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泻心汤
古法药方
生姜泻心汤是一种古法药方,在《伤寒大白》、《伤寒论本义》、《古方选注》、《医宗金鉴》、《伤寒论》中均有记载。用来治伤寒汗出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噫气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奇效良方
【处方】生姜、黄芩、人参(去芦)、干姜(炮),各二钱;半夏、黄连、大枣(三枚)。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伤寒论
【来源】《伤寒论》。
【组成】生姜12克(切) 、甘草9克(炙) 、人参9克 、干姜3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洗)、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
【用法】上八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主治】伤寒汗后,胃阳虚弱,水饮内停心下痞硬肠鸣下利;妊娠恶阻噤口痢。现用于胃下垂胃扩张慢性胃炎等属胃阳虚弱,水饮内停者。
各家论述
1.《伤寒大白》:泻心汤五方,三方皆用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两热两寒,豁痰清热。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阳虚,不能敷布水饮,腹中雷鸣而下利,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
2.《伤寒论本义》:雷鸣下利,亦是中气运行不健之故,鸣则为虚,利则为实;痞硬少气为虚,干噫食臭为热。虚热二字,合成此证。此生姜泻心以苦治热,以甘补虚,以辛散痞,为对证之剂也。
3.《古方选注》:泻心汤有五,总不离乎开结、导热、益胃,然其或虚或实,有邪无邪,处方之变,则各有微妙。先就是方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姜辛而气薄,能升胃之津液,故以名汤。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黄芩,黄连泻阳以交阴,人参、甘草益胃安中,培植水谷化生之主宰,仍以大佐生姜发生津液,不使其再化阴邪。通方破滞宣阳,是亦泻心之义也。
4.《医宗金鉴》: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临床医案
1.胃脘痛:杨某,女,17岁,始见胃脘疼痛,继则呕腐吐酸,发作无常,已4年余。今春以来,胃不受纳,进食即吐,面色苍白,神倦腰痛,四肢痠楚,舌苔薄白而滑,右脉强,左脉沉细。诊断为肝胃不和,治以本方和胃降逆。
2.胃下垂:某女,消瘦,胃下垂,喜饮酒,不断嗳气,予生姜泻心汤5剂,嗳气消失。
3.胃扩张:某人,年约40余。宿嗜酒,初则晨起吐清水,嗳气显之,继则胃中有振水声,肠鸣下利,偶食不消化物或荤腻,则下利频繁,致消瘦无力,诸治无效。某医院诊断为胃扩张、肠弛缓。脉滑数,苔反腻,心下痞硬。乃用生姜泻心汤,连服10剂而愈。
4.慢性胃炎:胡某某,男。患慢性胃炎,自觉心下有膨闷感,经年累月,饱食后嗳生食气,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鸣声,形体瘦削,面少光泽。符合仲景生姜泻心汤证。
疏方:生姜12g,炙甘草9g,党参9g,干姜3g,黄芩9g,黄连3g(忌用大量),半夏9g大枣4枚(擘),以水8钟,煎至4钟,去滓再煎,取2钟,分2次温服。1周后所有症状基本消失,唯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汤,胃纳见佳。
中药方剂
【处方与加减】生姜12克,半夏10克,干姜10克,大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
【功效与用法】水煎服。主治慢性结肠炎。症见腹痛,腹泻,心下痞满。舌质淡,苔黄微腻,脉濡缓。本方以生姜、半夏散结开痞,降逆止吐;干姜辛热祛寒;黄芩、黄连苦寒清热;党参、大枣、甘草补益脾胃,党参与半夏相伍,可使脾气升,胃气降,而脾胃调和;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九药合剂,寒热并用,苦辛并施,使升降复,肠胃和,则痞结自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4 21:32
目录
概述
奇效良方
伤寒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