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派
一个姓族的辈份顺序
班派,古称为昭穆。《礼记》:“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这说明,“昭穆”即现俗称班派,表示一个姓族的辈份顺序,这在旧时代,是受到普遍重视的。班派字一般由老祖宗排定,后辈人则依班派字命名。看那班派名字,就知道他在本族的辈份。不过这是男丁们的事,女子是只知道自己的辈份而不依派命名的。有些姓族则用名人赠诗赠联作为班派字的,例如某地郦姓的班派:“惟仁隆自天,崇兴集由德;敬修光乃祖,永远世芳泽。”就是明成化年间陈白沙先生的赠联。
简介
邵阳八甲李氏班次:应嗣继仁子,志文仲显廷,祖宗永世德,时长开佑增。续班:本正发祥懋,肇启有忠纯,立学光前代,家传瑞运新,声华成盛业,孝义一庭荣。
传承
这些班派字由于姓族的散聚、分支发展,往往出现虽同姓同宗,但村落不同而有完全不同取字的现象。据考察,全国比较统一班派取字的姓族有孔、孟、曾、赵等姓。
举例
赵氏班派字据《赵氏天源族谱》记载,系由宋太祖趟匡胤所定。赵匡胤取代周朝建立宋朝,登上皇帝宝座,于乾德二年即命丞相赵普主修玉牒(皇家族谱)。这位大宋皇帝始祖,倒不像秦始皇那样,作万世相传之想。他有感于五代十国的治乱兴替,认为一人传之子孙,可达万世之远,而国家(皇权)兴废存亡,只在朝夕之间。而且他意识到尽管出于皇族,随着时代迁移,后人必然出现贫富贵贱的分化。因此,他制定族谱的目的并非炫耀“家世渊源”,而是传给子孙后代明白源流出处,睦族和亲,互相扶持。待到玉碟修好之后,他为玉碟题了一篇铭文,共42字,原文如下:“若夫元德允良,令德宜崇;师古希孟,时学光宗; 良友彦士,登尔必公:不惟世子?与善之从;伯仲叔季,承嗣由同。”赵匡胤原有兄弟五人,长幼均早天无嗣,余下匡胤、匡义、匡美三人。赵匡胤命人将铭文单字打乱,随意组合为三等份,作为三房班派字。于是匡胤得十四字为:“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学”,因匡胤系太祖,後人称这一派为“太祖派”。匡义所得十四字为:“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匡义当时封晋王,后继兄位为太宗,后人称这一派为“太宗派”(现居新会三江、古井,台山浮石均系太宗派)。匡美所得十四字为:“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 古光登”,匡美当时封秦王,死后追赠为魏王,后人称这一派为“魏王派”。斗门赵姓均属这一派,由魏王八传孙趟惮夫开基传下,现履大赤坎、南门、斗门南村、小赤坎、碰涌等地。
赵氏这些班派字,依例是接续循环使用的,即到了第十五代即以第一代派字命名。但宋朝三百多年历史,大约到了第十代到十二代之间,宋朝就覆灭了,赵氏族人面临被元人搜索杀戮的危险,于是纷纷南逃,而且在命名上不得不有所改变。如赵梅南,原名嗣焕,其名应依古字命名,但其子孙在元代及明初皆不依派命名,直到第十五代才恢复遵派命名。到了近世,由于时代变迁,族人命名是多不遵派用字,只大概知道自己属什么班派;而到当今,恐怕不少青年人连自己属什么班派也惘然了。
其他相关
还须说明的是,古人有名有字,小孩出生,即由长辈取名,到了二十岁即命字戴冠(《礼记》:“男子二十冠而字”),表示已是成年人。乡间俗例,是男子娶妻才命字的。因而姓族中,名有名派,字有字派。我们前面所说的是名派。至于字派情况较为复杂,而且当今青年人结婚,已不甚重视依旧例取字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6 21:27
目录
概述
简介
传承
举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