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汉语词汇,拼音为shēng sǐ,意思是指生存和
死亡,出自《
荀子·礼论》。
【
生死存亡】或者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或形势极端危急。
指有情的出生入死︰梵语、
巴利语皆作ja^ti-mara-na。即生、老、病、死四相中的最初与最后。《
胜鬘经》解作(大正12·222b)︰‘死者谓根坏、生者新
诸根起。’盖有生者必有死,有因者必
克果,是以
生死轮回永无休止。故诸经论皆教示
凡夫当离
有漏生死界,以得不生不灭之
大涅盘。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
分段生死与
变易生死的分别。
谓凡夫于三界六道生死轮回时,系分段展转而受生死,故称。分段生死(或作分断生死)指未实证解脱道极果阿罗汉果的
一切有情众生,包括
凡夫及已证解脱
初果乃至
三果的佛法修行者,因为仍有无明的烦恼
缠缚,不能入无余涅槃,仍有受后世三界有的种子,所以无法出离于
三界六道生死,而不断一世又一世的出生于三界当中,然后寿尽而舍报后又在出生,一次又一次的连续又辗转的现象,是分段而受生死的,所以称作分段生死。
指菩萨等离三界之轮回,远离分段生死,而仅于断烦恼时产生微细的生灭变化,谓之变易生死。此生死之苦痛,佛教将之列为四苦或
八苦之一。或将生相依其形状分成胎、卵、湿、化
四生;将死相分成命
尽死、
外缘死二种。亦有将生死分为一期生死与刹那生死。前者又称一期生灭,系指有情宿于母胎的刹那至一生终了而死;后者又言刹那生灭,指此一生涯的每一刹那,色心重覆生住灭。变易生死指
大乘佛菩提的
初地菩萨以上、或解脱道的
二乘修行人已证解脱极果阿罗汉果者而回入大乘者,皆有能力入无余涅槃,而其解脱证境已不受三界之轮回,故属不受
分段生死。虽然不会有在三界中受生的种子,但由于仍有种子的变异,故说仍有
变易生死。而变异生死要至佛地才能断除。因为佛陀具足
一切种智,了知
一切有情的所有的心法及心所有法,这个智慧包括了四智圆明──
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以及
成所作智,
一切法界体性皆已具足了知通达,对于分段生死的诸法及能断分段生死之
一切智、变易生死诸法及断变易生死之一切种智皆悉了知。
梵语、
巴利语皆作sam!sara,意译轮回、生死。相对于涅盘而言。即
凡夫由于有漏或
无漏的业因而生死相续,流转不止。《
俱舍论》卷三十云(大正29·156c)︰‘如何流转生死?由舍前蕴取后蕴故,如是义宗前已征遣,如燎原火虽刹那灭,而由相续说有流转。如是蕴聚,假说有情,爱取为缘,流转生死。’
美片连续剧《
英雄第四季》最后一集:内森虽然死了,但他母亲却把昏迷状态的塞拉“催眠”成了内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雷蒙德·穆迪博士首次提出“濒死体验”的概念,被《纽约时报》誉 为“濒死体验之父”,并因其在该领域的卓越贡献,于1988年在丹麦获颁“世界人道主义奖”。他注意到了濒死体验现象,然后就开始收集资料进行研究,
《死亡回忆》便是他几十年研究的成果,《死亡回忆》一经问世就成为超级畅销书创下了全球销量1300万册的记录、它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死观念,使“濒死体验”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式纳入西方主流医学的视野。之后,穆迪博士又出版了10多本畅销书。
在研究过150个
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他试图为人们揭开死亡真相,在《死亡回忆》一书中讲到:尽管濒死体验发生的情境,以及亲历该种体验的个人性格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但需要肯定的是,在这些人“濒死体验”的陈述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性。我把它们大体归纳为14条,他们是按照感受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