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亚皇后级战列舰
沙皇俄国海军建造的战列舰
玛丽亚皇后级战列舰是沙皇俄国海军建造的战列舰,同型舰三艘:玛丽亚皇后号、亚历山大三世号、叶卡捷琳娜大帝号。 “亚历山大三世”号竣工前改名为“自由”号。俄国十月革命后由反布尔什维克的叛军控制后改名“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 “叶卡捷琳娜大帝”号最初建造时命名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号。俄国二月革命后改名“自由俄罗斯”号。
历史沿革
1910年1月,俄国获悉土耳其正试图从英国船厂订购新型无畏舰。为对抗土耳其海军的威胁俄国通过俄黑海舰队扩军计划,为黑海舰队建造3艘战列舰。俄国海军以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也称为甘古特级战列舰)为蓝本,对塞瓦斯托波尔级的设计进行简单修改,于1911年10月开工建造三艘玛丽亚皇后级战列舰。
1911年10月30日,3艘玛丽亚皇后级战列舰同时举行了开工典礼,“玛丽亚皇后”号和“亚历山大三世”号在俄罗斯船厂建造,“叶卡捷琳娜二世”号在尼古拉耶夫船厂建造(每艘预算两千七百七十万卢布)。
1913年10月19日“玛丽亚皇后”号首先下水;1914年4月15日“亚历山大三世”号下水;1914年6月6日“叶卡捷琳娜二世”号下水。
名字来源
“玛丽亚皇后”号1915年6月10日完工。“叶卡捷琳娜二世”号6月27日改名“叶卡捷琳娜大帝”号,于10月18日竣工服役。由于向国外购买的动力系统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土耳其控制的海峡被封锁而导致到货延误的原因,“亚历山大三世”号拖延到1917年6月28日竣工,在此前的4月29日“亚历山大三世”号改名为“自由”号。玛丽亚皇后级战列舰服役后均部署于俄黑海舰队。俄罗斯船厂建造的“玛丽亚皇后”号和“亚历山大三世”号各耗资两千七百六十五万卢布,尼古拉耶夫船厂建造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号造价两千九百八十万卢布。
针对土耳其再次购买新战舰,俄国海军决定追加建造玛丽亚皇后级的改进型1艘:“尼古拉一世”号(未完工)。
概貌
平甲板船型
玛丽亚皇后级采用了与“塞瓦斯托波尔”级相同的平甲板船型,同样使用高强度钢建造。玛丽亚皇后级总体设计上俄国海军认为在黑海那样的完全封闭水域可降低航速和续航力,更多的重量可分配给装甲防护和武器系统,增强防护性能。舰首则由“塞瓦斯托波尔”级的破冰艏改为垂直艏。玛丽亚皇后级舰首装有破雷网撑杆,非常象风帆舰船的斜前桅,是其最显著的外观特征。试验证明破雷网基本无效,服役不久就拆除了艏部的撑杆。
主炮
玛丽亚皇后级采用与“塞瓦斯托波尔”级相同的12门305毫米口径主炮,重新设计三联装主炮炮塔,外形布局与“塞瓦斯托波尔”级基本相同,舰体前后部为1、4号主炮塔,舰体中部烟囱前后为2、3号两座主炮塔,仅舰桥后面的第2号主炮塔由指向后方改为指向前方。因为玛丽亚皇后级舰体长度较“塞瓦斯托波尔”级短,炮塔与上层建筑距离较小,炮塔射界比“塞瓦斯托波尔”级舰小。火炮的最大仰角35度,最大射程达24000米。装备2台盖斯勒M1911型指挥仪,前后指挥塔顶部装有蔡司5米测距仪。最后建成的“亚历山大三世”号(“自由”号)每座炮塔还装备有1具英国产5.5米测距仪。玛丽亚皇后级副炮采用20门130毫米/L55炮(“亚历山大三世”号18门),副炮数量和威力都比“塞瓦斯托波尔”级增强,以对付敌方排水量日益增大的驱逐舰。主炮塔顶部安装76毫米口径炮。玛丽亚皇后级战列舰同样装备有水下鱼雷发射管,每舷2具,分别安装在前、后炮塔弹药库内侧边缘。
锅炉
玛丽亚皇后级采用20座亚罗式燃煤/燃油混烧锅炉,分别布置在5个锅炉舱内。前锅炉舱布置了2排共5座锅炉,2号舱布置3座,3、4号炮塔弹药库间的3个舱内各4座。“玛丽亚皇后”和“亚历山大三世”装备的帕森斯蒸汽轮机从英国约翰-布朗公司购买。“叶卡捷琳娜二世”号(“叶卡捷琳娜大帝”号)装备的蒸汽轮机由尼古拉耶夫船厂生产。
