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
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y park)是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能获得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的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
园区发展
据数据显示,截至“十一五”期末,我国通过规划论证正在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数量达到39个,其中通过验收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12个。前,中国各个省、大部分地市甚至部分县已开始建设自己的生态工业园。
但是,也需要看到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跟风,在生态工业园建设初期,对园区的规划和认识不到位,以及后期运营管理缺乏经验,使得生态工业园“形同虚设”,并未发挥预期效果,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更有甚者,还加重了地区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初衷背道而驰。
园区目标
生态工业园的目标是在最小化参与企业的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这类方法包括通过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园区企业(新加入企业和原有经过改造的企业)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业内部合作。生态工业园也要为附近的社区寻求利益以确保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积极的。比较成功的生态工业园的例子是丹麦卡伦堡(Kalunborg)共生体系,卡伦堡已成为区域不同产业之间链接起来的模版。
主要区别
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它与前两代的最大区别是: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理论基础
20世纪发展起来的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是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基础。工业生态学是专门审视工业体系与生态圈关系的、充分体现综合性和一体化的一种新思维。它强调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工业生产,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单元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是另一个单元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主的物质流动经济模式。它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即“资源→产品→废物”,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生态工业园综合地运用了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具体标志
生态工业园应使人们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获得较大的经济成果的同时,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其具体标志为:
转换系统
即生态工业园的各项活动在其自然物质——经济物质——废弃物的转换过程中,应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使工业生产尽可能少地消耗能源和资源,通过高新技术提高物质的转换与再生和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利用,从而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应占工业园的比重在30%以上,这是使工业园具有高效益的转换系统必需的基础条件之一。
支持系统
生态工业园应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持系统,为生态工业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需的条件,从而使工业园在运行过程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工业园支持系统应包括:①道路交通系统;②信息传输系统;③物资和能源(主副食品、原材料、水、电、天然气及其它燃料等)的供给系统;④商业、金融、生活等服务系统;⑤各类废弃物处理系统;⑥各类防灾系统等。
环境质量
对生态工业园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染和废弃物,都能按照各自的特点予以充分的处理和处置,使各项环境要素质量指标达到较高的水平。
绿地系统
生态工业园的绿地普及应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决定,绿地覆盖率达到50%,居民人均绿地面积达90m2、居住区内人均绿地面积为28m2,这样才可能维持工业园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绿地系统还应具备多种功能,包括防护功能(保护水体等);调节功能(空气、水体、温度、湿度等);美化功能;休闲功能(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生产功能(绿色食品生产区和花卉草树苗圃生产基地等)。
人文环境系统
生态工业园应具有高质量的人文环境系统,包括较高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水平,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发达的医疗条件和祥和的社区环境,以及自觉的生态环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管理系统
生态工业园应具备高效的园区管理系统,对园区内的各个方面,如人口、资源、社会服务、就业、治安、防灾、城镇建设,环境整治等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促进工业园区的健康运行。
发展状况
西方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开始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探讨和实践。
丹麦
一般认为,生态工业园的雏形是工业共生体,丹麦的卡伦堡共生体就是工业共生体的成功典范。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生态工业园,其主体企业是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生产厂。以这4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美国
美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也较早。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环境保护署和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的支持下,就开始研究生态工业园的概念、设计原则、方法等。在1994年,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指定了4个社区作为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点,即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德克萨斯州的布郎斯和田纳西州的恰塔努加。这4个示范点对生态工业园区的设想和侧重点各不相同。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美国环境保护局和能源部一直探讨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可能性。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还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专门研究如何将生态工业园从理论的模型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截止到2005年,美国已有近20个生态工业园。
加拿大
截止到2005年,加拿大有40多个生态工业园,其中9个被认为具有很强的生态工业发展的可能性,其中涉及到的核心工业有蒸汽发生器、造纸厂、包装业;化学工业、发电、苯乙烯聚氯乙烯生物燃料;发电、钢铁、造纸厂、刨花板厂等多种组合。
中国发展趋势
中国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投资前瞻发展趋势
中国生态工业园起步较晚,到2005年,已经有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制糖)工业示范园区等,但都处于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在广州出席中国生态工业园建设与国际合作论坛并致辞。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在对外开放、体制改革、产业培育等诸多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创造新的经验,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过程中继续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在经贸领域节能环保国际合作框架下,商务部积极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节能环保先进国家开展合作。已确定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通科技产业园分别建设中德青岛生态园、中瑞镇江生态园、中奥苏通生态园,成为节能环保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对外经贸合作的新亮点。同时,商务部与环保部、科技部共同推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各类园区为载体,推动工业园区节能减排和生态化、低碳化改造。已有很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12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验收命名。
示范园区
这是中国第一个全新规划、实体与虚拟结合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括核心区的环保科技产业园区和虚拟生态工业园区。其主导产业定位为高新技术环保产业,包括环境科学咨询服务、环保设备与材料制造、绿色产品生产、资源再生等4个主导产业群。该园区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为指导理念,以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将制造业、加工业等传统产业纳人生态工业链体系。重点培育设备加工、塑料生产、建筑陶瓷、铝型材和绿色板材等5个主导产业生态群落。生态工业系统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12个企业将组成一个生产—消费—分解—闭合的循环。
贵港国家
这是中国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该园区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建设的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该示范园区的6个系统分别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相互衔接,形成一个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园区内主要生态链有两条:一是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回到蔗田;二是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碱回收;此外还有制糖业(有机糖) 低聚果糖;制糖滤泥→水泥等较小的生态链。这些生态链相互间构成横向偶合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网状结构。物流中没有废物概念,只有资源概念,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03 16:12
目录
概述
园区发展
园区目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