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是一种自限性的炎症性
皮肤病,其具体病因仍然未明,但被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特定药物的圃用也会诱发此疾病。高发群体主要为10-40岁人群,患者性别差异不大。本病通常在春秋季发病,一个典型病例的病程通常在4-8周内自行消退且不会复发。本病不具传染性,且大多数患者治愈后不会留下
疤痕。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某些药物也能引起。此外,免疫功能紊乱也可能与本病有关。
发病原因
诱发因素
症状
首先在躯干和四肢靠近躯干的地方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上面覆盖有细小鳞屑,称为前驱斑或母斑。1~2周后皮疹可继续发展,数量较多,持续约6周。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在皮疹出现前可有全身不适、低热、
头痛、嗓子痛、
关节痛、不想吃饭、淋巴结增大等感冒样不适的症状。
刚开始在躯干和四肢近端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淡红或黄褐色斑,直径2~3 cm,上面覆有细小鳞屑,医学上称为“前驱斑”或“母斑”。
伴随症状
就医
皮肤持续出现病因不明的斑疹,应及时到
皮肤科就诊。医生通常根据皮损特点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当难以诊断时,医生可能建议行
血液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镜检等。
就医指征
诊断流程
1.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病史询问,病史搜集内容包括:
2. 医生会进行简单的体格检查,观察皮疹分布、形态特征等进行初步诊断。
3. 此外,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做
血液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镜检等以明确病因,并与其他皮肤病相鉴别。
4. 明确诊断后,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药物治疗等方案。
就诊科室
患者皮肤出现玫瑰色斑疹应首先考虑到皮肤科就诊。如孕妇出现玫瑰糠疹,需联合妇产科诊疗。
相关检查
玫瑰糠疹表现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改变,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用于判断皮疹是否由真菌感染引起,可帮助排除
体癣、
花斑癣。
因玫瑰糠疹皮损与二期梅毒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如果患者存在不良性交史,可能要求做此检查。
鉴别诊断
皮损呈圆形,边缘有
丘疹、
水疱,逐渐向外扩大,中心炎症较轻;显微镜下可见真菌菌丝及孢子。
患者多有不洁性交史,典型皮损呈铜红色或暗红色,广泛分布,手掌及足底有孤立存在的角化性圆形脱屑性斑丘疹,梅毒血清学反应呈阳性。
好发于四肢外侧、头皮及尾骨,具有“白色鳞屑、发亮薄膜、点状出血”三种特征的典型皮损,呈慢性过程。
患者通常有服药史,发病急骤,无母斑。典型皮损呈多形性且色红,瘙痒明显,病程短,经治疗易于消退。
多发生在头皮或面部,有油腻性鳞屑。发生于躯干的皮损,在排列上则没有特殊性。
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有时与玫瑰糠疹相似;真菌检查阳性。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消除患者的顾虑。
因本病能自行消退,如果没有出现不舒服或瘙痒等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症状明显者可外用涂抹药物、口服药物或辅以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
外用炉甘石洗剂、5%樟脑霜、硫磺霜:可有效缓解症状。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
氢化可的松和
倍他米松软膏,可以消肿止痒。
如果
瘙痒严重,影响睡眠,医生可能会开一些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
本病一般不用糖皮质激素,对于严重全身泛发性病例可短期使用此类药。
考虑到玫瑰斑疹发病可能与病毒有关,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或万乃洛韦等治疗。
其他
维生素C、
维生素B12、
葡萄糖酸钙及
硫代硫酸钠等均可应用,氨苯砜、红霉素有应用治疗成功的报道。
中医治疗
中药
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为治疗原则。
针刺
其他治疗
中波紫外线(UVB)光疗:如果其他治疗不起作用,可考虑UVB光疗。UVB是中波紫外线,尤其是窄谱UVB照射对进行期的皮损可能有效,可用红斑量或亚红斑量交替照射。
预后
本病有自限性,一般经过4~8周可自行消退而不复发,但是少数患者病情可迁延半年以上。部分患者在皮疹消退后会出现色素沉着。
并发症
在一项小型研究中,大多数在怀孕前15周出现皮疹的女性都有
流产。因此,怀孕期间患有玫瑰糠疹,需立即至妇产科就诊进行相应的诊治。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