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位于贵州省
麻江县宣威镇东南部,是
凯里市、
都匀市、
麻江县、
丹寨县与
三都县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村情概况
城中村位于贵州省
麻江县宣威镇东南部,北从该镇咸宁村南面,东至翁保村西南边,南邻丹寨县
兴仁镇城江村,西与
都匀市坝固镇甲登村接壤、是两州三县交界处。距
麻江县城40公里,距
丹寨县20多公里,距
凯里市50公里,距离黔南州州府
都匀市30多公里,距省会
贵阳市160公里,距余安高速公路兴仁出口4公里。司辰公路穿村而过,交通非常便利。
该村沿着清水江河畔聚居,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住房为主。该村以铁倘村和城中合并形成城中
行政村,共有10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507户,总人口2528人。全村居住以苗族为主,占到总人口的98%以上,全村党员43人,女党员4人,20—30岁3人,30—45岁9人,45岁以上27人,全村贫困户187户。 全村土地面积14.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72.9亩,其中田3285.5亩,土1587.4亩,人均耕地面积1.93亩。
城中村拥有美丽的清水江自然风光和
多姿多彩的苗族风情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加上如画卷般的城中村梯田风光和美丽的麻卡瀑布群景色,令人如痴如醉,是
凯里市、
都匀市、
麻江县、
丹寨县与
三都县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经济概况
国发〔2012〕2号文件:
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但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贵州发展仍存在特殊困难,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为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了若干意见。
凯麻同城化建设助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凯里、
麻江两地地缘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生活相依,合作与交流由来已久。自《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2011年1月获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以来,凯麻两地按照“凯里带动、麻江提升、同城发展、协调推进”的方针,坚持“体制创新,先行先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率先突破,带动全州”的原则,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成果不断显现,双方的合作交流已逐步扩展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推动同城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的进展。本文通过调查,从规划衔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提出建议,以期加快凯麻同城化的进程。
一、凯麻同城化建设推进情况
凯麻同城化建设,从2011年1月份省政府批准实施总体规划时启动,已有一年多时间,在规划衔接、项目建设、委托代管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一)在规划衔接方面。根据《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凯麻同城建设规划区覆盖麻江县下司、龙山、宣威、杏山、碧波等3镇2乡40个行政村,总面积792.4km2,其中:中心城区涉及麻江县415.4km2。规划到2015年,凯麻同城城镇人口达到45万人,其中麻江县达到10万人。到2030年城镇人口达到120万人,其中麻江达到30万人。
结合《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和《凯麻新区近期建设规划》,麻江县在下司片区,启动了下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面积为20km2和综合服务中心区域城市设计,面积为2 km2。同时,还启动了宣威镇、龙山乡两个风情小镇和宣威镇咸宁、乌羊麻两个特色村寨保护规编制工作。
在县城北扩及碧波工业园区,委托新加坡邦城公司编制了碧波工业园区50km2产业规划和分区规划、16km2控制性详细规划及2km2县城北扩区城市设计。园区功能主要布局为“一城两园”,即县城北扩区、工业产业园、仓储物流园(无水港)。碧波园区现代物流园(无水港)、综合产业园(工业核心区)详细规划正在上报审查。
(二)在项目建设方面。按照规划,麻江县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加快凯麻同城化100个集中开工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快凯麻同城化发展。一是在下司片区,投资近7.8亿元,完成土地收储4242亩,修建了道路全长7.5公里的开司大道、道路全长3.89公里的下司城市主干道、道路总长2100米的下司锦绣路和桃花苑路;配合实施了州级群众服务中心八号路、炉山至下司快速通道、凯里滨江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根据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配合州城乡规划局启动了凯里至都匀城市主干道、下司跨清水江大桥及联络线规划设计工作,规划成果评审完成后即可开工建设。二是在县城及碧波片区,投资近30亿元,开工建设了道路全长13.3公里的炉山至碧波大道麻江段、道路全长2.87公里的城东城市主干道、道路全长0.8公里的官隆大道和道路全长0.87公里的鄞州西路等城市道路工程;日处理垃圾40吨、总库容量为28.6万立方米的县城垃圾填埋场,日供水量为1万吨的县城供水补充水源点、县城和碧波工业园区燃气工程、年吞吐量300万吨的麻江火车站货场扩容工程、总里程13.8公里的碧波工业园区核心区路网建设项目及面积为1.5平方公里的碧波工业园区核心区域场平工程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苗都药业、银泉合金项目、花果源食品加工、钢瓶综合监测站、黔甬蓝莓果酒、银泉阴阳电极板、佳捷驾校、蓝莓斗鸡养殖加工、年产1000万吨铁精粉生产线项目等20多个重点企业和项目落户,初步形成以铁合金冶炼、化工、工业硅冶炼、选矿、有色金属等为主要产业的园区,通过大项目带动、大企业的投资,为该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在体制创新方面。及时对托管区域的债权债务、利益分配、人事管理等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和登记,与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磋商,顺利签订下司镇、碧波乡托管协议,初步实现管理体制、规划、资源配置、路网建设、城市功能布局、产业布局、城乡统筹、基本公共服务、强农惠农政策和投融资同城化。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合作意识,树立同城化理念。全力支持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搞好产业发展规划、用地报件和征地拆迁等工作,力争在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空间拓展、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对接、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互利共赢。