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穴(pot—hole)又称
瓯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
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
砾石磨蚀河床而成。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类似的地形也可出现在冰川底床上,由冰水冲蚀造成,特称之为冰川锅。
壶穴(pot—hole)又称瓯穴。指
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
砾石磨蚀河床而成。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类似的地形也可出现在冰川底床上,由冰水冲蚀造成,特称之为冰川锅。
壶穴因河水急流中常有涡流伴生,砾石便挖钻河床,河流中断层、岩性不同或是跌水的下方在水流的磨蚀作用下,往往形成很深的坑穴。由于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地貌学上称之为壶穴;壶穴由于造形特殊,素有“石面桶”之称。
壶穴是在河流上游经常出现的一种地理特征。由于雨水令河水流量增加,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将障碍磨穿,形成一圆形孔洞,称为壶穴。
首先是
岩性。这里的花岗岩为中粗粒的
花岗岩,且纵向、横向、水平三组节理(即裂缝)发育。河水夹带砂石很容易在节理面上产生磨蚀而形成壶穴。
其次是该地地处东南沿海,受夏季风的影响,年降雨量丰富。这样.河流的流水就丰富,其侵蚀力就大,也就是就流水产生的漩涡携带砂石对河床基岩的
磨蚀能力就越强大,壶穴也就易于产生。尤其是在瀑布、跌水、陡崖下方等地更是壶穴集中分布的地带。
最后是
风化作用。壶穴中往往有藻类、草本、灌木以及小树生长。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有机物质,对壶穴的内部进一步地进行
生物风化,促进了壶穴的向深、向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