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峰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二师师长、抗日英烈
王毓峰(1897年—1938年2月25日),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二师师长,黑龙江省宁安县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16年,王毓峰参加东北军,任排长、副连长等职。1932年,王毓峰率部加入王德林的救国军。救国军失散后,王德林等领导人退到苏联,王毓峰率部继续在国内斗争。1933年1月,王毓峰率余部加入李延禄领导的抗日救国游击军,任第二团团长,在宁安一带进行抗日斗争。1934年,王毓峰率团加入周保中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1935年1月,日伪军对同盟军进行围攻,王毓峰率部在南湖头与敌周旋。2月,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王毓峰任第一师第二团团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成立之后,王毓峰率团在宁安收缴了东京城伪军武装、袭击了六道河子火车站,在开辟西北山游击区的斗争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1937年,王毓峰调往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工作,于11月任第二师师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7年,王毓峰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镇阿堡河子(今杏山乡),原名王忠庆。5岁时,王毓峰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由叔父扶养。12岁那年春天,王毓峰入本屯私塾读书,到13岁那年冬天,因为家境贫寒,只好中途辍学,外出给地主家放猪,当“半拉子”。为了糊口,他只好起早贪黑的干活,可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在数九隆冬时,破衣褴衫,皮肉裸露在外,饱尝了苦难。19岁那年,他毅然离开了家乡参加了东北军,由于在军队中表现出色,先后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怒潮的影响下,王毓峰的心里燃起了民族复仇的烈火。他投身到抗日活动中去,把他领导的一个排从东北军拉了出去,在宁安县花脸沟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1932年,王毓峰率队在宁安参加了抗日爱国将领王德林领导的“中国国民救国军”。但是,他发现救国军没有明确的抗日纲领,得不到群众支持,加上指挥混乱,在日军进攻之下,很快就垮台了,王德林等领导人退入苏联。王毓峰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旧军队是无法抗日的。
1933年1月,李延禄率抗日游击总队二、三团200余人到达宁安西南的和尚屯(今沙兰镇和盛村)联系王毓峰的步兵营和冯守臣的骑兵营,经宁安县委批准,扩建为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并在宁安南部的孟寡妇屯召开成立大会,司令李延禄、政委孟泾清、参谋长张建东。部队达800多人,编成三个团,两个独立营和一个游击支队。该部队在宁安南部一带多次与日军作战,连续活动三年多时间。王毓峰部当时被编为游击军第二团,并任该团团长。日本侵略者开始对吉东地区进行疯狂地大“讨伐”之后,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游击军在宁安、汪清密山等地的广大地区,在团山屯、八道河子、马连河、杨木林子的山川草地上积极勇敢地打击敌人。同年秋,日本侵略者加紧对抗日武装力量进行“讨伐”,使抗日军给养发生困难。为了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宁安、汪清等地的游击军转移到密山活动。王毓峰率领的二团战士多是宁安人,家乡观念很强,经军部领导同志研究同意,王毓峰率领二团战士回到宁安活动,同柴世荣李荆璞傅显明王汝起等救国军残部彼此呼应,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4年2月,受中共满洲省委派遣,时任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的周保中来到宁安建立绥宁反日同盟军。周保中以工农义务队(队长李荆璞)和边区军一、三连做为骨干,吸纳柴世荣、王毓峰、傅显明、王汝起等原救国军各部及八道河子自卫队,组成“宁安东南乡救国军第一游击区同盟军办事处”,后又改为“绥宁反日同盟军联合办事处”。周保中亲自去动员王毓峰参加绥宁反日同盟军,王毓峰说:“李延禄领导的抗日救国游击军和你这次组织的绥宁反日同盟军,都是共产党领导的,我只不过是从游击军换防到同盟军。我保证率领全团参加同盟军。”王毓峰坚决拥护中共提出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率领全团战士参加同盟军。同盟军成立之初,主要活动在宁安各地,收缴地主武装,并与日伪军的“讨伐”进行战斗。4月,王毓峰率领全团战士与同盟军兄弟部队紧密配合,先进攻小城子,焚烧了伪电报局和四家汉奸的房子,然后进攻宁安与延吉之间的城子街,收缴了东京城附近农村的地主武装,打击了日伪军,扩大了同盟军的影响。为了加强党对同盟军的领导,提高同盟军的政治素质,根据同盟军军事委员会于当年5月召开的第三次会议决定,正式成立同盟军政治部,加强党在部队中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王毓峰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政治觉悟提高很快。同年冬,王毓峰率领部队与兄弟部队密切合作,参与了粉碎日本侵略者冬季大“讨伐”的战斗。
