性,由真皮、表皮和皮下脂肪组成。皮下脂肪是现代海洋哺乳动物的一个特征,它可以抵御寒冷,帮助漂浮,相当于一个脂肪库。这是首次鉴定出了化石鱼龙脂肪,证实鱼龙为温血动物。
此外,作者还发现鱼龙皮肤的着色模式表明鱼龙是“反影”,即下腹部颜色较浅,而上表面颜色较深。这种着色模式可见于许多现代的海洋哺乳动物中,可以用来伪装,抵御紫外线,以及帮助调节热量。
科学分类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09:42
目录
概述
简述
古生物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