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沈(?—266年),字处道,
太原晋阳(今
山西省
太原市)人,
东汉护匈奴中郎将王柔之孙,东郡太守
王机之子,
司空王昶之侄。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史学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祖父
王柔是东汉王朝的
护匈奴中郎将,父亲
王机是
曹魏王朝的东郡太守。王沈少年失去父母,为堂叔
司空王昶所收养,侍奉堂叔如父亲一样,尽心侍奉
继母与
寡嫂,以孝义著称。好读书,善写文章。大将军
曹爽征召为
掾属。多次迁升至中书
门下侍郎。
正始十年(249年),
司马懿发动
高平陵事变,诛杀曹爽,因为王沈是曹爽的故吏,被免职。后来又被起用
治书侍御史,转为
秘书监。
临危卖主
正元年间,迁为
散骑常侍、
侍中,掌管著作。与
荀顗、
阮籍共同编撰《
魏书》,多为当权者隐讳,不如
陈寿著《
三国志》那样直写实录。当时魏帝
曹髦好学有文才,多次请王沈及
裴秀到东堂一起讲解谈论学问,切磋文章,把王沈叫文籍先生,把裴秀叫儒林文人。
曹髦见自己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于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夜里命
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
焦伯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王沈、
王经、
王业,对他们说:“
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日我将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王经劝阻,曹髦从怀中拿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说:“这样就已经决定了,纵使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不一定会死呢!”说完就进内宫禀告
郭太后。王沈、王业跑出去告诉司马昭,想叫王经与他们一起去,但王经不去。之后,曹髦被弑,王经也被杀害,王沈却因此立功,被封为安平侯,
食邑二千户。王沈不忠于主上,很为舆论所指责。(见
司马昭弑君)
出任地方
不久,王沈迁为
尚书,出任监察
豫州诸军事、
奋武将军、豫州
刺史。到镇之后,即下教民之令说:“自古圣贤乐于听到非议的言论,倾听下人舆论,因为割草打柴的人,他们的言论有可以录用的地方,砍柴的人也可谈出治国之道。到镇之后,未能听到逆耳的话,可能是我未说明虚心接受意见的诚意,因此让想要说话的人心存疑虑。现宣布:下属城府官吏及士人百姓,如果能从乡野平民中推荐出贤明聪达的人士,从州国各地揭露斥逐奸佞的人,陈述长吏的优劣,诉说百姓的疾苦,兴利除害,改进政治举措,效果明显者,赏谷五百斛。如果进言在某一方面深有至理,能直指刺史得失,朝政宽猛,让为政刚柔恰到好处的人,赏谷千斛。如果担心我言而无信,我可以对皎日发誓。”
主簿陈广钦、褚磓提出异议说:“拜读您的教令,为之感叹。刺史谨慎谦恭,早晚得不到休息,谈到逆耳的话,我们认为上有所好,下无不应。目前身边的人没有尽力规劝的言辞,远处的人没有规戒的言论,实在是为政的得失尚未显露。今如颁发教令,以示奖赏,恐怕拘谨正直的人士怕受赏而不愿进言;贪财的人为了求利而妄加举动。如果进言不当,当然不能乱赏,那么不了解真情的人不知道进言是否得当,只见到有进言却不用,会认为是奖赏是虚设而不在进言,我以为下达教令的事可缓一步。”
王沈又告诫说:“德行浅薄而地位崇高,功劳轻微而俸禄厚重,这是贪婪的人所追求的,也是君子所不愿接受的。如果向刺史陈述至理的言论,为本州兴利除害,使被幽蔽的贤人得到显扬,像祝鱼它那样的奸佞的人得到罢黜,立德于民,受到应得的奖赏,这是君子应有的节操,怎么会有话不说呢!能够直言至理的言论,这是忠诚;向一州百姓施给恩惠,这是仁德;大功告成而谢绝奖赏,这是廉洁。兼有这三种行为的人,是明智的,为何胸怀治国大道而让邦国迷乱呢!”
