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庙
重庆奉节县的寺庙
白帝庙是重庆奉节县的寺庙,位于白帝山山巅上,其规模历代皆因兴废而不同。隋代越国公杨素出峡作战,扫平江南,为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公元五八一年)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在白帝庙内西南角修有越公堂。越公堂“奇构隆敞,内无撑柱”,经历了隋、唐二朝达三百年之久。
历史沿革
白帝庙香火一直很旺,从东汉初直到明朝正德七年(公元一五一二年),一千四百余年都是供祀的公孙述,即使中间有所改变,白帝庙与公孙述都有紧密不可分开的,而没有出现过白帝庙内无白帝的现象。
南宋诗人陆游由浙江绍兴溯长江,经三峡,到西南夔州作通判(州副专员),他在《入蜀记》中记道:“……入关,谒白帝庙,气象甚古,松析皆数百年物。有数碑,皆为蜀时所立,庭中石笋,有黄鲁直建中靖国元年题字。又有越公堂,隋杨素所创,少陵为赋诗者,已毁。今堂所筑,亦甚宏壮。”越公堂后来又于战乱中毁了。
到宋代,夔州知府张航扬公孙述的功臣德,修建“公孙帝之祠”,并且,亲自用汉隶书写了“白帝庙”三字于庙门楹联额上。张舫书写的“白帝庙”三字一直保留到现在.
旅游信息
门票价格:60元
交通提示:从重庆市的朝天门乘船至奉节,也可在菜园坝乘汽车直达奉节.
历史记载
公元前35年,公孙述为刘秀所灭。后人在白帝城中的白帝山上修筑庙宇,供奉公孙述像,称为“白帝庙”。从这时起一直到明正德七年(公元1513年)前,白帝庙一直供奉公孙述。据白帝庙碑记载,宋代曾有人用汉隶书写“公孙述帝之祠”悬挂在白帝庙上。到明正德七年,四川巡抚林俊以马援“子阳井底之蛙耳”为据,毁公孙述像,在白帝庙内改祀曾入蜀劝阻公孙述称帝的汉将马援,并祀土神、江神,改白帝庙为“三功祠”。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巡抚朱延立和按察司副史张俭,鉴于三国时蜀主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明良殿”。从此之后,便奠定了白帝庙内祀刘先帝的格局。后白帝庙屡遭兵火,到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川湖总督蔡毓荣重修明良殿,“仍沿旧额”,曰“汉代明良”。至今,这块匾额仍然悬挂在白帝庙内的明良殿中。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白帝庙均作过维修。1977年,白帝城文物管理所成立,又进行了大的维修。
白帝古城属汉代建筑。如今汉城城垣遗址大多已不复存在,仅有少数地段还保存有依稀可辨的墙体。白帝古城残垣就象是一个葫芦形,前大后小,前低后高,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古城之内,城内建筑遗留下来的汉砖、汉瓦,一度遍地皆是。地下埋藏的文物也很丰富,从白帝城出土的有陶豆、莲花灯、铜锅、铜镜、铜鼎、青瓷虎子、瓷酒壶等。
白帝庙近况
作为4A级风景区的白帝城,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中外游人,但在白帝山的半山腰地下,却隐藏着连奉节本地人都不知道的三座白帝城。昨天,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领队袁东山透露,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发掘,三座不同朝代的白帝城城墙相继露出地面,“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白帝城所在,人们如今看到的‘白帝城’,其实只是原本城中的白帝庙而已。”
城墙非常壮观