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确立同城化方向。启动编制凯麻新区近期建设规划下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碧波工业园区50km2产业规划、分区规划及16km2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协调县市发展战略目标和城市空间布局架构,增强同城化发展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突出交通先行,夯实同城化基础。启动实施滨江大道、下司城市主干道、炉山至下司快速通道和炉碧大道麻江段等路网工程,城市快速交通网络体系持续完善,城市形象品味不断提升,工业园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是推进产业对接,构建同城化载体。积极与凯里市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健全同城化机制,搭建县远通投资开发公司、碧波工业园区投资公司等融资平台,进一步增强明达水泥、苗都药业等重点企业的造血功能,企业产能不断扩大,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强化工作调度,统筹推进同城化。县政府督查室、县纪委(监察局)适时督促,强化调度,积极协调解决同城化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完成下司镇、碧波乡债权债务、利益分配、公共服务、人事管理等清理、核查、登记等工作,确保乡镇托管工作顺利完成。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麻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1年,麻江在全省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排第39位,比2010年上升22位。2012年上半年,麻江在全省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排第26位,比2011年上升13位,生产总值增速达17.1%,居全省第17位,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二是骨干路网建设突飞猛进。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总长200多公里的炉山至碧波、炉山至下司、凯里滨江大道、麻江城东城市主干道等一批重点城际干道同时启动建设,城市快速交通网络体系持续完善,城市形象品味不断提升,工业园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是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积极与凯里市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健全同城化机制,搭建了县远通投资开发公司、碧波工业园区投资公司等融资平台,进一步增强明达水泥、苗都药业等重点企业的造血功能,企业产能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特色食品、民族制药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四是城乡建设风貌明显改善。整合各部门资金,实施了农村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危房改造、房屋风貌整治、广播电视村村通、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生态移民等项目,对下司古镇、贤昌乡高枧状元第、宣威镇咸宁村、下司镇淑里村等进行了重点打造,逐步实现了城乡风貌净化、美化、绿化。
五是区域协作进一步加强。全力支持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积极协助开发区搞好用地报件、林业指标审批、群众纠纷调解、惠民政策实施等各项行政审批许可和社会事务工作,下司片区部分路网骨架已拉通,碧波工业园区的城市主干道正在修建,城市品味得到了提升,同城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仍需进一步解放。要自觉从过分依赖地缘优势及习惯于在本行政区域配置资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树立大局观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意识。
二是专项规划滞后。在凯麻同城总规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尚未编制完成,资源整合、片区开发建设、存量资产盘活、投融资等受到影响。
三是融资渠道较少。财政资金总量小,县级融资能力弱,开发建设资金不足,导致基础建设进展缓慢。
四是管理体制仍需理顺。委托代管区域的规划建设、社会管理、利益分配等机制不完善、不统一,导致存在一些管理盲区。
五是合作机制仍需完善。必须突破行政区划体制的束缚,自觉打破狭隘的利益格局,在招商引资、社会事务、路网建设、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直接协调机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益。
五、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加大规划衔接力度。严格按照凯麻同城化建设要求,协助完善凯麻同城化区域功能布局规划、城市规划区功能布局规划和交通、路网、产业等专项规划,加快推进下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综合服务中心区域城市设计和碧波工业园区等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紧紧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同步战略,坚持以做强“两区”、建设“两城”、打造“两带”为抓手,着力打造麻江无水港、县城北扩区宜居环境、下司特色旅游产业等建设项目,全力推进炉山至麻江城市主干道、炉山至下司快速通道、滨江大道、城东城市主干道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经济总量。
三是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加强对土地、房产等国有资产的管理,努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提高资产收益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是加大土地开发力度。用活“向山要地”、“削山填谷”等试点政策,着力破解用地难等“瓶颈”问题。
五是加强体制机制研究。加大与凯里市、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协作配合力度,加强对凯麻同城化体制机制的研究,积极配合做好凯麻同城化建设工作和协调服务工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按照“洽谈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的要求,提高项目的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确保以州级行政中心和下司古镇为核心区的新城区建设工程和下司至宣威、麻江至下司等城市主干道路网工程等项目2019内开工建设。
城中村主要经济来源:
主要经济:种植和养殖
特色农家乐:麻江县宣威镇城中村农家乐,经过政府的帮扶,到2018年拥有10余户,城中村农家乐正在逐步发展和规划当中,农家乐给村里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城中村具有清水江丰富的旅游开发资源,希望清水江这条绿色旅游资源能给村里带来财富,也希望更多的游客能到清水江享受大自然的魅力!
