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杨齐贤曰:太白自注:“时在当涂。”即今之太平也。黄山在城北,凌歊台在其上。《
太平府志》:黄山在郡治北五里,高四十丈,山如初月形。旧传浮丘公牧鸡于此,亦名浮丘山。上有宋孝武避暑离官及凌歊台遗址。
陆放翁《
入蜀记》:凌歊台正如凤凰台之类,特因山巅名之。宋高祖所营,面势虚旷,高出氛埃之表,南望青山,龙山、九井诸峰,如在几席。稍西江中二小山相对,云东梁、西梁也。北户临和州新城,楼橹历历可辨。盖自绝江至和州,财十余里。溧阳,宣州县名,隶江南东道。华阴,郡名,即华州,隶关内道。
⑶
高诱《淮南子注》:“翱翔,鸟之高飞,翼上下曰翱,直刺不动曰翔。”
⑺《
旧唐书》:天宝六载,自五月不雨,至秋七月乙酉,以旱命宰相、台寺、府县录系囚,死罪决杖配流,徒以下特免,庚寅始雨。九载三月,时久旱,制停封西岳。五月庚寅,以旱录囚徒。盖天宝时京师之旱,见于史者有二,未详此诗作于何年。《
后汉书》: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零礼求雨,反拘朱索社,伐朱鼓。《
春秋繁露》:求雨,开神山神渊,积薪,夜击鼓噪而燔之。《文章正宗》:《神农求雨书》:“祈而不雨,则积薪击鼓而焚神山。”
这首诗是李白在当涂(今属安徽)时所作的送别诗之一,所赠者为丹阳李济。
瞿蜕园、
朱金城在《
李白集校注》中作:“未详此诗作于何年。”据李祖鑫考证,此诗当作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旧历五月。王琦在《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诗题下注曰:“充一作统。”按此注,充泛舟即是统泛舟。此解甚是。泛舟词义出自《左传》,“僖十四年,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李白在此诗中,也说得很明白:“尔从泛舟役,使我心魂凄。”可见,李白登黄山凌台送李济,不仅因为李济就要泛舟赴华阴,更重要的是李济有役在身,要统领运粮船漕运粮米至“洛阳西”。李济“充泛舟赴华阴”的原因诗中解释为“秦地无草木,南云喧鼓鼙”。李白在“秦地无碧草,南云喧鼓鼙”句后,用“君王减玉膳,早起思鸣鸡。漕引救关辅,疲人免涂泥。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三句诗详细交待了从泛舟役的原因。其中“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十分明显是写久旱初雨的情景。可见,“秦地无碧草”实指关中大旱。关于“南云喧鼓鼙”,王琦认为是公卿百官求雨“伐朱鼓”;詹锳解为与“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李白《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同指一事,即云南战事。詹解较为合理。这首送别诗,与其他一些写给友人的互道珍重的送别诗有些不同,
沈德潜在《
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说转漕处见关系军国,此一篇主意未写送行,亦不草草。”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
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
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
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
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诗仙”之称。与
杜甫齐名,世称“
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