据袁东山介绍,白帝城所在的白帝山,是沟通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的通道上的一把巨锁,也是险要的瞿塘峡口第一个开阔地所在,因此从古至今白帝山一直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这次发掘出的三座城池,就是各朝代战争的产物,“从真正意义上说,三座白帝城的军事地位,远远超过它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在这次发掘的5000多平方米范围内,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三座城池的城墙部分,一座建于三国至唐代,“当时,人们都是将白色的石灰涂满整个城墙,因此远远看去,全白色的城墙随山势起伏,非常壮观。”
第二段被发现的城墙修建于南宋时期,是南宋白帝城的内城城墙及马面,位于白帝山东坡的城墙拐弯处。马面平面为半圆形,半径20米左右。为泥土与卵石层层相间,依山就势,夯筑而成。城墙活动面以下部分保存十分完整,仅女墙损毁,现存高度10.4米。加上女墙,当时的高度在12米左右。在南宋白帝城城墙下,考古队员们还发现了一段修建于汉代以前的夯土城墙,这些城墙层层叠压,相互交错。
随着城墙一并被发掘出土的,还包括一条通往山顶的石板路和南宋白帝城内城的一座城门残迹。
并非只属三国
刘备临终前曾在白帝庙中,将政权和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该庙因此名扬天下,白帝城也被涂上浓厚的三国色彩。袁东山表示,事实证明,白帝城并非专属三国
袁东山说,第一段被发掘出土的城墙,修建于三国至唐朝之间。随着岁月的更迭,城墙因为战事的结束而荒废,居民们在上面不断修建其他建筑,深挖基脚,反复破坏这段城墙,再加上白帝山山体灾害,如今能留下的城墙,只有很少一部分。
在这段城墙的内部,考古队员们还发现了一条通往山顶的石板路,“有路通往城外,说明在这段城墙的外面,还应有一道城门,但它具体在哪个位置,只能留待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了。”
而第二段被发现的城墙,则修建于南宋时期。倚山而建的城墙上修建着平整的运兵道,“宽阔的兵道上,不仅可以走人,连马匹也能在上面行进自如。”
据悉,在南宋时,整个白帝城包括了鸡公山、擂鼓台、白帝山三个山头和其中的凹地。这个为抗元而修建的白帝城,是白帝城最辉煌的时代,而如今所发现的城墙,只是这座城池的内城部分,它保护着白帝城的核心所在。同时,考古队员们还在附近发现了南宋钓鱼城的内城城门,虽然城门已经无存,但门内的抵门石和门下的排水系统却保留至今。
“这一段段分属不同时代的城墙充分证明,白帝城并非只在三国时期才存在。”因为白帝山的重要战略地位,许多朝代的统治者纷纷在这里修建军事要塞,抵御外敌的入侵,而当战争结束,这些白帝城则渐渐荒废,不断地新建和拆毁,让白帝山上的各代城墙相互交错,层层覆盖。
有望发掘核心
袁东山表示,种种迹象表明,各朝代白帝城的核心位置就在位于白帝城山顶的白帝庙到175蓄水线之间,“那段山体下埋藏的文物,将是未来数年的文物保护和发掘重点。”
袁东山说,整个白帝城的勘探和发掘工作源于1997年。2002年,他们曾在当时白帝山山脚下,发现过一段长7000米的南宋白帝城外城墙遗址,随着三峡库区水位的上涨,如今这段外城墙已被江水淹没。
“当时,我们就意识到,在白帝山上,可能还有其他城墙的存在。”时隔3年后,第二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展开,这次的发掘重点,就是175水位下的白帝山,“我们是在和江水赛跑,争取在175蓄水到来之前,让更多的城池遗址重见天日。”
在这次发掘中,无论是各个朝代城墙保护的范围,还是石板路所通向的位置,都向考古队员们传递着一个清晰的思路:白帝城的核心位置,就在175水位线与山顶白帝庙中间的地层中,“在那里,有更重要的建筑遗址等待我们去发掘。”
传说记载
相传秦文公所立,《东周列国志》记载这一传说:“一日,文公梦鄜邑之野,有黄蛇自天而降,止于山阪:头如车轮,下属于地,其尾连天。俄顷化为小儿,谓文公曰:‘我上帝之子也。帝命汝为白帝,以主西方之祀。’言讫不见。明日,召太史敦占之。敦奏曰:‘白者,西方之色。君奄有西方,上帝所命,祠之必当获福。’乃于鄜邑筑高台,立白帝庙,号曰:鄜畤,用白牛祭之。”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1 04:0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旅游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