地理环境
城中村沿着清水江(马尾河段)河畔聚居,村里多以木结构住房为主。多数山脉都是平缓延伸,从山下到山顶上依然可见粮田,站在对面的高山上看过来,形成非常美丽的梯田风光。
城中村地势属于
丘陵和
山陵地貌,所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湿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温和,降水充沛。(这里没有很大的强风,冬天最冷零下2℃,夏天中午最热27℃左右,降水量在1300ml左右。)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土壤养分含量较高,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主要植被有林木、草、农作物等种类,树种主要有马尾松、青杠树、枫香树、杉树、杂木及小灌木等。
自然资源
在麻江县宣威镇的东部有一个苗寨——城中苗寨。这个苗寨的门前是一条名叫翁城河的大河。河的对岸是丹寨县的边界。河面上的拱型桥是宣威镇通往丹寨县的要道。 这里山环水绕,蝉噪鸟鸣,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苗寨。站在桥上远眺,苗寨门前静静流淌的瓮城河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碧绿,像一条玉带环绕着苗寨。在那墨绿的山脚下,苗寨独特的吊脚木楼明明朗朗,墨黄相间,透出了古朴的风韵。
在苗寨形如一张“八仙桌”的小坡上,长有一棵古老而珍稀的“保寨”树。这棵树在枝繁叶茂的树木中,显露出高大的身姿,粗大的树干上长出弯曲的枝桠,犹如人的手臂。有几枝树桠光秃秃的,无树皮包裹,显然完全失去了生命,但是仍然矫立着。从而见证了几百年来这棵树的沧桑经历。只要认真观察,你会发现这棵树的叶子形如杏核,树皮如倒生的鳞片,且开口朝下,非常罕见。当地人惯称“倒鳞树”。听当地人介绍,“倒鳞树”木质无比坚硬,是树中之王。
俯视桥下,河水浅的地方清澈见底,拳头般大小的鹅卵石铺成整个河床。水流或急或缓,或素湍飘飞,或动中衔静。其中可见小鱼往来,浮沉不定,怡然自得。河床下湾处形成绿滩,深不可测,宛若翡翠,有如大海深沉。河床上的一块绿洲上,五、六头皮毛油亮的水牛,三、五匹骏马在享受着大自然给的恩惠。几个牧童坐在青草地上望着欢快流淌的河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桥的下河岸散落着几户农家乐。这些农家乐都是地道的苗家人开的。他们经营的都是本地野生河鱼,或土鸡,或土鸭等等。全是苗家的煮法,汤鲜味美。在这里凭借潺潺的流水声、清幽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风情享受苗家绿色美味佳肴,心情格外的爽。路经这里的各地客人,总是要停下车饱餐一顿。这里成了麻江人和丹寨人交往的纽带。一有时间,双方电话相约,彼此相聚,相互倾吐,交流经验。既促工作,又增友谊。
城中苗寨均为苗族的一个族种,在苗族中称“半子莲”,他们纯朴善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他们穿的服饰与其他苗族服饰相比,显得简洁明快些。一般妇女穿的服饰均为谈绿色或天蓝色,并在衣襟和袖口绣上几道不同颜色的花图案。看上去,十分俏丽。
社会事业
城中村沿岸皆为
苗族人民聚居,铁倘、城中为
苗族一个族种“半子莲”。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五是村里的
芦笙节,芦笙节时,来自四面八方的苗、
汉、布依、瑶等民族的人民汇集于芦笙场。芦笙节开展的项目有场面热烈的
芦笙舞、
篮球、
乒乓球、
斗牛、
斗鸟、赛马、
长跑、
爬山、
拔河、对酒歌等。盛会时人数愈万人,
芦笙会上,苗家姑娘穿着节日的盛装,在优美动听的
芦笙舞曲的带动下,翩翩起舞。“半子莲”与裙子苗的芦笙曲调、舞步及服饰各不相同。苗家的花带、围腰、绣花鞋、背带、袖套等都是姑娘们自己精心挑针绣出来的,银装银器更加昂贵,所有这些都拿在芦笙场上一比高低,很吸引顾客。
城中村的苗族妇女用五颜六色的线织成大小不一的苗带,缝成服装,非常精致美观。到城中村苗家喝喜酒的时候,主人家会给你一根作为纪念。苗带那是当地苗族妇女每天晚上熬夜才织成的,她们白天干活很繁忙没有空余时间,只有在晚上睡觉之前才抽出点时间来织苗带,这是她们最好的一份心意。
村里本土特色有自产自酿的酸辣椒酱、白豆腐、米酒、咸菜等。到村里有机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如酸汤河鱼、土鸡、土鸭等农家美食。
