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凤菜(Gynura formosana Kitam.)是菊科,菊三七属多年生
草本植物,高可达50厘米,茎圆柱形,小枝斜升,
叶片椭圆形,匙形,稀提琴状浅裂,肉质,顶端钝,侧脉弧状弯,羽状浅裂或披针形而具小齿,头状花序,通常排成疏伞房状,花序梗细,总苞筒状,总
苞片披针形,小花伸出总苞,花冠黄色,
裂片卵状披针形;花药基部钝;瘦果圆柱形,5-7月开花结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近葶状,高25-50厘米,茎圆柱形下部平卧,上部直立,干时有条棱,被短糙毛,上部分枝,小枝2-3,斜升,基部叶在花期凋落,下部和中部叶,具柄;叶片椭圆形,匙形,稀提琴状浅裂,肉质,长4-6厘米,宽2-4厘米,顶端钝,基部渐狭或急狭成长叶柄,
叶柄基部有1对耳状假托叶,上部或中部以上常有1-2个小齿,边缘有波状小尖齿,侧脉3-4对,弧状弯,主脉和细脉干时不明显,两面被贴生短毛;上部叶小,无柄,长圆形,羽状浅裂或披针形而具小齿,基部有假托叶,最上部叶极退化,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20毫米。
头状花序2-5,通常3个在上端排成疏伞房状,直径15-18毫米;花序梗细,长5-7厘米,被短柔毛,有1,3个苞片。总苞筒状,基部蛇螺形,长11毫米,宽12-15毫米,基部有数个线形小苞片;总苞片1层,12-14枚,披针形,宽1-1.5毫米,顶端尖或渐尖,边缘干膜质,背面被疏短毛;小花伸出总苞,
花冠黄色,长14-15毫米,管部细,长10-11毫米,上部扩大,裂片卵状披针形;花药基部钝;花柱分枝顶端有披针形附器,被乳头状微毛。
瘦果圆柱形,长4-4.5毫米,两端截形,具10条肋,被微毛。冠毛多数,白色,绢毛状,长约10毫米。花果期5-7月。
生长环境
特产中国台湾(台北、
基隆、淡水、
宜兰、新竹、台中、台东及
花莲等)。白凤菜特产于南热带部分地区,常野生于乡间农禽附近、农田道路两侧以及低山阴湿处,也常作为药草或稀有特色蔬菜零星栽植于田边地角,或栽于房屋周边或阳台等地。白凤菜生性强健,对生长土壤要求不严,但喜日照条件良好且高温环境,其生长适温一般在20-30℃。
繁殖方法
营养土准备:将草炭和蛭石按3:1比例混合,装满穴盘,用竹板轻轻刮去高出穴盘的部分苗土,然后在穴盘上浇水,使穴盘上的营养土沉下一部分,达到营养土九分满,方便育苗。
插穗的准备:从健壮母株上剪取10厘米长不带花蕾的枝条作为插穗,保证枝条剪口处比较平滑,便于生根,保留插穗顶部的4-5片叶子。插穗应当天剪取当天插完,隔夜插穗的生根能力会大大降低。
扦插:用竹筷在苗床上插1个小洞,然后将插穗插入洞内,插穗入土深4厘米左右,这样可以减少扦插过程中对插穗剪口的损伤,利于插穗成活,插后轻轻压实插穗根部基质,喷一次水即可。
栽培技术
整地
选择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pH约为6的微酸性土壤移栽。移栽前施足腐熟有机肥,一般667平方米施肥2000千克。施肥后深翻土地,使肥料与土混合,做宽2米、长6米的平畦,在畦上每隔40厘米开一8厘米的沟。一般每畦可开5垄,即可定植。温室大棚内温度控制在8-25℃,一年四季都可对白凤菜进行定植。
移栽
白凤菜叶片狭长,分枝能力强,株距保持在30厘米。移栽时保持幼苗处于直立状态,把周围土填满栽培沟,并高出幼苗基质坨1厘米,稍微压实即可。然后浇透定根水,7天左右就能成活。7天中根据土壤湿润情况浇1次水,利于幼苗尽快扎根。此期应及时补苗,方法同移栽。
主要价值
食用特点
作为蔬菜栽培的白凤菜抗逆懂、病虫害少,是一种理想的无公害特色蔬菜。作为蔬菜食用时,因为其有密实的短茸毛,为保证口感佳,在炒食时需适当加放食用油。白凤菜可清炒、凉拌,或与肉丝一起炒食来增加美味。
营养药理
白凤菜是一种集营养及保健功效为一体的特色风味蔬菜。白凤菜除具有普通蔬菜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外,还具有解热、解毒、消炎、利尿、降血压等特殊功效,对肝炎、肝硬化、肺炎、肺癌、感冒发烧、肾炎、肠炎、水肿、便秘及高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此外还可以用于外敷伤、跌打损伤、创伤、毒虫咬伤和无肿毒等的治疗。
食物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