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科学术语
环境现状评价一般是根据近两、三年的环境监测资料对某地区的环境质量所进行的评价。一般以国家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或环境背景值作为依据。评价范围,可以是一个行政区域、一个自然区域或一个功能区。
简介概述
环境现状评价的区域范围可以是按环境功能划分的,如一个城市,一个工业区,一个旅游区;可以是按自然条件划分的,如一个流域,一个平原;可以是按行政区划分的,如一个县,一个区。评价某一区域的环境质量,一般以国家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背景值作为依据。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环境污染评价,系为说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特别是对人群健康已经造成的或即将造成的危害而进行的评价。
②环境生态评价,系为保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而进行的自然环境质量评价
③环境美学评价,系为说明旅游环境的质量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评价,可以了解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为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现状
环境现状评价的区域范围
环境现状评价的区域范围可以是按环境功能划分的,如一个城市,一个工业区,一个旅游区;可以是按自然条件划分的,如一个流域,一个平原;可以是按行政区划分的,如一个县,一个区。
环境现状评价的依据
评价某一区域的环境质量,一般以国家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背景值作为依据。
环境现状评价主要包括:环境污染评价、生态评价和美学评价。环境污染评价是说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特别是对人群健康已经造成的或即将造成的危害。评价工作首先是进行污染源调查,了解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以及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扩散和转化的状况,从而研究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在时间上、空间上变化的规律。然后建立数学模式,求出污染指数进行评价。生态评价是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而进行的区域范围的自然环境质量评价。主要选取空气、水、土壤、野生生物等项目作为评价参数,分别对每种参数进行评价,确定质量指数。再按其重要性进行加权,叠加成为总指数值,进行评价。美学评价主要用于评价旅游环境的质量,一般以旅游环境的基本功能为依据来选择评价参数,以说明环境的美学价值。
定义
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评价和预测。环境质量评价实质上是对环境质量优与劣的评定过程,该过程包括环境评价因子的确定、环境监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环境识别,因此环境质量评价的正确性体现在上述5个环节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常用的方法有数理统计方法和环境指数方法两种。
目的
主要是掌握和比较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寻找污染治理重点;为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关系;预测评价拟建的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类型
回顾评价
回顾评价是对已经建成的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以便了解工程兴建后实际的环境变化情况、环境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针对实际出现的不利影响,提出改善措施,保护环境质量,并为今后新建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近几年来,我国水利部门对三门峡水库、丹江口水利枢纽、新安江水库等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的环境影响做了初步评价,都属于回顾评价。
埃及阿斯旺高坝是举世瞩目的高坝水库,1964年截流蓄水。经过20多年来的运行,这个水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利弊得失,国际上争议较多。我国先后派出了代表团对它进行了考察,也相当于做了一些回顾评价工作。经过考察和分析,代表团认为阿斯旺高坝建成运行以来,对埃及的灌溉、发电、防洪、航运、库区渔业生产及发展旅游事业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建设是成功的。但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其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从而产生—些副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经过对阿斯旺高坝的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第一,就高坝库周环境与生态系统而盲,重大的改变是库区由陆地、河流变为人工湖泊,使陆生生态系统变为水生生态系统,使流水河道变为可以调蓄、流速缓慢的水库。这种由陆变水的转变,是立即发生的、不可逆的和长期的。由此而产生许多有利影响,如小气候的改善,水域景观的美化,可以加以利用的宽阔水面和巨大水体发展渔业、旅游业、航运及水上运动等,把大小不定的流量变为由人支配按需要泄放的水量,水质的某些要素如透明度等有了改善。不利的影响有四类:①要人们付出代价或采取措施,是可以妥善解决的,如居民的迁移、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水库浅水区疟蚊的繁衍等;②在运转时可能自然恢复的,如库水深层溶解氧降低,某些季节库水水温下降等,这些可能在洪水至下游的过程中逐渐消失;③库水水质的变化,全溶盐及各种元素与物质的增减,富营养化是否出现,泥沙淤积的速度及其后果,生态系统的最终演变及其效应等,这一类是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其有利或不利的效应;④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利用水资源而付出的代价,如水库的蒸发、渗漏,库区土地资源因淹没变为水域等。
第二,对高坝下游,重大的改变是水文要素的变化,即下泄流量从天然状态变为人工控制,水中含沙量大大减少,某些水质要素起了改变等。其中有利的影响如解除了一年一度洪水的威胁,为下游灌溉及其他需水部门提供水量,为下游航运增加水深和流量等。不利的影响如河床下切及海洋侵蚀、灌溉肥力减少等,这些是可采取一定措施解决的;至于河口地区鱼贝类的饵料条件恶化和捕捞量的下降,要经历较长时间和研究,才能找出饵料变化产生的后果和渔产下降的真正原因,以及采取什么措施可以补救。
第三,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由于高坝的修建,下游1000多km的河谷两岸居民居住和劳动的地方再也不受洪水侵扰,且大大提高了环境质量;为工农业与城市提供了保证率较高的550多亿m3的水量,促进了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又如农业有了更为充足的水量,为扩灌和增产创造了条件。据有关部门统计,1970~1976年的单位面积平均产量比1956~1962年为高,增产幅度在10%~40%。
