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哈拉神殿(Walhalla)是一座纪念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名人堂,这是一座
新古典主义建筑,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
雷根斯堡以东的
多瑙河河畔。该神殿由巴伐利亚
路德维希一世授命,由建筑师利奥·冯·克伦泽设计和修建。瓦尔哈拉神殿拥有近200个纪念牌匾和半身像,内中人物跨越了2000年历史。
简介
瓦尔哈拉神殿被认为是所有
路德维希一世(King Ludwig l)所委任的工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建筑。由建筑师
利奥·冯·克伦泽(Leo von Klenze)负责设计和建造,自1830年10月18日第一块
地基的安放到1842年10月18日的正式对外开放,共历时12年。该神殿被刻意建造在雷根斯堡(Regensburg)的
哥德式大教堂附近。
瓦尔哈拉这个名字出自瑞士出生的历史学家约翰内斯·米勒(Johannes von Muller),瓦尔哈拉(Walhalla)是“死者殿堂”(hall of the dead)的意思。早年的
日耳曼人希望其死后20年可以入驻一个名人堂。瓦尔哈拉神殿共拥有64块牌匾和128人的半身像。
瓦尔哈拉神殿位于德国雷根斯堡市和德国解放纪念馆(Befreiungshalle ,Liberation Hall)附近,矗立在巴伐利亚州
凯尔海姆县(Kelheim)的一座名不见经传名叫布鲁堡(Breuberg)的小山丘上,神殿位于多瑙河沿岸,距离雷根斯堡下游的小乡村多瑙施陶夫(Donaustauf)6英里。
该神殿是根据
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Parthenon)
仿制的,并且规模也是一摸一样,413英尺长,165英尺宽和66英尺高,其顶部用52根
多立克柱式立柱(Doric)支撑。
根据建造者路德维希(Ludwig)的意愿,瓦尔哈拉神殿是一座用于
纪念“值得赞扬和尊敬的
日耳曼人”,包括“历史上说德语的著名政治家、君主、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名人堂。
社会影响
1843年,在瓦尔哈拉神殿完工后一年,英国著名画家
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创作了名为“瓦尔哈拉神殿的开放,1842年”的油画以作
纪念。
艺术历史学家耶格(Jorg Traeger)曾评论道,“十九世纪时,国家这个概念只是一种信仰,是艺术表达了信仰。”
创建历史
路德维希筹建瓦拉哈拉神殿的
意愿源自1807年。当时在
拿破仑的授意下,其父马克西米兰(Maximilian)使巴伐利亚(Bavaria)从一个
公国变成王国。年轻的路德维希一直想成为真正的国王而不是法国授意下的一个
大公。
在巴伐利亚成立21年时,他被其父差遣去出席拿破仑在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大帝(Prussia's Frederick the Great)柏林
坟墓前举办的胜利庆祝大会。在他折回
慕尼黑的途中,他决定一旦当上国王,他将建立一个名人堂以纪念腓特烈大帝和其他伟大的日耳曼人。
1825年,路德维希的父亲去世后,他开始落实他的筹建计划,他开始分别从
柏林,罗马和卡雷拉(Cararra)订购了45座半身像。同时,他也开始选择建造地,并成功地说服了雷根斯堡大公捐赠一块位于多瑙河河畔多瑙施陶夫的山丘葡萄园作为建造地点。
路德维希授命利奥·冯·克伦泽设计和建造神殿,他要求道,“我希望建造一个伟大的建筑,不但是物理尺寸上的,而且是设计概念上的。”
克伦泽融入了新古典主义的概念开始筹建该神殿,他从意大利订购了6000块巨石,屋顶使用以
白金点缀的
镀金铜,神殿大门的二个铁质立柱各高28英尺,重达2吨。神殿的外观仿造雅典卫城而建。
1830年,从第一块地基安放开始建造,共耗时12年,耗资800万荷兰盾(guldens),这相当于当年王室专款的二倍。
设计者简介
利奥·冯·克伦泽(Leo von Klenze),全名弗朗茨·卡尔·利奥波德·冯·克伦泽(Franz Karl Leopold von Klenze),1784年2月28日生于德国施拉登(Schladen),1864年1月27日卒于慕尼黑(Munich)。他是德国建筑师、画家、作家,是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内部布置
瓦尔哈拉神殿的地板和墙面巧妙地使用多彩大理石铺设,宏丽的屋顶
内饰布满了
日耳曼民族的神话人物,内饰的浮雕描绘了日耳曼的早年历史,6个
女武神像(Valkyries)矗立殿中使神殿充满活力而不失优雅。
瓦尔哈拉神殿的构思设计是
开放式的,并预留了足够的
空间,以容纳将来更多的纪念像。
纪念牌匾
纪念牌匾是为了那些没有留下任何
画像或描述来进行雕塑的名人。其时间跨度从
阿米尼乌斯(出生于公元前17年)到钟表匠彼得·亨莱因(Peter Henlein, 1542年去世)。
(表格一,瓦尔哈拉神殿纪念牌匾的部分人物清单)
半身像
1847年以前
(表格二,瓦尔哈拉神殿1847年以前的部分半身像人物清单)
1847年以后
(表格三,瓦尔哈拉神殿1847年以后的部分半身像人物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