装甲防护类型
玛丽亚皇后级的装甲防护类型与“塞瓦斯托波尔”级舰基本相同,又有所改进。舰体为双重底结构,主装甲带加厚到262.5毫米,装甲带加宽并增加连接强度。炮塔侧壁增加到250毫米,顶部装甲也加厚到125毫米。炮塔基座装甲250毫米-125毫米。
尽管有所改进,玛丽亚皇后级仍然存在不足,困扰俄国战列舰的防护问题始终存在。“玛丽亚皇后”号试航时发现舰艏浮力不足,造成军舰略带首倾,导致军舰的操纵困难。只能通过消减舰体前部舱内载荷进行补救。“亚历山大三世”号根据“玛丽亚皇后”号的教训,在建造时就进行改进,服役后没有发现类似问题。
各舰概况
“玛丽亚皇后”号
“玛丽亚皇后”号建成服役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土耳其在英国购买的战列舰“苏丹奥斯曼一世”号(即后来英国皇家海军的阿金库尔号战列舰)和“瑞斯萨迪赫”号(即后来英国皇家海军的爱尔兰号战列舰)在交付前夕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被英国扣留。土耳其加入同盟国阵营同沙皇俄国作战,从德国获得了“格本”号战列巡洋舰(“苏丹塞利姆”号)和“布雷斯劳”号巡洋舰(“米迪里”号)。  1915年10月“玛丽亚皇后”号作为掩护兵力参加炮击土耳其港口的作战行动。1916年1月8日“叶卡捷琳娜大帝”号与“塞利姆”号不期而遇展开炮战,“塞利姆”号依仗速度优势迅速撤退。
1916年10月20日晨“玛丽亚皇后”号因1号主炮塔弹药库内部爆炸而沉没,1919年打捞后于1926年拆毁(苏联将“玛丽亚皇后”号的4座主炮塔捞起后编成第30海岸炮兵连,曾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叶卡捷琳娜大帝”号
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爆发后,1917年4月29日“叶卡捷琳娜大帝”号改名“自由俄罗斯”号。根据布列斯特条约,德军将进占乌克兰。德军前卫部队迫近塞瓦斯托波尔,4月29日,在塞瓦斯托波尔陆军决定投降以后,黑海舰队全队驶往诺沃罗西斯克。6月11日,德,土向黑海舰队发布最后通牒。“自由俄罗斯”号(叶卡捷琳娜大帝号)于1918年6月19日奉命自沉(由驱逐舰发射鱼雷击沉)。
“亚历山大三世”号
“亚历山大三世”号(“自由”号)舰长违反命令由诺沃罗西斯克返回塞瓦斯托波尔港,于1918年9月被德军接管。德国向协约国投降后,英、法干涉军于11月24日接收了“亚历山大三世”号。最后“自由”号交由反布尔什维克的白军控制。1920年10月改名“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随败退的叛军出逃法国控制的突尼斯比塞大港,结果“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滞留在比赛大港直至1936年被法国拆毁。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22800吨,满载排水量:24000吨;
长/宽/吃水:168米/27.33米/8.3米;
动力:20座锅炉,2台蒸汽轮机,主机功率26500轴马力;
最大航速:21节;续航力:3000海里/16节
武备:12门三联装305毫米主炮;20门130毫米副炮;76毫米高炮4门,457毫米鱼雷发射管4座
装甲:主装甲带:上部203毫米,下部262毫米;甲板:76毫米(36毫米附加装甲),炮塔:305毫米,指挥塔:305毫米
舰员:1252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1 16:3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名字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