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瑞
中国台湾电影导演
白景瑞,1931年6月10日出生于辽宁营口,原籍辽宁海城,中国台湾电影导演、制片人。
早年经历
1931年,白景瑞出生于辽宁营口,籍贯海城,真实生日不详,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是6月10日。九一八事变时,与父母逃难入关,迁居北平。1936年,因父亲白沛霖出任安徽芜湖营业税局局长,举家迁居芜湖,白景瑞进入教会幼儿园就读。
1937年,白景瑞进入汉口第四国小就读,并开始跟大人一起进电影院,观看默片,如《关东大侠》、《火烧红莲寺》等片。七七事变爆发后,再度举家逃难,并于1938年全家逃难至四川涪陵。
1939年,白景瑞就读于重庆大溪沟小学,当选班代并参加演讲比赛。1943年,进入重庆私立巴蜀中学初中,在校期间参加辩论会,演出话剧,曾拿到全校作文、绘画第一名。并阅读许多翻译作品,尤以苏俄高尔基与屠格涅夫的作品最为欣赏,同时也经常观赏电影及歌剧等作品。
1945年初中毕业。1946年,白景瑞随二哥白景新复员去南京,进入励志社附属励志中学就读高中。因父亲复员回东北,又与家里失去联络,便靠每学期所选出德智体群美最优一名免学杂费的奖励来就读高中。1947年因国共内战局势不稳,白景瑞随校迁至江西泰和沿溪渡,此时开始写诗。
1948年,因江西告急,励志中学再度迁校,但因政府无力照顾,白景瑞自此成为流亡学生。几经辗转到广州考海军军官学校,作弊考上,但却被登陆艇送至澎湖;六个月后正式考上海军军官学校,但因不合其理想,十八岁时以流亡学生的身份到台北,因巧遇父执辈的袁腾而经介绍担任《少年时报》助理,并筹办《学生半月刊》,以笔名写诗、评论、画漫画,以赚取生活费。
1949年,考入行政专科学校,参加艺术工作队及舞台剧的演出;白天在康乐总队总队部工作,曾参加大专组漫画比赛,获得冠军。年底考上省立师范学院(现国立师范学院)外文系。
1950年,经外文系系主任梁实秋及艺术系系主任黄君壁同意,转系至艺术系,为师范的公费生,热衷于话剧的演出,因此认识了主持话剧社的李子达(即李行)。导演话剧《禁止小便》,演出李行导演的话剧《火烛小心》。
1951年,执导校园话剧《梁上君子》(师院话剧社)及《升官图》(淡水英专),并以白担夫之名活跃于学校的剧运。1952年,参加大专学生在中山堂公演的《新红楼梦》,并执导了校园话剧《美男子》、《野玫瑰》。
1953年,出演了平剧《甘露寺》,并执导了戏剧社三幕喜剧《天涯若比邻》。1954年,师院毕业,入伍服军官役一年。1955年,结训退伍,在文山中学担任美术教员。1956年,转至虎尾女中任教。
演艺经历
1957年退伍,经李行介绍至《自立晚报》担任影剧记者,另以笔名白担夫在《联合报》艺文天地中写画评及影评,并因观看意大利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单车失窃记》而开始有了到意大利留学的念头。
1958年,出演了由潘垒执导的爱情电影《合欢山上》并兼任场记。担任民族舞蹈推行委员会委员。1960年六月,白景瑞预支《中国时报》半年稿费作为旅费,以《中国时报》特派员及《自立晚报》驻意记者的身份远赴意大利,开始了他的留学之行。
1961年经由友人王(王玉)带领到罗马东方书院学习意大利文,进入罗马皇家艺术学院研读绘画及舞台设计,进入贝鲁加大学习文学,至国际大学修习电视课程。
1962年进入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学习电影,成为第一位留意学习电影的华人。担任《彷徨末途》场记,《乡野》助导。利用暑假至德国幕尼黑打工赚取生活费,并代表意大利外籍学生转道瑞士开会,顺道访问西班牙。
1963年,担任电影《马可波罗东游记》的艺术指导并参与演出;同年,拍摄学生短片作品《钟情者痴》,身兼导演、编剧、剪辑;同年,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课程结业,放弃在外国的工作机会,于返国前夕,奉于斌主教之命,至各国考察电影教育,收集有关大众传播课程资料,作为辅仁大学开设大众传播系的参考,并担任于斌枢机主教在纽约的私人秘书一个月。
1964年,返国经由余纪忠推荐给中影公司(“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弘担任编审委员;又受中国文化大学聘用为戏剧系教授;同年,担任蒋介石的意大利文翻译,并被蒋经国召见。
1965年,担任剧情片《蚵女》的剪辑,到了《养鸭人家》(1964)时,白景瑞则实际参与策划与剧本讨论。1966年策划《哑女情深》《婉君表妹》等片,并从意大利购置最新式桌型计算机剪辑机、胶纸接片机,成为亚洲最先使用的地方。
1967年,执导剧情片《寂寞的十七岁》,此为其第一部独当一面担任导演的作品,此部作品被选为台湾代表,参加亚洲学会。策划拍摄《我女若兰》《雷堡风云》等片,执导《还我河山》。《新娘与我》、《家在台北》。
1968年,以《寂寞的十七岁》获得第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并在第十三届亚洲影展中获得青少年问题最有贡献金穗奖及菲律宾迪伦夫人纪念特别奖。
