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群
在人的照看和控制下饲养在一起的同类牲畜群
畜群是指在人的照看和控制下饲养在一起的同类牲畜群。
背景介绍
草地“三化”、生态环境恶化使全国对中国东北草地空前关注,并达成草地过牧是导致此后果的根本原因之一的共识,全国部分地区开始禁牧、休牧、季节轮牧。问题的根本原因草畜矛盾,在草地资源一定的情况,对畜群规模进行调整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随着草地资源受到重视,畜牧业将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现代化畜牧生产,畜牧业在各方面的生产效率要求得到提高。
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的功能除第一性生产外,还包括第二性生产和经济价值生产。系统的第二性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系统中第一性生产所能提供的营养物质供应水平和草食家畜的生产性能。因为家畜既是生产资料,同时又具有生产力,一个合理的畜群结构与规模使整个畜群具有高水平产出的基础上又保持一个高水平的生产力。所以畜群的结构与规模直接影响到草地生态系统的第二性生产力水平,并间接影响着经济价值的生产。目前,面对着北方草地普遍超载的现实,在稳定和提高系统第二性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措施中,依靠扩大畜群规模已不可能,其它除品种改良、饲养管理和繁殖技术等工作外,更为可行和有效的应是在现实条件中,通过加强畜群的经营管理,尤其是对畜群结构的调整、管理和控制。使整个畜群处于一个高效、合理的生产系统。草畜矛盾、畜牧业集约化使我们对传统畜牧有更多的审视、思考,草地饲养能力的提高、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家畜生产性能的提高是我们研究的三大核心问题。
研究现状
1、不同畜种组合的优化管理体系研究
对畜群结构优化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整个畜群的最大收益,这是该研究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九十年,我国很多学者利用计算机这个有巨大计算功能的工具,以及在利用数学手段的基础上对畜群生产进行模拟,并进行最优化规划。在他们的研究中,根据畜群不同畜种的生产性能及对牧草的消化特点,把资源、劳力等因子放到研究中,,从而使得整个生产体系更加合理。同时也有人尝试把各种具有相同生产性能的家畜组合成一个成分,这样做能把规划目标更加明确,使规划更具现实意义和为人所理解。这些研究的最大特点是把资源的有限性及不同畜种对营养的需求特点考虑到研究中,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在不同资源特点下,研究结果不同,所以研究具有区域性,不能形成普适模型。
2、同一畜种不同组分组合的优化管理体系
这个层次的研究通过对畜群规模规划、调整畜群结构、确定羔羊适宜出栏期、加快畜群周转等方法对同一畜种进行优化管理,以达到整个畜群的最大生产力及最大收益。研究同样以畜群收益为目标函数,并把时间作为自变量考虑到函数去,从而更加关注整个畜群的生产效率及认识到母畜是畜群生产力的起源。这些研究体现了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我国在90年代以前都没把草地划到每个牧主手中,草地的共用性使牧民很少计算草地资源的成本。畜群存在很多越年羔羊。他们把羔羊的出栏标准建立在活体重上,而不计算饲养成本和生产的“边际效应”。但当国家把草地分到牧民手上时,牧民开始注意到畜群生产的效率。因此提高生产体系的效率研究就显得非常需要。绝大多数的研究都得到了这样的共识:羔羊提前出栏、提高母畜的比例、提高母畜生育率、加快畜群周转是提高畜群生产体系生产潜能与效率的关键。并注意到羔羊出栏时间对收益和草地资源的影响,以及提高适龄母畜比例是调整畜群结构的主要措施和提高畜群出栏率的关键,这在以后的研究中相当重要。因为草地出现大面积的退化,草地保护已是国家和牧民共同面临的问题,而提前羔羊的出栏不仅能提高整个畜群的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减轻草地的载畜量,特别是在草地的生态脆弱期。
3、基础母畜不同年龄组的组合优化管理
现实中许多自然生物种群和生物资源,如海洋、江河或池塘中的鱼群、森林、草原等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是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备受学术界重视。关于定常种群发展系统、时变种群发展系统解的存在性、惟一性及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对于具有密度扰动或环境制约作用的非线性种群发展系统,描述人口动态发展过程,取得一系列富有价值的成果,并在人口政策与人口控制中得到应用。从目前已知的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工作都是讨论由常微分方程描述的生物种群经济学模型,并发现雌性是决定种群规模和发展走向的唯一因素。这与畜群种群动态方面的研究结构有相似的结论。国内并没有关于母畜年龄结构对整个畜群结构及生产力影响的研究,同时也没有对母畜群的淘汰方法的研究。所以造成对畜群长期生产性能的估计不足。很多学者都已意识到母畜年龄结构对整个畜群结构及生产力的影响,并进行了大量母畜各项生产性能随着年龄变化的变化规律研究。
畜群结构
畜群结构(Livestoek populaion strueture)没有明确的概念。在国内,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不同畜种的组合;二是同一畜种不同组分的组合;三是同一畜种基础母畜不同年龄组的组合。三个层次从大范畴到小范围。国内外的研究也是从三个层次对畜群结构管理进行研究。关于畜群结构管理的研究,国外提出的较早,但近些年来仍有大量报道。自80年代以来,国内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畜群结构对经济价值生产的影响作用方面。我国对畜群结构的研究现在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层次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对第三个层次的研究。国内外对畜群结构研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合理使用牧草或其它饲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提高整个畜群的潜在生产力和效率。
畜群划分
由畜群中各组的比例所反映的畜群组成状况。划分畜组是根据一定目的进行的,其标准主要有牲畜的性别、畜龄、用途等。牲畜个体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其中有些是属于与生产成果、管理要求有密切联系的重要的经济性能上的差异,如提供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的不同,繁殖能力的大小,对于饲料、畜舍、劳力等的不同要求等等。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组可以做到将在主要经济性能上相似的牲畜合为一组,以区别于其他牲畜。这就舍去了次要差异,而将牲畜个体间的重要差异集中表现为畜组间的差异,从而使畜群组成状况得到系统、清晰的反映。
划分畜组采用的具体标准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按畜龄分组,一般幼马是以年龄分组,幼则以月龄分组,幼鸡则以周龄分组。而育肥猪的分组有的是按月,有的是按双月,也有的按更长或更短的时间分组。又如成年繁殖母猪有的不分组,有的则细分为基础母猪、检定母猪、一次产仔母猪。有的把品种当作分组的标准,有的则不重视品种差异,将不同品种混合编群,一起分组。一般是管理要求越高,生产单位的规模越大,分组越细。反映大范围的、地区的畜群结构,分组标准就不需要很细。
畜群结构受很多因素影响。某一畜组在畜群中的比重由影响本畜组和其他畜组规模的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如基础母畜在畜群中的比重,一方面决定于影响母畜规模的因素,如繁殖率,要求畜群发展的速度,是否出售或外购仔畜,以及母畜除繁殖外是否还提供产品等;另一方面,还决定于影响其他畜组规模的因素,如母畜淘汰率是影响后备畜组规模的因素,育成期及育肥期的长短是影响幼畜组、育肥组规模的因素,是否人工授精影响公畜组的规模等。畜群结构因条件改变而不断变化。专业化的发展将导致各生产单位的畜群结构趋向简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12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