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街道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辖街道
珞珈山街道,隶属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武昌区东部,东濒东湖,南与洪山区珞南街道相邻,西南与中南路街道小洪山交界,西北与水果湖街道毗邻,总面积2.6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末,珞珈山街道总人口有55934人。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属武汉市长青区公所。
1950年7月,属洪山区武珞乡。
1951年,属武汉市第八区武珞乡。
1956年,成立珞珈山街道,属洪山区。
1957年,划入武昌区。
1959年,又划入洪山区。
1960年,建立洪山区公社珞珈山分社。
1961年,改建为珞珈山街道。
1964年,重新划入武昌区。
1967年,改名为红卫街道,并建立了红卫街革命委员会。
1972年,改名为珞珈山街革命委员会。
1980年,恢复珞珈山街道。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珞珈山街道辖珞睿、珈智、茶港、水生村、东湖村、省军区6个社区,风光1个行政村;下设314个居民小组、1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30日,珞珈山街道辖6个社区:东湖村社区、水生村社区、省军区社区、武汉文理学部社区、武汉工学部社区、风光村村民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八一路301号。
地理环境
珞珈山街道地处武昌区东部,东濒东湖,南与洪山区珞南街道相邻,西南与中南路街道小洪山交界,西北与水果湖街道毗邻,总面积2.6平方千米,全部为陆地。
人口
2010年,珞珈山街道总人口有75128人。
截至2011年末,珞珈山街道总人口有55934人,城镇化率100%,其中流动人口5855人。总人口中,男性30321人,占54.2%;女性25613人,占45.8%;18岁以下3851人,占6.9%;19—34岁35303人,占63.1%;35—59岁11034人,占19.7%;60岁以上5746人,占10.3%。2011年,珞珈山街道人口出生率3.3‰,人口死亡率2.4‰,人口自然增长率0.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513人。
经济
2008年,珞珈山街道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过亿元,
2011年,珞珈山街道财政总收入1.4亿元,比2010年增长22%;人均财政收入4429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珞珈山街道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820人,专任教师155人;小学2所,在校生785人,专任教师5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初中2所,在校生2000余人,专任教师15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1所),在校生54084人(其中博士生7477人,硕士生13759人,本科生32848人),专任教师3600余人;拥有博士点286个,硕士点347个,博士后流动站3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二级17个。
科学技术
截至2011年末,珞珈山街道驻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6位;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高级综合研究机构2个。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珞珈山街道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个,其中综合医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专业卫生人员350余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87.6%,正高级卫生技术人员10人,副高级卫生技术人员50余名。
社会保障
2011年,珞珈山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54户,人数93人,支出29万元。社区服务社施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7个。2011年,珞珈山街道新增就业人员724人,有17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4人。截至2011年末,珞珈山街道累计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4285人,其中社区居民参保335人,学生参保3950人。
交通
珞珈山街道主要交通干线有八一路、东湖南路。
历史文化
珞珈山街道因境内的珞珈山而得名。
风景名胜
珞珈山原名罗家山,亦名落袈山。珞珈山坐落在在湖北武昌东郊。巍峨横亘,地处东湖之滨,海拔93米。珞珈山这个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改的。珞,是石头坚硬的意思;珈,是古代妇女戴的头饰。“落驾”与“珞珈”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4 08:0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