1969年,由台北市数名影剧记者投资拍摄,由琼瑶小说改编的《第六个梦》突破旧有文艺片的型式。执导《今天不回家》,本片在票房上创下纪录,当时四天总收入就破两百万。以《新娘与我》获得第七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及最佳导演奖,白景瑞将所得奖金全部捐献给八七水灾的难民。执导《喜怒哀乐》其中的《喜》一段李行执导《哀》。同年,退出中影,与李行等合组大众电影事业公司。
1970年因执导《家在台北》获第八届金马奖最佳影片;中国文艺协会第十一届文艺奖章电影导演奖。1971年执导《再见阿郎》。1972年,之后的《老爷酒店》、《两个丑陋的男人》白景瑞陷入了创作的低潮当中。
1973年,执导《白屋之恋》,由邓光荣主演;同年,与李行李嘉联合执导《大三元》,白景瑞拍摄其中《静静的下午》一段;同年,开拍白氏公司第一部影片《东南西北风》,该片为集锦式影片。
1973年,在香港创办白氏电影公司。后又创办金纶企业公司,白氏企业公司。1974年执导《晴时多云偶阵雨》。1975年,与黄仁策划合作《女朋友》
1976年,到韩国拍摄《一帘幽梦》。被推选为大众电影公司董事长;同年,在美国创办亚美艺术公司,白氏国际开发公司,均任董事长。1977年,白景瑞率工作人员赴欧拍摄《人在天涯》、《异乡梦》、《不要在街上吻我》,其中《人在天涯》获第十四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国际天主教电影电视协会中国分会金炬奖。
1979年,名字被列入”中华民国名人录”、”中华民国企业家名人录”。1980年,再度赴韩拍摄《皇天后土》,得到国民党文工会主任宋楚瑜的支持,本片突破当时国共题材电影中的许多禁忌。
1982年,至瑞士和非洲拍摄《日内瓦的黄昏》。1983年,与李行胡金铨联合执导《大轮回》,白景瑞执导其中“现代世纪”的部分。投资经营餐馆。1984年,拍摄白先勇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1985年,因投资失败而拍摄商业通俗片《何姨十二金钗》。1988年担任第二十五届金马奖工作委员秘书长,改革许多制度。1989年受美哥伦比亚大学影剧系系主任MilosForman之邀,到该校演讲三天,并放映《皇天后土》及《再见阿郎》。同年,任台湾“电影导演协会”常务理事。
1991年至北京拍摄第一部集合两岸三地演职员的《嫁到宫里的男人》,但在票房上失利。1995年二度担任金马奖执委会秘书长。妻张华获准入境台湾定居。
1996年任职经济性杂志《策动天下》,半年试刊后停刊。1997年在金马奖颁奖前于凯悦饭店中因心肌梗塞而辞世。1998年获颁”中华民国电影导演协会”终身成就纪念奖。1999年获颁第三十六届金马奖终身成就纪念奖。
个人生活
1965年,与叶青青结婚。
1986年与投资经商的会计林小姐结婚,由李行担任证婚人。
1991年8月与张华在长春结婚,此为其第三次婚姻。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导演作品
1963年《钟情者痴》(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毕业论文片)
1967年:《还我河山》(与李嘉李行合作)
1967年:《寂寞的十七岁》
1968年:《第六个梦》
1968年:《新娘与我》
1968年:《今天不回家》
1968年:《喜怒哀乐之喜》
1970年:《家在台北
1971年:《再见阿郎》
1972年:《老爷酒店
1972年:《两个丑陋的男人》
1973年:《白屋之恋》
1973年:《大三元》(其中一段)
1973年:《东南西北风》
1973年:《彩云飞》
1974年:《我父、我夫、我子》
1974年:《晴时多云偶阵雨》
1975年:《女朋友》
1976年:《枫叶情
1976年:《一帘幽梦
1976年:《门里门外
1976年:《秋歌》
1977年:《异乡梦》
1977年:《人在天涯》
1977年:《不要在街上吻我》
1978年:《沙滩上的月亮
1978年:《踩在夕阳里》
1978年:《摘星
1979年:《忘忧草》
1979年:《一对傻鸟
1981年:《皇天后土
1982年:《怒犯天条》
1983年:《大轮回
1984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1990年:《嫁到宫里的男人
剪接作品
监制作品
制片作品
策划作品
获奖记录
文艺协会电影导演奖,国际天主教金炬奖,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及文艺协会奖状。
人物评价
白景瑞的作品横跨1960至1980年代,经历过台湾电影史上的健康写实、文艺爱情电影等多个时期,他在电影叙事方面做出的不断探索,为台湾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做作用和影响,带动台湾电影现代化和向世界电影学习的风尚。(1905电影网评)
后世纪念
2010年10月12日,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白景瑞电影回顾展”开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2 17:23
目录
概述
早年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