高坝的建成,不仅由于众多的古迹文物迁移到交通更为良好的地方,促进了旅游业与交通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提供了210万kW、80多亿kW.h清洁廉价的电力,对埃及经济起了巨大的支持作用,促使大工业的兴起。整个阿斯旺地区由1960年的28万人增至近100万人,而且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是对在建工程或已建工程的现状进行环境质量评价,以便了解目前工程的环境状况,针对不利影响提出措施,保证和提高环境质量。水环境现状评价主要是对研究水域当前的质量状况按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估,以确定水域现状环境质量优劣等级,并为工程前后环境质量比较提供依据。
例如有些部门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在工程施工期间进行过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找出施工噪声危害及中华鲟过坝等许多主要影响项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
预断评价
预断评价是对计划兴建工程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或某地区或建设项目周围将来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并作出评价,对不利影响提出减免或改善措施,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由此可见,预断评价是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可行性论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评估一个地区或生产部门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预断评价也称为影响评价或未来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分类,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单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类。单要素评价是指只对某一个环境领域进行质量评价,如水环境质量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等;综合评价则指对一个地区的各环境要素进行联合评价。
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
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详细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
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
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各种资料
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
1、工作等级划分
2、评价大纲编写
3、工程分析
4、所在地区环境现状调查
5、建设项目环境一影响预测
6、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环境评价、环境评估等。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详细内容参见:百度百科“环境影响评价”。
治理技术
从最初的扩散稀释、水洗,发展到传统的吸附、焚烧、化学吸收,直至新兴的生物脱臭、光催化氧化、臭氧氧化、等离子体分解等除臭技术,恶臭的治理不外乎是借助于物理、化学、生物手段,或其联合工艺,通过稀释中和、吸收转化或生物降解等过程,减轻或消除之。
恶臭的常规防治技术(如表1所示)各有其优势和局限[3-11]。物理法只适宜处理低浓度、范围小的恶臭,且成本较高;化学法除臭不持久,除臭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高;生物法虽成本低廉,效果好,但菌种的筛选培养较为困难,见效稍慢。
因此,应根据填埋场恶臭的特性、强度和除臭要求等,选用合适的治理技术,或采取联合工艺,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恶臭,减少污染。
城市垃圾场恶臭防治技术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约为1.4亿吨,除了少部分焚烧、堆肥或回收利用外,其余70%以上被运送到填埋场进行处置。垃圾在填埋场的存放、装卸、平铺、压实等过程中,由于其中有机物的腐烂分解,不可避免将产生恶臭污染。
恶臭气体按其组成可分成5类:①含硫化合物,如H2S、SO2、硫醇、硫醚等;②含氮化合物,如氨气、胺类、酰胺、吲哚等;③卤素及衍生物,如氯气、卤代烃等;④烃类及芳香烃;⑤含氧有机物,如醇、酚、醛、酮、有机酸等。
恶臭既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又将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在填埋场的选址、运行和封场等过程中均应被单列考虑。特别是在填埋场运行过程中,因其产生量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环保风暴背后的制度漏洞
环保工作虽然越来越重要,但中国的整个环保体系的运作流程和十几年前相比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春节假期刚一结束,国家环保总局便连发两道金牌,先是通报近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接着在次日,环保总局又开始全面排查新建化工项目,少帅潘岳高调要求全力消除环境隐患、推行规划环评、防止松花江事件重演。
在国家计划委员会改名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之前,跑环保口的记者,肯定不象今天这样动辄便能发出头条新闻。毕竟,在计划经济当道时,一纸命令直接就可以让项目或停或死,根本无需采用环保测评这样间接婉约的手段。
早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中央对地方经济调控方式的改变,严格执行环保程序成为中央地方博弈时,中央政府组合拳中较有力的一个套路。
但环保风暴也有自己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在保持其坚硬力度的同时,能否更加常规化程序化而不要演变成一场运动。
按照日本制度经济学学者青木昌彦的理论,转轨经济中存在历史的路径依赖,简而言之,在制度转轨过程中,尽管出现了新的制度,但在新制度框架中,仍难免有相当一部份是由其经济的历史条件所规定下来的。
把这个理论放在屡屡刮起的环保风暴中来套,那就是环保工作虽然越来越重要,但中国的整个环保体系的运作流程和十几年前相比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举个例子,上个月,我去粤北山区采访北江污染一事,当地的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也向我讲述了他们的难处,作为山区县,经济落后,只能吸引一些被珠三角淘汰的污染型企业,于是,地方财政来自于这些污染企业所带来的收入,而地方环保人员的工资又全部由地方财政解决。由于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受多方因素左右,环保工作的艰巨重担,又只好落在了轻飘飘的官员自身道德建设上了。
多年以前,我也曾以企业代表的身份参与过项目落地工作,因为投资上亿,便有来自中央的环保官员拿来材料让我们去填,我记得其中有一份材料叫做《当地居民对此项目的意见调查》,大概有一百多份,我们转手把这些问卷塞给了当地的官员。为了吸引投资,官员自己就把问卷搞定了,所以,在这些卷子里面,你当然看不到,有谁会不知好歹地怀疑项目可能会造成的污染。
