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宫史》(Glass Palace Chronicle)的全名是《琉璃宫大王统史》,是由巴基道王主持下编纂的史书。此书编写始于1829年,历时近4年。
内容简介
《琉璃宫史》全书21篇中,第1篇及第2篇共计104节,这两篇均未真正涉及缅甸正史。其史料内容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描绘宇宙之形成与败毁;南瞻部洲的出现;
——围绕
南赡部洲中天竺某些主要国家的产生,简介各国君王简况;
——略述君王大臣应具有的基本条件、应遵守的纪律或戒规、克敌制胜的若干基本要素等;
——古印度最早诸君王,如
迦毗罗卫城的
频婆娑罗王、
净饭王、
悉达多王等佛教观及其他;
——印度
孔雀王朝时期
阿育王传略、阿育王对佛业的贡献(尤其是广建塔庙,派员外出弘扬佛法等)。
从第3篇开始直至第21篇才是真正记叙缅甸历史事件的产生、演变、发展进而延续至
贡榜王朝初期(1754年)的全过程,从书史所有的史实内容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代君王世系及对各君王的评介,共120余节;
(2)缅甸国内各地区诸侯之问的战争以及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对外战争,共54节(其中包括对泰国12次,对中国5次,对老挝3次,等等);
(3)有关国王登基加冕典礼方面,共10节;
(4)外交活动方面(包括求取或迎奉佛牙等),共8节;
(5)筹建佛塔、寺庙、积德行善(含建成佛塔升伞等),共27节;
(6)其他事件及有关国内重要国政及治国措施等,诸如,泰国简况,调查地区人口,修建水利工程,处死同谋罪犯,某大臣谋叛。塔主西归,国王捐献藏经,等等,共19节。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缅甸贡榜王朝初期是缅甸封建王朝时代的极盛时期,国内形势稳定,经济发达,国力充实,版图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广阔的地步。巴基道王即位后,虽然在这期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英缅战争,缅甸初尝败绩,割地赔款。但是巴基道在内心深处并没有服输,仍雄心勃勃地想有朝一日定能雪此大辱,恢复并扩展祖辈基业。
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巴基道王召集了蒙悦逝多林寺大法师、道加彬大法师、咨政大臣摩诃达马丁坚、大骑兵统领吴耀、内廷府传旨官吴前、大侍史吴漂、负责灌顶加冕礼的婆罗门学者亚扎德瓦和古木德亚、内廷府传旨官吴越、大侍史吴鲁基、侍史吴昂达、内廷大臣曹侯、内廷大臣兼平民大臣辛占侯等13位僧俗学者组成一个“缅甸历史编写组”,并亲自督战,命令他们在琉璃宫偏殿内,参照缅甸国内各种史书、典籍、碑铭、档案文献、佛学经典和“雅都”、“埃钦”、“茂贡”等诗篇编写出一部缅甸大编年史。因在琉璃宫内编写,故名之为《琉璃宫史》。
创作历程
1829年,
缅甸贡榜王朝君主
巴基道(又译作孟既)下令编撰《琉璃宫史》,以求把史籍的年代更新到最近。巴基道王决定修史的原因,据《琉璃宫史》自身所说,是由于巴基道看到当时的各种缅甸史籍,内容互相矛盾,“众说纷纭其说不一,内容繁杂论点分歧”,乃召集多名僧俗学者到“百宝镶嵌琉璃宫殿”里,下令他们“研究种种典籍史册,考证件件碑铭遗篇”,是为该书的编撰来由。其具体编撰时间,据日本学者研究指出,是始于1829年5月3日(缅历1191年3月1日),而完成时间却没有精确的记载,大约是在1832年。
后来,敏东王1853——1878年在位时,命大臣们在琉璃宫内将第二部分校订续写。贡榜王朝灭亡后,原王朝大臣助理吴丁在1905年、1922年又两次校订续写,写至1885年英人将锡袍王劫往印度,贡榜王朝亡。《琉璃宫史》的第一部分曾在贡榜王朝枢密院监督下出版过。1936年吴山纽及其子女杜普瓦钦、吴拉貌请吴尼乔陀法师校订了他们珍藏的稿本后正式印刷出版。即今日流传之缅文《琉璃宫史》三卷本版。第二部分加上两次续写的内容后来也经整理正式印刷出版,称之为《贡榜王朝史》,即《琉璃宫史》的续编。
作品取材
