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镇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下辖镇
王村镇,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地处乾县中南部。南邻武功县贞元镇,东邻姜村镇,西邻周城镇,北邻梁村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8千米,总面积44.10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村以王姓居多得名,镇以驻村得名。
明时属从政里、淡头里。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从政里70余村划归武功,取名寄庄里。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设王村联保,后改为王村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王村区辖。
1956年,撤区并乡,由原上官、上座、淡头、大王组建大王乡。
1958年,成立梁村公社,归其管辖。
1961年,建立大王公社。
1983年,更名王村公社。
1984年,改设为王村乡。
1997年,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王村镇辖大王、北索、南索、上官、上座、王吕、北昌、淡头、张留、王召10个行政村;下设13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王村镇下辖8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大王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王村镇地处乾县中南部。南邻武功县贞元镇,东邻姜村镇,西邻周城镇,北邻梁村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8千米,总面积44.1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王村镇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地貌为山地、黄土高原和河谷阶地,西北部为沟壑区,约占全镇总面积的18%;东南部为黄土塬区,地势较平坦,约占全镇总面积82%。
气候特征
王村镇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春秋温暖,四季分明。冬季盛行西北风,春、夏、秋三季盛行东南风和东风。多年平均气温12.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8℃。无霜期年平均为21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55.6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
自然灾害
王村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雨涝、暴雨、霜冻等。其中冰雹、霜冻,对农作物、经济作物影响较大,造成果树、庄稼歉收甚或绝收。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王村镇辖区总人口3299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08人,城镇化率7.6%。总人口中,男性17097人,占51.8%;女性15900人,占48.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19人。
截至2018年,王村镇户籍人口34002人。
经济
第一产业
2011年,王村镇农业总产值达到6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7%,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耕地面积51680亩,人均1.6亩,75%为水浇地。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王村镇粮食生产2.69万吨,人均815千克。其中小麦1.98万吨,玉米0.71万吨。畜牧业以饲养奶牛、奶羊、生猪为主。2011年,王村镇奶牛饲养量3986头,年末存栏3916头,生猪饲养2.36万头,年末存栏2.23万头。2011年,王村镇生产肉类98吨;畜牧业总产值17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
第二产业
2018年,王村镇有工业企业9个。
第三产业
2018年,王村镇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2个。
交通运输
王村镇境内有107省道,武功—礼泉公路、乾县—普集公路交会。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王村镇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0个,大王村、上官村等有群众娱乐、健身广场各1个。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王村镇幼儿园87所,在园幼儿456人,专任教师170人;小学19所,在校生1857人,专任教师21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80人,专任教师12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初中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王村镇各级卫生室14个,医院2个、门诊所21个,床位20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6.1张,专业卫生人员324人,其中执业医师63人,执业助理医师84人,注册护士126人。2011年,王村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6.23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2011年,王村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76户,人数1236人,支出133.5万元,比上年增长12%。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4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80万元,比上年增长11%。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44万人,参保率100%。
历史文化
蛟龙转鼓
凯旋鼓又名蛟龙转鼓,相传为朝廷军队打仗出征和凯旋归来时演奏。据《梁氏族谱》佐证:蛟龙转鼓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以乾县王村镇大王村为中心辐射周围区域,由于鼓壁上绘有“金龙戏珠”图案,表演时鼓手围鼓敲击旋转而驰名。蛟龙转鼓的艺术魅力,体现了秦人秦鼓的剽悍风韵。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秦俗,农事毕,国中纵倡乐三日”。每年正月十三元宵节,由大王村的梁、吴、司、曹、宋五姓氏(或东西南北中五社)为单位组成五队,各队都有一套乐器,参加者各有五六十人。上灯时分,街头张灯结彩,亮如白昼,先由梁姓队聚集在村西门外关帝庙前,面对面排成两行,擂鼓敲打迎接其他队。待其他四个队从梁姓队中间穿过后,霎时五个队一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烛高照,人影如潮。没有参加锣鼓队的人员和妇女,秉烛进香,进入关帝庙谒庙敬神。在演奏锣鼓声中,如果哪个队受其他队的锣鼓影响,打乱了鼓点,哪个队就宣告失败。接着五个队的锣鼓汇聚在庙前大院里围成一圈,蹦跃联欢,打起“转鼓”来。五队轮换进行,他们称此举为“钻烟囱”,直到五队都通过,才算结束。
蛟龙转鼓是集体乐舞艺术,在表演上分“座鼓”和“转鼓”。表演“座鼓”时,鼓行前排,锣插其间,铙钹置后,号手两边,鼓只敲而不转。表演“转鼓”时,鼓在空地中围成一个大圆圈或几个小圆圈,指挥居中,号手两侧。根据不同的表演方式,鼓队形有“梅花形”、“一字阵”、“月牙形”、“五角星”等。蛟龙转鼓队伍整齐、声音铿锵、舞姿优美、节奏复杂,其音乐共分为三个乐章:首先长号齐鸣,好似龙吟虎啸,随后锣鼓铙钹击奏,犹如蛟龙从水中腾空欲跃,称为“蛟龙出海”或“蛟龙探头”;接着击鼓表演者以舞蹈动作敲着随着腾跃旋转,整个乐舞如一条蛟龙在翻腾,故名“蛟龙翻背”;继而乐舞在铿铿锵锵的快节奏中随着马号的长啸结束,故称为“蛟龙摆尾”或“蛟龙入宫”。整个乐舞的演奏可以连续反复交替表演,其鼓点有“风搅雪”、“长流水”、“十样景”等,舞蹈动作主要有平击鼓、高跳击鼓、鲤鱼翻身、凤凰展翅等。蛟龙转鼓除具有鼓舞表演特点外主要突出在“跳”和“转”上, “人绕鼓转,鼓绕铙转”。
1993年央视“民族风情”栏目组特地前往乾县拍摄蛟龙转鼓的表演场面。2004年,乾县王村镇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转鼓之乡”。
著名人物
董生龙
淡头村人。作家,笔名钱稹,原青海作家协会主席。
亓宏刚
王吕西村人。1983年出生,陕西乾县人。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编辑、记者、青年作家、书法家。现居武汉市,供职于书法报社,任《书法报·老年书画》编辑部主任。中国民族书画院湖北分院院长。
参考资料
王村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4 22: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