其实这种境况绝非环保部门一家所遇到的。我曾做过一个检察改革的调查,许多检察官向我抱怨,由于检察机关的经费依靠地方财政负担,于是司法机关仰人鼻息的事就在所难免。甚至在各级检察院的人员录用上,省检的话语权还比不上该市人事局。
在去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一个思路,希望效仿海关,将各级检察机关的经费转由省级甚至中央财政支付,但这仅是一厢情愿,至今没有见到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倘若由于制度设计的漏洞,使得司法独立都遇到这么多的阻碍,那么,对地方环保机关能否自觉自愿地贯彻中央的意图,我们当然也有理由抱怀疑态度。
水环境质量评价分级及程序
我国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进步很快。特别是国家环保总局于1993年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1U/T2.1—2.3—93),从技术和方法上对我国环境质量评价进行了系统的规定,环境质量评价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评价分级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7月19日在与内蒙古自治区就环评法执法检查情况交换意见时指出,规划环评是环评法的主要立法目的和宗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应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决策中的支撑作用。
周铁农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切实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表明,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经济的发展,改善环境就成为空谈;没有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就必然受到制约。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核心,把环境作为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较好地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环评法颁布实施5年来的实践表明,环评法是一部实现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法律,全面贯彻实施环评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周铁农强调,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环评法的立法目的和宗旨。规划环评是环评法确立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环评法的立法目的和立法宗旨。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既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与发展布局不当、结构不合理直接相关。规划环评在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结构调整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在规划层面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规划环评,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决策中的支撑作用。
周铁农指出,内蒙古自治区抓住环评法的本质和关键,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环评工作,并在此框架下,开展了相关区域和行业的规划环评工作,在处理环境和发展关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周铁农强调指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建议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发挥环评法在生态保护及“生态立区”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努力实现生态不断改善、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有效保护我国北方生态屏障。
周铁农还强调了环评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加强环评能力建设是环评法本身的要求,也是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实施环评法的根本保障,要从配套法规和制度建设、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环评队伍建设等3个方面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环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有效性。
建设项目
内容
第一条 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 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3、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4、 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是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的重要依据。
建设涉及环境敏感区的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提高或者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该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5、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6、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7、本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公布。
8、本名录自2008 年10月 1日起施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4号)同时废止。
技术要求
1、阐明生态系统的类型、基本结构和特点(整体性特点、稳定性等),评价区内居优势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功能或生态功能规划; 2、自然资源赋存和优势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3、阐明域内不同生态系统间的相关关系及连通情况,各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
4、明确区域生态系统主要约束条件以及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如脆弱性问题;
5、明确主要的或敏感的保护目标;
6、阐明评价的生态环境目前所受到的主要压力、威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6 09:15
目录
概述
简介概述
评价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