《琉璃宫史》引用的资料众多,大体而言可分为碑铭、编年史书、文学歌谣,以及其他史籍、佛教经典、民间传说等材料。
歌谣:《琉璃宫史》引用了十二篇“埃钦”(为依据历史编写成的歌谣),以及其他“雅都”、“林伽”、“比釉”等诗歌作品。但作诗者对历史的态度并不严谨。
其他史籍:如锡兰的《岛史》。
佛教经典:如《清静道论》、《法句经释》、《乔答摩富罗那》等。
作品目录
上卷
(1)礼敬三宝卷首二十三颂
第一编
第二编
第三编
第四编
第五编
第六编
第七编
中卷
第八编
第九编
第十编
第十一编
第十二编
第十三编
第十四编
下卷
第十五编
第十六编
第十七编
第十八编
第十九编
第二十编
第二十一编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作为意识形态,历史与文学都是精神生产的产物,它们之间本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性,二者在叙述语言、叙述结构、社会功能、价值取向上都有相通之处。《琉璃宫史》作为一部国王钦定的“正史”,一部世界公认的史籍,其真实性与可信度是毋庸置疑的。而另一方面,它在文笔上的流畅典雅,叙事上的故事性、传奇性,人物塑造上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等文学性特征又是显而易见的。这正是《琉璃宫史》具有历史和文学双重学术价值的原因所在。
历史叙述追求真实性,文学叙述则带有虚拟性,《琉璃宫史》将二者糅合在了一起。它在历史叙述中一个突出的文学表现技巧就是神化。人类早期艺术大抵从神话衍化而来,古代艺术中火们所景仰崇敬的英雄往往都与神挂钩,而古代史书中对民族祖先形象的刻画。对帝王的身世、生平事迹和英雄业绩的记录也都会神化,把他们描写得超凡入圣、神通广大,他们的思想行为往往也都有神灵相助。
如《琉璃宫史》中神妖赐眼药使太公国双目失明的两王子重见光明,宫错姜漂王的即位有天帝释等保护佛教之神的扶助,江喜陀为救苏卢王遭鄂耶曼甘部下追击,途中疲劳不支时得到摩诃吉里神暗中相助方得以脱险等等。在描写君王即位登基、被黜或临终情景时都会联系一些奇妙而震撼的宇宙景观,充满神话意境。
神话是远古劳动人民思想观念的反映、闪耀着民族的智慧,是缅甸古代独特的民间文学样式。它涵盖着深广的社会内容,又携带着历史的影子。在缅甸接受了佛教信仰后,很多神话故事又融入了佛教色彩。《琉璃宫史》对部分神话传说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历史客观性的基础上保留早期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遗韵,构成了今人能够认识的缅甸上古历史风貌,使历史叙述在可靠、可信基础上又增加了形象和生动性,大大提高了它的文学欣赏性和可读性。
艺术特色
《琉璃宫史》中的虚构有很多是受佛教文学的影响,吸收了《佛本生故事》的叙事方法和展现形式。该书前两编是集中讲述佛教的字宙观、价值观,以及佛教产生发展的史实,受佛教文学的影响自不用说,在第三编至整部著作中受佛教文学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如将历史人物的今生故事与前生故事联系起来;有相对应的前生人物角色。阿罗汉长老前世曾是一名持戒者,梯来辛(江喜陀)前世是一条小狗、阿朗悉都王前世是勃代格亚王子等等。书中有些神话本身就是根据佛本生故事改编的。而佛本生故事实际上绝大部分也是长期流传、不断演义的民间寓言和故事,将其中丰富的文学成分和营养附会到历史叙述中,便增添了史书的文学色彩。
《琉璃宫史》是一部大王统史,其中的主要历史人物是缅甸历代帝王及世族成员。历史年代越久远,历史人物的神话色彩越浓,而随着历史年代的进展,神话色彩也渐趋淡化甚至消失,年代越近,历史人物越接近生活的本来面貌。显而易见,在史书中的历史人物身上同样附有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和创作主体审美理想的熔铸。神话色彩的褪去,并不等于人物就变得干巴巴了,历史人物也是社会中的人,也是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同样可以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加以表现。《琉璃宫史》的写作特色之一就是善于通过历史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琉璃宫史》中也有不少过分夸张之处。有些君王登基的场面、出巡场面、战争场面的描写不仅带有神话色彩而且过分夸张。如书中记载骠绍梯王即位时所收大批馈赠礼品有……黑象4000头、内廷用马6000匹、富外用马6000匹等。据称国王手下有朝臣8000名、统领16000名、步卒10亿、骑兵3600万、战象600万头。这些数字明显过分夸张到了不可信的地步。