褚磓又申辩说:“
尧、
舜、
周公之所以能得到忠谏,是因为他们坦诚之心人尽皆知。冰与炭火不会说话,人们都知道冰冷炭热,因为它们有冷热的本质在。为政者如喜好忠言直谏,像冰炭那样质直自然,那么忠直的大臣会济济盈庭,逆耳的言论会不求自到。如果德行不足以比尧舜,明智不足以比周公,质不同于冰炭,虽然悬有重赏,也不能得到忠谏之言。昔日
魏绛有通好
戎狄的功劳,受到晋君赏赐的女乐;
管仲有使齐称霸的功勋,
齐桓公用
上卿之礼对待他,功勋显著,然后随之以赏赐。未曾听闻有设重赏用来等待谏臣,悬挂谷帛用来求得尽言的道理。”王沈无法驳倒褚磓的观点,也就听从了褚磓的意见。
移风易俗
王沈探讨善政,整理
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及各种举措,择其善者而施行。又告诫官民说:“不使年轻人学习先王之教,而期政治教化日益兴隆,是不可能的。文武并用,是治国安邦的长久之道。当今风俗教化衰败,不能不革除其弊端。改革时俗的关键,在于兴办学校鼓励学习。昔日原伯鲁不喜学习,闵马父预知他必然灭亡。将吏子弟养尊处优,若不接受教育,必然终日游玩嬉戏,毁伤风俗。”于是九郡之士都乐于道德教化,风俗为之改变。后迁为
征虏将军、
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司马昭建立五等爵位后,封博陵侯,位置相当二等封国。
景元四年(263年),曹魏三路出兵攻灭
蜀汉,
孙吴大举出兵,张声势以援蜀,边境为之震动。王沈镇守调遣有方,吴军知其有备而退却。转为
镇南将军。
开晋元勋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
司马炎即王位,拜王沈为
御史大夫,兼
尚书令,加
给事中。王沈因有才有望,显名当世,因而晋朝创业的大事,
羊祜、
荀勖、裴秀、
贾充等人都与王沈谋划商量。
同年,司马炎篡魏建立
晋朝,王沈因有开国之勋,转为
骠骑将军、
录尚书事、加
散骑常侍,统领城外诸军事。封博陵郡公,坚决辞让不受,改封为县公。食邑一千八百户。司马炎打算把朝政托付给他,
泰始二年(266年),王沈去世。司马炎穿孝服哀悼,赐棺木朝服一套、衣一套、钱三十万、布百匹、葬田一顷,谥号为元。
第二年,武帝追思王沈的功勋,下诏说:“表扬过去的行为,是为了崇尚贤者,为后人树立榜样,慎重对待死者而不忘前人之功,则会民德淳厚教化兴隆,已故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博陵元公王沈,行循礼而居身正,心思清廉而纯粹,胸怀经纶典籍,才识博通。入居侍中纳言之位,出掌监牧方岳之任,献谋略于朝廷,宣德威于州郡。立国后设官爵,首登公辅之位,统领朝中大事,出负朝廷使命,有护卫辅佐国家之大功。现赠王沈为司空公,以推崇平生,使身没而名不朽。又生前因辅助之功,当受郡公之封,恳切辞让,嘉奖其辞让之德,不改其志,可以郡公官品送葬。王沈平素清俭,不营产业。可使所领士兵作屋五间。”子
王浚嗣爵,后王沈夫人荀氏死,准备合葬,见王沈棺木已腐朽,又赐棺木一副。
咸宁元年(275年),已故的王沈与太保何曾等功臣十二人都得以列名受祭。
历史评价
司马炎:“故骠骑将军王沈,忠允笃诚,执德弘毅。外清方夏,内熙衮职。历位着称,厥功茂焉。”
《
晋书》:“王沈才经文武,早尸人爵,在魏参席上之珍,居晋为幄中之士,桐宫之谋遽泄,武闱之祸遂臻。是知
田光之口,岂
燕丹之可绝。”“处道文林,胡贰尔心?”
刘知几:“若南、董(南史氏、董狐)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韦昭、崔浩)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於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诌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李冶:“成败之机,在于呼吸,而沈、业二鼠子背国佐贼,贼因得以肆其毒焉。反覆变诈若沈、业者,真二国之贼也!沈、业以泄谋为奸贼,则王经之不泄,信为有魏之忠臣矣。昭是以恨经而杀之,则是贼杀魏之忠臣也,夫忠臣之死于贼,则死于王事者也。于斯时也,魏之国如缀旒,魏之主如委裘,诚不暇于甄录已死之人也,然其秉董狐之笔者,可不特为一传,以劝后世人乎?或谓经之行迹不多见,自不足以立传,曰:‘君子之为己为人为天下,必待世闲之可称美者,载诸一身而无孑遗,然后为得哉,虽圣人亦不能尔,而谓君子者能之耶,观专车之骨,则防风氏之长为可知。’魏史不为经传,过矣!虽然魏史不传王经,晋史为传沈等,而千载而下,终不能废经之美,而沈等之臭恶,借东海之波,亦莫得而濯之。”
郝经:“王沈、贾充皆世飨魏禄,朋扇簒窃亲为弑逆,首倡禅代,校诸逆党师昭之次也。”
胡三省:“帝礼遇王沈,呼为文籍先生,而临变乃尔,吁!”
家族成员
祖父
父
兄长
王某,王沈兄长名不详,因其亡故得早,留下一寡嫂,王沈奉养继母与寡嫂也很孝义。
儿子
孙子
王胄,王浚子。
王裔,王浚子。
侄孙
文学形象
小说《
三国演义》中,王沈在第一百十四回《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登场,着重记述了王沈与王业出卖曹髦之事,情节与正史大致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