城中村的人好客,和谐相处,友好交往,让很多游客都流连忘返。即使来过离开的游客也还会常常想起这里。因为这里的苗族人民以淳朴的生活,温和的性格和游客们就像最亲的人一样对待。村里的人们生活水平虽然不富裕,但是都非常的重感情,好交朋友,只要你到城中村,就好像走进了自己的家一样亲切温暖。
铁倘村苗族芦笙队、城中苗族芦笙队频频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崭露头角,并屡获殊荣。
铁倘村苗族芦笙文艺队始建于1982年。组建当年,即在宣威地区春运会上获得芦笙比赛第一名;1984—1985年连续两年在丹寨县兴仁镇获第一名;1984年在都匀市坝固镇获第一名;1985年在都匀市羊列乡获第一名;2001年8月18日参加麻江凤凰大道文化一条街庆典活动;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获得宣威地区春运会芦笙比赛第一名;2003年8月8日应邀参加中国麻江斗牛节;2002年12月12日到下司镇铜古村参加中央电视台频道节目的摄制活动,纯朴的苗族风情受到了全国电视观众的好评。
麻江县“理论走基层·惠民好声音”宣讲活动走进宣威镇城中村,农艺师和技术员结合当地实际和种植优势,就如何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种植优质西瓜和烤烟作了详细的讲解,获得群众的普遍点赞,此次活动共73名群众参加,其中妇女15名。
历史名人
赵正学(1931——1980)苗族,麻江县宣威镇城中村人。1952年参加工作,1953年入党。历任副镇长、副科长等职。1961年,作为黔东南少数民族代表赴京开会,受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62年,离职回村带领群众建设家乡,作出显著贡献。
赵正学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他不顾身患心肌梗塞之苦,自行设计方案并担任猪槽浪电站扩建的技术指导,使用自产的水泥扩建成猪槽浪电站大坝。1980年元20日,装机100千瓦的电站正式发电。电站成功发电当天,赵正学心脏病突然发作,经抢救无效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历史文化
城中村
苗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居住在清水江沿岸的已有500年以上。节庆上,除了规模盛大的春节、芦笙节外,还有二月的踩鼓节、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等节庆活动。在民间文化方面有板凳舞、对酒歌、芦笙舞、木叶演奏、唢呐等,在民俗上有说亲、订亲、嫁女、结婚、满月酒、立房子、丧葬、立碑等。如到苗家旅游,请选择芦笙节最佳,有幸遇着结婚、嫁女活动等也可以看看热闹。
城中村沿岸皆为
苗族人民聚居,翁城河均为
苗族一个族种“半子莲”。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五是村里的
芦笙节,芦笙节时,来自四面八方的苗、
汉、布依、瑶等民族的人民汇集于芦笙场。芦笙节开展的项目有场面热烈的
芦笙舞、
篮球、
乒乓球、
斗牛、
斗鸟、
赛马、
长跑、
爬山、
拔河、对酒歌等。盛会时人数愈万人,
芦笙会上,苗家姑娘穿着节日的盛装,在优美动听的
芦笙舞曲的带动下,翩翩起舞。“半子莲”与裙子苗的芦笙曲调、舞步及服饰各不相同。苗家的花带、围腰、绣花鞋、背带、袖套等都是姑娘们自己精心挑针绣出来的,银装银器更加昂贵,所有这些都拿在芦笙场上一比高低,很吸引顾客。
城中村是
麻江县和
丹寨县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黔东南州州政府凯里市和丹寨县的主要交通路线之一。之前这里是泥沙铺的公路,渡河没有桥梁,是以码头渡船运输方式。十多年来渡过了所有南来北往的汽车和人流。
1993年7月瓮城河大桥建成以来,交通的完善加强了两县人民的交往和贸易。2003年司晨公路的建成,又再一次把两县的交通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注:麻江县宣威镇的城中村与全国各大城市的城中村同名,易误搜索。资料如实,仅供参考。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