《琉璃宫史》还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如:一、国王钦定的史书,所以全书对历代缅甸国王大都是持肯定态度大加吹捧过分溢美,不能客观地评论他们的功过;二、只记录了缅甸主要民族缅族王朝的历史,而对缅甸境内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变迁却记述较少,甚至避而不谈,不公正;三、对缅甸对外关系中的一些事件的表述往往出于民族情绪,过分渲染己方的强大或威势;四、文中所述带有某些唯心主义的成分或迷信色彩;最后,全书体例上不统一,许多章节的文风笔法也极不一致等等都是它的不足或缺憾。
作品影响
《琉璃宫史》自成书以来,曾多次重印,并先后被译成英、日、德、俄等文字出版,受到世界史学界的高度重视,被看作是研究缅甸历史、文化、南传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的必读的权威性参考书。
从历史学角度看,《琉璃宫史》是缅甸的一部编年史,是缅甸封建王朝的一部帝王将相史。内容从上古开天辟地开始,一直写到贡榜王朝达亚瓦底贡榜王时期,缅甸各朝各代的兴衰,历届国土的成败,尽收其中,是一部珍贵的记述缅甸历史发展的巨著。
从文化视角看,《琉璃宫史》又是一部缅甸小乘佛教发展史,也是一部缅甸文化发展史,还是一部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史。它对缅甸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形态、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缅甸文化的各种表象做了详尽的论述,对缅甸小乘佛教的传入、传播、发展做了全面的记载,对缅甸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交流进行了记录,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缅甸文化,进一步研究东南亚区域的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琉璃宫史》不仅记叙了缅甸本国的历史,而且在许多章节都谈到了它与邻国交往的史实,这又为研究东南亚相邻各国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些史料的佐证或补充。在这部分材料中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提到印度有关的史料甚少。而提到中国、泰国和斯里兰卡的内容却很多:这部分史料中有相关国家国内都未曾记载的宝贵史料,也有能对该国史料作出补充或佐证的材料,还有一些是相差很远甚至类于荒诞的事例。由于古代的信息传播受到条件的种种限制,加之撰写者们往往又都是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看待所见所闻的,难免有所取舍、夸张或进行主观的描绘、臆断不实之处。读者可以在该书论及缅中、缅泰之间发生的事件、冲突或战事中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平常的心态看待这些内容。可以认为无论如何这些不实或失实的材料也还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从这点上看,这些内容也还是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的。
