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是唐代诗人
高适创作的一首
七言诗。
作品原文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
忆昨相逢论久要,顾君哂我轻常调。
羁旅虽同白社游,诗书已作青云料。
蹇步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
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
幸逢明盛多招隐,高山大泽征求尽。
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
犁牛钓竿不复见,县人邑吏来相邀。
远路鸣蝉秋兴发,华堂美酒离忧销。
不知何日更携手,应念兹晨去折腰。
注释译文
①此诗敦煌选本题作《留别郑三韦九兼呈洛下诸公》,《
唐百家诗选》题作《留别洛下诸公兼赠郑三韦九》。郑三、韦九:名未详。
刘长卿有《
客舍喜郑三见寄》,又有《
客舍赠别韦九建赴任河南韦十七造赴任郑县就便觐省》,若高诗与刘诗中的郑三、韦九均为同一人,则韦九名建。
韦建为天宝间诗人,与
萧颖士最善,《新唐书·萧颖士传》有记载。另,林宝《
元和姓纂》卷二:“京兆诸房韦氏:伯阳,仓部郎中,生建、迢、造。”
②久要:旧约。《论语·宪问》:“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久要,旧约也。平生,犹少时。”邢昺疏:“言与人少时有旧约,虽年长贵达,不忘其言。”常调:按常规迁选官吏。
③白社: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
葛洪《抱朴子·杂应》:“洛阳有道土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陈子叙共守事之,从学道。”已作《文苑英华》作“已得”,注“诗选作比作”。
④蹇质:困顿颠仆,不顺利。《全唐诗》“质”字下注:“一作颢。”《文苑英华》、敦煌选本作“蹇步”。
⑤达者:明达之人。《全唐诗》“者”字下注:“一作士。”大笑:《全唐诗》“大”字下注:“一作冷。”身后名:《晋书·张翰传》:“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⑥明盛:昌明兴盛。亦指盛世。招隐:征召隐居者出仕。楚辞有《招隐土》,淮南小山作,王逸以为,“闵伤屈原,故作《招隐》之赋,以章其志。”《
楚辞通释》王夫之谓:“今按此篇,义尽于招隐,为淮南招致山谷潜夫之士,绝无闵屈子而章之之意。”征求尽:《
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天宝六载,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斥其奸…: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资。
⑦亦:敦煌选本作也”,《全唐诗》下注:“一作也,一作苟。”青袍:唐贞观三年(629),规定八品、九品服青色;显庆元年(656),规定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按,高适此时应诏为封丘县尉,应服青袍。
⑧县人:明活字本作“县令”。
⑨鸣蝉敦姐选本作“鸣蝴”。《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自降,寒蝉。
⑩何日:明活字本作“何时”,从《全唐诗》。兹晨:《文苑英华》、敦煌选本作“兹辰”。去:《全唐诗》下注:“一作尚。”折腰屈身事人。《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全唐诗》下注:“一作去遥。”
创作背景
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谓:高适“天宝八载举有道科中第”。可知此为诗人于天宝八载(749)初秋经过洛阳,前往封丘任职途中所作。
作品鉴赏
高适向来志存高远,一生执着求仕,年近五十方得封丘县尉之职,此诗即抒入仕赴任之感。前四句追忆过去与诸公同游之事,当年聚会,诸公笑我不屑于常调之微职,虽然漂泊异乡,有如董京白社之游,但自己仍然怀有青云之志。“蹇质”以下四句表明自己长期怀才不遇,自己已过不惑之年,尚躬耕宋中,只得饮酒放旷,自我消遣。此处故作旷达,实则充满悲愤。“幸逢”以下四句叙被征出仕,盛世招隐士,余亦辞渔樵,反复曰“明盛”“圣朝”,似乎终于得意,更有反讽意味。“犁牛”二句承上启下,引起话别。“远路”四句言别,面对华堂美酒,想象分离后的景象,既伤相聚无期,又忧逢迎为事,心情复杂。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
岑参齐名,并称“
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
高常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