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桫椤
桫椤科白桫椤属植物
白桫椤(Sphaeropteris brunoniana (Hook.) R. M. Tryon)是桫椤科、白桫椤属陆生蕨类植物。茎干高达20米,叶柄禾秆色,常被白粉,基部有小疣突,其余光滑,上面有宽沟,鳞片薄,灰白色,叶片大,三回羽状深裂,叶轴光滑,浅禾秆色,羽片斜展,披针形,羽轴光滑,浅禾秆色;小羽片条状披针形,小羽轴上面无毛或有疏毛,下面无毛;裂片略呈镰刀形,基部较宽,叶为纸质,两面均无毛。每裂片有孢子囊群,无囊群盖。
形态特征
陆生蕨类植物。茎干高达20米,中部以上直径达20厘米。叶柄禾秆色,常被白粉,长达50厘米,基部有小疣突,其余光滑,上面有宽沟,沟的两外侧各有一条由气囊体连成的灰白色纹线,延伸至叶轴渐稀疏;鳞片薄,灰白色,边缘有斜上的黑色刺毛;叶片大,长达3米,宽达1.6米,三回羽状深裂,叶轴光滑,浅禾秆色,被白粉;羽片20-30对,斜展,披针形,最长达90厘米,宽约25厘米,基部一对羽片的柄长达7厘米,尖端羽状深裂,羽轴光滑,浅禾秆色;小羽片条状披针形,下部稍狭,尖端长尾尖,长9-14厘米,宽2-3厘米,深裂至几全裂,小羽轴上面无毛或有疏毛,下面无毛;裂片约16-25对,长10-16毫米,宽3-5毫米,略呈镰刀形,基部较宽,边缘近全缘或略具波状齿,偶有浅裂,小脉2-3叉,叶为纸质,干后上面暗绿色,下面灰白色,两面均无毛。每裂片有孢子囊群7-9对,位于叶缘与主脉之间,无囊群盖,隔丝发达与孢子囊几等长或长过于孢子囊。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西藏(墨脱)、云南(河口、勐仑、勐腊、金平、绿春、西双版纳、潞西、瑞丽、盈江、景洪)、海南(昌江、乐东、白沙、陵水、三亚)。不丹、印度、尼泊尔、印度北部、孟加拉国、缅甸和越南北部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500-1150米的常绿阔叶林缘、山沟谷底。性喜温暖至高温,生育适温约18-28℃。忌干燥又通风不良,空气湿度越高,生长越旺盛。
近种区别
白桫椤与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R. M. Tryon)两种外型极类似,其主要分辨特征:白桫椤树干、叶柄黄褐色,老化的叶柄易脱落,叶痕椭圆形极明显;剌桫椤树干、叶柄暗紫色,叶柄密生小刺,老化不易脱落,树干没有叶痕。
繁殖方法
材料:野外采集白桫椤的成熟孢子叶,装入纸袋自然干燥,待成熟孢子囊开裂散出孢子后弃除孢子囊等杂质,用硫酸纸将孢子包起,放入于4℃冰箱内保存。
方法:采用的腐殖质土取自云南针阔叶混交林下,pH6.0-6.5,有机质含量5-5.5%。土壤经140-160℃干炒灭菌40分钟,冷却后分装到直径为6厘米,高为8厘米的玻璃培养瓶中,瓶内土壤厚1.5-2厘米,凉开水浸湿。孢子用凉开水冲洗3-4遍,制成悬浊液,均匀播种在土壤基质上播种,用塑料保鲜膜封瓶口。播种后黑暗处放置24小时,然后放入培养室培养,光照强度为800-1500勒克斯,光照时间9-11小时/天,最高温度29±1℃,最低温度11±1℃。腐殖质土培养过程中保持基质处于适度的湿润状态。
栽培技术
环境:栽培土质以腐殖质土壤为佳,栽培处宜半阴,日照约50-60%或每天有2-3小时直射日光较佳。
水肥:喜好潮湿,只要地势排水良好,多浇水无妨,若能栽植于斜坡处,附近有大树庇荫,基部四周常有细小水滴滋润土壤,生育最旺盛。施肥可用油粕或氮、磷、钾,春至夏季每月施用1次。
修剪:老化的叶片随时剪除,能促使迅速长高,维护株形美观。
主要价值
白桫椤的嫩芽、嫩叶可食用,树干长满气根,可制蛇木板、蛇木盆或蛇木屑,是培养兰花的最常用材料。性耐阴,株形飒爽优雅,为庭园美化的首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参考资料
白桫椤.中国自然标本馆.
桫椤科.中国植物志.
白桫椤.中国植物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5:0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