《琉璃宫史》前两编集中讲述了佛教的宇宙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佛教产生、兴起的史实,其余各编也非常注意描述缅甸与周边各国尤其是与中国、斯里兰卡的佛教往来,以及在缅甸国内发生的有关佛教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第三编专门有一书是讲述佛音长老去锡兰取经的事,文中讲佛音原是出生在摩诃菩提附近的一名学识渊博的婆罗门青年,后出家为僧,攻读三藏,名声显赫,遂得名佛音。到处云游,后来得到直通达磨巴拉王的支持,从勃生港出发前往中犬笠,在中天竺绘制成佛教几处圣地的图像后,再携圣图从海路奔赴锡兰岛求法取经,在锡兰著《清静道论》,又将经释全部译成摩揭陀文(即巴利文)。后来佛音又从锡兰返回直通,将抄本带回。这一所述过程与其他经典所述有些出入,有些还是《琉璃宫史》的独家说法,这为把这一事件考征清楚提供了某些宝贵的线索。另外《琉璃宫史》还在多处引用了《本生经》中的多则故事。
南传佛教史的资料比较分散,在南传佛教盛行的诸国很少见有这样在多处论及南传佛教发展传播史实的典籍,所以有人认为《琉璃宫史》是学习南传佛教发展史的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也是一部比较集中论述佛教交流史的论著。
后世史学界在研究缅甸史时相当重视此书,如
英属缅甸时,英国学者哈威(G. E. Harvey)撰《缅甸史》,便大量采用《琉璃宫史》等缅甸古代史料。这部史籍也成了缅甸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们的必读书籍之一。
作品评价
缅甸作家吴梭纽《“缅甸人家家户户都应珍藏的一部充满民族自豪感的历史”》:“缅甸史学家认为在缅甸古代史籍中《缅甸大史》和《琉璃宫史》是尤为突出的两部。《琉璃宫史》是缅历1191年即公元1829年贡榜王朝巴基道王在位时写成的史籍。这部史书是巴基道王亲自主持.把僧俗和婆罗门学者们组织起来,责成他们编撰完成的。……缅甸人应该不断地解读自己历史过去与现代的联系。为此寻找历史书籍来读,读后进行分析考虑,记住自己民族的进步与不足。在此基础之上寻求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进步发展。自己生活的改善……这是一部凡缅甸人家家家户户都应珍藏的充满民族精神的史籍,也是一部可以赠送给想了解缅甸历史源流的与缅甸友好外国人士的值得我们自豪的史籍。祝愿这部巨著与世长存,与缅甸同在!”
缅甸历史委员会钦貌纽博士1992年再版《琉璃宫史》前言:“按照当时的写作风格、句型组成、语法修辞、比喻举例,详尽地描述了当时正巧出现的地震、星损、彗星、洪水、火灾等自然现象,并将年代、日期、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录下来。”
中国学者
许清章:“三卷本《琉璃宫史》中极其详尽地记述了缅甸大部分历史朝代的极其丰富的各类事件的产生、经过、发展等具体情节,包括有关事件的实物名称和数字等。其翔实、细腻之程度明显超越其他史书中同类史实的记载”;“《琉璃宫史》一书中的许多篇章,几乎都能读到情系佛陀、佛经、佛塔、佛塔、佛牙等生动细腻的情节。……有人称该史书是一部
南传佛教史,这种说法可以理解,但又不完全准确。因为它没有概括南传佛教发展的全过程及其教义核心部分。笔者认为,它只能称之为以南传佛教为主要题材的缅甸大王统史。”
中国学者李谋:该书有关中缅交流的内容,有些在中国史籍里极为鲜见,如
阿奴律陀王、阿朗悉都王派使到中国西南大理国求取佛牙,元兵攻缅时在当地协助兴修水利,
南明永历帝流亡缅甸的经历等等。这些记载对了解中缅关系渊源和发展都有一定参考意义。
中国学者
陈序经:该书在时间记述、事实记录等方面,都有很多错误,而且
神话多而史事少,有时甚至流于荒诞,故此有必要参考近代发现的
碑文及古物等资料,以互相补充参证。
出版信息
《琉璃宫史》写成后,曾在
贡榜王朝枢密院监督下出版过。1936年,吴山纽将其珍藏的稿本,提请吴尼乔陀法师校订后正式印刷出版,是为日后流传的三卷本《琉璃宫史》。其后,有英国、日本、德国、俄国学者译成各种语言版本。中文译本由李谋、姚秉彦、蔡祝生、汪大年、计莲芳、赵敬、韩学文等翻译出版。
作者简介
编撰《琉璃宫史》的僧俗学者达十三位之多,他们各有分工,情形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