1935年1月,猴石屯一战,王毓峰率部打死打伤24名敌人;在岔沟和狼窝的两次战斗中,除了缴获一支枪和一部分弹药、军需物品外,还打死伪警察队长马志超。王毓峰在抗战的烈火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于1935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数九隆冬,他宁可自己挨冷受冻,也要把很少的棉衣棉帽让给战士们。战斗打响时,他又是指挥员又是卫生员,亲自抢救和包扎伤员;战斗间歇时,他又是出色的宣传员,党的思想宗旨,他详细耐心地向当地的群众宣传,到处播撒革命的火种,培养爱国者。在他的鼓舞下,家乡很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加抗日活动。王毓峰的言行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他的长辈和兄弟们也都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抗日,不屈不挠,英勇斗争,有的被日寇用刺刀挑死在村头,有的捐躯在抗日的战场上。他的妻子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毫不退缩,怀抱着幼儿“百岁”,一直随军参加斗争。2月,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1936年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王毓峰任第一师(师长李荆璞)第二团团长。这时,正是日军及伪靖安军向宁安、汪清等地抗日部队进行“讨伐”时期。王毓峰率领二团,与日伪军进行十多次战斗,在宁安境内先后参加了3月16日长岭子遭遇战,3月21日阿马河子战斗,3月27日二道河子袭击战,4月30日葡萄沟迎击战。抗日军收缴了东京城伪军武装,袭击了六道河子火车站。4月,为了避开敌之优势兵力和开辟新游击区的需要,根据吉东特委的提议和过去游击活动的经验,五军党委决定:把部队分散到三个地区进行活动,除军部和一部分队伍留守宁安外,将五军主力分编成东西两个派遣队,在五军副军长柴世荣和李荆璞率领下,于同年7月,按预定计划进驻到额穆县境内。在开辟西北山区游击区近一年的斗争中,二团给日伪军以一定的打击,不仅在群众中提高了抗日部队的威信,同时也发展壮大了自己的队伍,二团的人员扩大了一个连。
1936年1月,五军党委特别会议决定:五军主力部队向中东铁路道北转移。3月,王毓峰的二团和兄弟部队在师长李荆璞率领下,进驻到距离东京城约七、八公里的莲花泡屯。在筹集部队给养过程中,队伍突然遭到四倍的日伪军联合袭击。在情况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保存部队,李荆璞师长命令王毓峰率部突围,而王毓峰则决意首先掩护李荆璞师长和师部突围。于是,他坚决果断,临危不惧,巧妙地指挥二团战士连续冲杀,顶住了敌人的猛烈冲击,使李荆璞师长和师部得以安全转移。年底,王毓峰任第五军第一师参谋长,随五军转移到中东铁路道北一带活动。在抗日战争的烈火中,王毓峰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他出生入死,决心抗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特别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坚持党的领导,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已经成长为一名智勇兼备的优秀军事指挥员。
1937年初,王毓峰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副师长。七七事变爆发后,东北各地群众反日情绪高涨,抗日游击战争如火如荼地发展着。8月22日,一师三团在参谋长王毓峰的领导下,将在刁翎的伪军张营第三连缴械,击毙伪军十余人,收缴步枪七十二支,弹药万余发,皮大衣百余件。随后又解除了一个自卫团的武装,得步枪十七支。9月,王毓峰随周保中前往宝清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部,调整干部,整顿队伍,于11月任第四军第二师师长(至1938年2月),此后率部在宝清萝北集贤富锦等地活动。当时第四军第二师除了第四团质量较好之外,第五团和第六团都是山林队收编的,队伍中未建立起党组织,半年前在国强街基(今升昌镇)吃了一次败仗,李天柱师长当场牺牲,部队情绪一直是低落的,逃亡不断发生,这时又天天吃不饱饭,战士们更是无精打采。在长期艰苦的战斗环境中,王毓峰患有严重的痔疮病。开始时,他忍痛坚持随军指挥战斗,但终因失血过多病情更加恶化。在他无法继续随军指挥战斗的情况下,党组织把他安排在富锦县的密营中,带着第五团的一个连留在山里养病。王毓峰利用这个时期给战士们讲政治课,要求他们克服困难,坚持抗日。
牺牲
1938年2月25日,五团中的少数人利用战士挨饿受冻的不满情绪,秘密串连企图逃跑。他们在一个夜闻突然发动了叛变。由于有些人反对叛逃,相互之间开了火。叛逃者打死了王毓峰师长并裹胁着其他人员下了山。王毓峰的警卫员幸免于难只身跑了出来,将王毓峰师长的牺牲报告了李延平军长。王毓峰牺牲时年仅41岁。
轶事
1934年初,著名的抗联小战士、当时只有13岁的姜墨林(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参加了党直接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被编入王毓峰团里当战士。
纪念
2015年8月24日,王毓峰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参考资料
姜墨林.中国军网.2018-05-15
王毓峰.中华英烈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8 15:0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